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鄂西神兵”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表在《江汉论坛》1985年第1期上由梅兴无同志撰写的《鄂西"神兵"起义纪略》(下称《纪略》),对二十世纪起鄂西神兵,特别是咸丰神兵,作出了细致的记述.可是,我读了《纪略》以后,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2.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是对西汉以前(主要是先秦)兵家学说的总结。《兵书略》分兵书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家。"兵权谋"主要是指宏观战略规划,"兵形势"指具体战术,"兵阴阳"是占卜预测、观察天相等内容在军事上的运用,"兵技巧"则是军队的军事训练。  相似文献   

3.
明代鄂西土司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鄂西土家族地区,明代曾实行土司制度.明代鄂西土司制度,是在朱元璋大败陈友谅之后,录用元代归附土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据《明史·湖广土司列传》载:湖广土司地区"溪峒深阻,易于寇盗,元末滋甚.陈友谅据湖、湘间,啖以利,资其兵为用.诸苗亦为尽力,有乞兵旁寨为之驱使者,友谅以此益肆.及太祖歼友谅于鄱阳,进克武昌,湖南诸郡望风归附,元时所置宣慰、安抚、长官司之属,皆先后迎降."按:明代鄂西土司地区,是包括在此文中的"湖南"范围之内的.据《大明一统志》编目次序,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今鄂西)与  相似文献   

4.
鹦鹉洲沉没的时间,一般都趋向于"明季荡灭"的说法.潘新藻先生甚至说"洲之沦没,是崇祯十三年至十六年四年间事".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最大面积曾达200万平方米的鹦鹉洲,怎么会在三、四年时间内荡洗一空呢?清人吴伟业在《绥寇纪略》中,对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占武昌后的情形说:"自鹦鹉洲达于道士洑,浮胔蚁动,水几不流."在彭孙贻《平寇志》"崇祯十六年"条下,也有"左良玉屯鹦鹉洲"的记载.可见,"明季荡灭"之说是难以成立的.鹉洲究竟沉没于何时呢?明人黎淳写于1473年的《修砌江岸碑记》载:由于"昔之鹦鹉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北伐军四统帅之一朱锡锟,于1853年6月20日在朱仙镇和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联名向北王韦昌辉禀报归德战役及进攻开封等情况,后便在北伐的队伍中消失了。河南师大历史系王宏斌同志《太平北伐军将领朱锡琨行迹考》一文(见《史学月刊》1983年第6期),认为朱锡锟是南归军的统帅、第一次援军的将领之一,于1854年5月牺牲于山东曹县。我觉得王宏斌同志的论据和结论均有不妥之处。 一、《山东军兴纪略》《豫军纪略》《平定粤寇纪略》三部书不是太平天国自己的文献,亦不是北伐军成员及镇玉北伐军当事人所撰,对其中有关北伐军及朱锡锟最重要最基本的情况都搞不清楚,不能作主证。如《平定粤寇纪略》,把援军的出发时间提前两个多月,《豫军纪略》将援军错记为“至直隶与林凤祥等合势益张”,《山东军兴纪略》竞给予朱连降七级为“伪军长”。这些当然不能作为研究朱锡锟的可靠资料。 二、《盾鼻随闻录》一书,连与作者同时代的薛福成都认为其内容“附益以子虚乌有、凭空编造之辞”而“当毁”。文中关于北伐军的记载不符太平天国体制,太平军中根本无红、兰、白、黑多  相似文献   

