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声乐学习中,主要应训练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而呼吸、发声、共鸣是最基本的要素。文章主要介绍了如何能有积极、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如何去控制气息,在声带积极闭合挡气情况下,用气息冲击声带振动发声;如何使发出的声音通过咽腔、口腔、鼻腔、头腔等共鸣器官的共鸣,使声音得到扩大而悦耳动听,以及呼吸、发声、共鸣三方面如何互相支持、统一协调。  相似文献   

2.
谈歌唱中的共鸣与哼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歌唱发声管道感,对形成整体歌唱的积极状态是很有意义的,它能使人体各共鸣腔体上下贯通,形成混合共鸣,发声具有流畅、贯通、气息宽广、共鸣丰富、立体感强的艺术效果。正确的哼鸣对于寻找、体会、确立管道感颇具功效。它将发声的各主要器官和共鸣体感觉上串为一体,为理想的整体歌唱状态的形成找到了最基本、最重要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歌唱者要想使自己的歌唱寿命持久,并保持声音圆润通畅,音质优美嘹亮,就必须掌握良好的气息控制运用规则。有了正确的气息从容保持状态,就可以打开共鸣腔,拥有所需要的共鸣,嗓子用起来才会舒服。气浅了,喉头就会上去,共鸣腔体变小,嗓子也就挤住了。总之,气息、共鸣、嗓子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严格训练,真正达到气息的从容保持状态,才能唱出好的声音,并使之持久。  相似文献   

4.
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共鸣是歌唱的三大要素之一。无论是歌唱家还是初学者,都对这个问题非常的注重。歌唱中各个共鸣腔体的灵活运用,共鸣的混合比例,在美声唱法中研究得非常仔细。共鸣腔体主要包括了头腔,口腔还有腹腔,本文着重研究这三个主要共鸣腔体在发声中的状态,以及在歌唱中如何运用这些共鸣腔体。  相似文献   

5.
声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综合了心理学、物理学、语言学、表演学、音响学等众多学科的特征。声乐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把握歌唱发声的真谛,使人的声带、气息和共鸣腔体等协调作用,相互配合,发出优美、动听、有感染力的歌声,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论和现代科学发声知识,树立全面、正确的整体观。声乐教学的整体观是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科学发声方法与演唱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能更准确地把握歌唱的现象与本质、部分与整体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6.
歌唱的声音训练应建立在自然说话时的发声基础上,因为说话和歌唱从生理和物理的角度上来看,其发声原理都是由于气息冲击声带而产生的微弱音波经过人体各共鸣腔的调节,扩大与美化而实现的,但歌唱发声比说话的声音要求有更大的音量幅度,更丰富的变化音色,更宽广的音域和连贯,匀称的声音运行,因而歌唱发声要掌握和运用比说话更高、难、更复杂的发声技术。一、发声训练是歌唱的基础歌唱发声的训练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它是以主观与客观感觉相统一而体现的,在发声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声音条件进行训练,在声音训…  相似文献   

7.
歌唱发声不象说话,它不仅要有口、咽、声带等器官的自然协调的工作,还要有正确的气息、共鸣、位置等专业要求:气息的深与浅,位置的高与低,声音的竖与横、前与后等等。只有克服了这一系列“矛盾”之后,才能建立正确的发声机能状态,才能获得美好的声音。而这所有的要求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意会,因此,用意念来控制、协调、克服这些矛盾,是练习歌唱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在声乐训练中正确理解“美声”和“民族”这两种唱法的概念、特点及风格是十分重要的。“美声”发声自如,声区统一,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读字清真,讲究连音技巧,善于控制音量,注重声音的穿透力,要求高位置共鸣、良好的歌唱呼吸和相对稳定的喉位。民族新唱法在继承优秀的民族演唱传统基础上,从声乐训练上大胆向美声唱法学习,注意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的运用,同时也注意到真声色彩的发挥,充分发挥各腔体的共鸣效果,追求高位置共鸣和正确的呼吸支持,咬字清晰,发声圆润通畅,明亮悦耳,民族风格强,而且扩展了音域,声音的可塑性强,演唱的路子宽,还能演唱外国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段。在实际训练中,这两种唱法应互相汲取。  相似文献   

9.
在声乐训练中,强调学生正确掌握歌唱语言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所谓歌唱语言是指在歌唱状态中的语言发声问题,它与平时说话不同。歌唱语言是运用比平时说话更为扩大的口腔及咽腔的协调运动、正确的歌唱呼吸以及充分的腔体共鸣来完成的。清晰、准确地唱好每一个字,是正确掌握歌唱语  相似文献   

10.
呼吸是唱歌的基础和动力,良好的发声依赖于歌唱时正确的呼吸方法的运用。气息运用的好坏,决定着音值是否优美、纯正;共鸣的优劣又与咬字、运用呼吸支持相辅相成。因此,歌唱时对气息的控制与合理调整是非常重要的。论文结合本人的音乐教学实践,从”歌唱呼吸”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