6.
《豫变纪略》是记述明天启六年至清顺治二年“豫变”的一部专著。作者郑廉,字介夫(一作戒得),号石廊,晚年自称柳下野人。家居河南归德府城东四十里七松园大柳树下。他亲身经历了明末的社会变革,十五岁那年,李自成、罗汝才等农民军攻克归德府。他被俘于罗营,与农民军有过直接接触,后乘机逃走。清朝初午,他看到一些史书记述农民军在河南的活动,深感“野史所纪豫变之诬”,“是非颠倒,杂乱无章” (郑廉《柳下堂遗集》卷一《与李子金求序书》)。于是缀辑闻见,而成是书。乾隆八年彭倚华为此书写的《跋》文里说:郑廉所著《豫变纪略》,“深辨诸纪之传沩,为解后生之迷罔,虽古良史,不是过也”(郑廉《豫变纪略》卷八附《跋尾》)。随着历史学研究的发展,该书日益为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者所重视。但是,直至目前,我们所看到国内外学者有关论著引录的《豫变纪略》,多为三怡堂丛书本。实际上,这是一种内容不全的刻本。乾隆八年彭衙藏版《豫变纪略》刻本的发现,为我们弄清该书刊刻及其内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断匈奴右臂"是汉朝国家战略的相关认知或欠准确,"表河西,列四郡"不等于战略实现,仅是初步环节,经营西域关系其能否彻底落实。"取三十六国"、掌控塔里木盆地,重创匈奴西域势力,但与乌孙"结为昆弟"东西攻逐匈奴出天山北路,方是战略关键。天山北路是匈奴掌控西域的孔道、联通中西亚的重要商路。武帝时,霍去病、李广利、马通进兵天山,宣帝时,"蒲类将军兵当与乌孙合击匈奴蒲类泽";明帝时,窦固等"击白山,得夷吾,破车师",应视为根本上的战略践行。安帝以降,汉廷"欲闭玉门、阳关""欲弃凉州",西域经营发生转折,"断匈奴右臂"战略无从实现,"西州"参见薛小林:《汉代地理观念中的"西州"》(《西域研究》2012年第4期,第7~16页)、《西州与东汉政权的衰亡》(《史学集刊》2017年第2期,第46~53页)。势力兴起更给国家内政带来负面影响。汉朝在东北边疆,有"断匈奴之左臂"战略。元狩二年,霍去病"逾居延至祁连山",四年,"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兵锋先抵天山、再达兴安岭,体现出武帝朝欲断匈奴两臂,凭借西域、东北合围蒙古高原游牧族的宏阔的整体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8.
《柳边纪略》 ,凡五卷 ,清初浙江山阴杨宾所撰。“柳边” ,指辽东 ,因其“插柳条为边 ,……而掘壕于其外 ,人呼为柳条边” (卷一 )得名。作者杨宾 (16 5 0— 172 0 ) ,字可师 ,号耕夫、大飘山人。其父杨越 ,因浙东通海案于康熙元年 (16 6 2 )流戍到宁古塔 (旧城在今黑龙江梅林县 ,康熙五年迁移至新城即今黑龙江宁安县 )。康熙二十八年 ,杨宾出塞探省父母 ,父卒后扶榇归 ,在家将其在塞外的见闻整理成《柳边纪略》一书。《纪略》主要从生产劳作、商业贸易、礼节人情、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生动地描述十六世纪中后期以宁古塔为中心的辽东地…  相似文献   

9.
李文彩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彩是太平天国时期壮族起义的英雄人物,在所见近人撰述的太平天国史中还没有提及。年前与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博物馆、玉林师范的同志们谈过这事。我曾据当时人苏凤文写的《平桂纪略》考出李文彩在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年)前的活动,据《平黔纪略》考出他在庚申十年后的活动,并据清朝四川总督骆秉章《攻克发逆坚巢疏》考出他在四川的活动。由于史料太缺,只勾稽出一个轮廓。李文彩的历史,有待于广西同志们的发掘。这篇极为粗略的小传,不过是表示一种抛砖引玉的希望罢了。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一度在山西和内蒙一带从事革命活动的方仲纯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所著《辛亥塞北革命纪略》(科学出版社出版,《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5期)中,提到1912年9月孙中山在视察太原后,同孔庚与周维  相似文献   

11.
清末顾厚焜所著《美国地理兵要》及姚文栋《日本地理兵要》等是我国近代科学地研究区域军事地理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而近代我国对军事地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探讨具有指导意义的著作则是民国初年军学编辑局刊印的线装三册的《兵要地理》一书。《兵要地理》未注出版年代,从书中《现时我国研究兵要地理之机关》所述“农商部”和“各省督军”可知,此书约成于1916年7月至1922年9月间①。在此时期,国内“护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2020,(4)
《汉书·艺文志》将兵书划分为四种,其中的兵形势,有学者认为是讲求军事行动运动性、灵活性的一个流派,有学者认为就是战术,但从先秦典籍来看,形势之"形",主要是指编制实力的组织管理,并兼及作战部署,而"势"则是潜在的预期效能,即编制实力经"形"的有效组织管理而转化成的战斗力。从《汉书·艺文志》看,《兵书略》对"形势"的定义与列入兵形势家的《尉缭子》《蚩尤》等书都与军队组织管理有关。从学科体系结构看,兵形势是类似于近现代"军务"职能的专守之事和专精之学,是传统兵学的四大分支之一,故兵权谋作为总的战略方针与战术方法,在整个兵学体系中发挥统摄作用,而形势、阴阳、技巧分别在治军众、通鬼神、管器械三个不同向度上支撑着权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鲍德里亚认为,"沉默的大多数"即大众是一个"黑洞",那些可以用来体现其特征的东西都被吞噬在这个黑洞中,为此,它无法被定义。其中交流的话语也无法被社会所听到,因为话语也同样被吞噬在这个黑洞中。既然它是黑洞,那么其中不同的人就不可能成为对立的团体,也没有任何政治组织能够代表不同的团体。大众把任何话语的交流都转变成为符号奇观,消解其意义。政治家也把政治转变成为游戏。在政治游戏中,人们的投票不过是"获取答案"的体制,而不是人们政治意志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明末大西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死于何处,史书各说不一:《明史纪事本末》说,张献忠病死于四川;《明季北略》却说是被他的义子孙可望毒死的,也有说是在成都中炮或咽喉中箭而死;更多的史书则说是在抗清战争中牺牲的。到底张献忠死于何处,至今仍是一个疑案。现就个人查考所得,提出一点浅见供同志们参考。《绥寇纪略》作者吴伟业说,张献忠是在“金山铺,为西充、盐亭之交境”的抗清战斗中,中箭牺牲的。与《绥寇纪略》说法大体相同的还有《怀陵流寇始终录》、《寄  相似文献   

15.
冯世明 《兰州学刊》2009,(7):207-209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永元二年(90年),“南部连获克纳降党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五万一百七十”。南匈奴胜兵的性质,是南匈奴社会发展状况很重要的一个体现,不正确地理解,就无法说明东汉南匈奴的发展程度。目前,林干先生的看法代表了学界的一般看法,也有不同的意见,④有梁景之《“胜兵”解析》,阿尔丁夫《“胜兵”果真是“常备兵”么?——兼谈几部辞书存在的问题》和张莉《南匈奴胜兵性质新解》,笔者试图在他们的基础上加强论证,来说明东汉南匈奴兵民合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1976到1986的十年,对《内蒙古日报》来说,是不平凡的十年,是催人奋进的十年,是改革的十年。如果把这十年的《内蒙古日报》与“文革”十年的《内蒙古日报》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十年,反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本文仅就《内蒙古日报》近十年来的变化,作重点纪略,供新闻研究工作的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7.
明末农民起义军是否实行过“均田”政策?这是研究明末农民战争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史学界正不断进行研究和讨论,达里我补充一项论证,供大家参考。有关李自成军实行均田的史料,大家都知道,记载最明确的是《罪惟录》,其中说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实行过“贵贱均田之制”,这说明了“均田”是一种制度;另外,大家根据《出劫纪略》中关于李自成“割富济贫”这条史料,又论证了农民军确实实行过均田制。但农民夺得土地以后又怎样呢?大家还未作进一步论证。关于这一点,我从《出劫纪略》另一篇记载中获得一点消息:  相似文献   

18.
李材(1519—1595),江西丰城人,字盂诚,别号见罗,人称见罗先生,为晚明著名学者。李材别立宗旨,所倡“止修”之学,卓然成一家之说,在当时有着重要影响。嘉靖四十一年,李材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以学未成乞归。穆宗、神宗时,历任兵部郎中,广东佥事,官至云南按察史、右佥都御史。曾师事江右王门著名学者邹守益,学王守仁“致良知”之学,为王守仁再传弟子。李材一生酷爱讲学,所到之处,皆以讲学为务,即使身在军中,依然乐此不疲。万历十五年(1587年),李材巡治勋阳,曾毁军中参将署为书院,聚众讲学,一时致激兵士哗变。次年,因破缅事发,发戍闽中,卒于1595年。李材一生著述甚丰,据《明史·艺文志》所载,著有《孝经疏义》,《论语大义》、《教学录》、《南中问辨录》、《将将记》,《兵政纪略》、《经武渊源》等书,涉及孝经、四书、儒家、兵家四大类,达一百二十四卷,逾百万余言。其哲学著述,主要有《大学约言》、《道性善编》、《论学书》、《知本同参》等。  相似文献   

19.
你刊一九七九年第一期路泥同志《艺廊思絮》一文,具有丰富的哲理,我们看了深受教益,颇有启发。但对于《欣赏——再创作》一段用“工农兵群众”作为接受文艺的对象,则感到范围太小了。在我们新长征的洪流中,有工、农、商、学、兵、科技工作者、知识分子、以及爱国人士、海外华侨等一切革命  相似文献   

20.
科举社会以"知识本位"为价值依归,视"学问"为官员录用与升迁的基本准则.社会上下莫不以读书为荣,"知识"的卡里斯马光环令"兵民"暗然失色.科举与行伍的尊卑高下,是传统文化尚文轻武价值取向的一种"显形"表现.科举制"以文取士"原则使"知识本位"与"权力本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同时也使中国无兵文化发展到极致.社会结构"有兵"还是"无兵"是划分传统与近代的重要标识之一,从"士农工商"到"兵农工商",虽一字之差,却折射了近代中国军事文化从"无兵"文化向"有兵"文化变迁之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