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民论是清末政治改革思潮中的重要内容。在清末这一变动剧烈的时代中,人们对于民的认识发生了诸多变化,对当时及其后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末的民论包括对民之地位与民之权利的论述等内容。清末民初思想家普遍认识到了民的重要性,对民的地位、民的权利进行了不同于传统民论的新的阐释。但对于民的能力却大多抱以悲观的态度,因此在是否给予民以充分的自由权利、提高普通民的政治地位问题上显现出迟疑和保守。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社会转型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在价值观层面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社会转型促进了我国公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本文从转型期特有的社会矛盾、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体角度分析了我国公民现代公民意识觉醒的根源及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翻译生产关系中,译者与原文作者之主体间关系为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在民初社会伦理、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语境下,周瘦鹃与作者的翻译伦理关系呈现复杂性和过渡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主仆关系、亦主亦仆的关系以及仆主关系等。该翻译关系既是社会环境在其身上的反映,也是其翻译目的作用的结果。考察其与作者的翻译伦理关系有助于客观地了解民初翻译状况。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文化研究的一部新作─《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评介马燕西北辽阔的大地孕育了伊斯兰顽强的生命力。在这里,伊斯兰教与回族等穆斯林民族互为一体,相互依存。伊斯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当地穆斯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同时,...  相似文献   

5.
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成熟,使得传统的姓氏宗族观念和子息单薄之间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而现有法律对未成年子女冠姓问题规范明显不足。在未成年子女冠姓问题上,分配监护人的冠姓决定权时,应本着"儿童利益最大原则",在男女平等的前提下,优先考虑直接监护人的冠姓决定权。同时扩张"合同"在民事领域的适用,以协议的方式为主、以法律直接规定的方式为辅来分配冠姓权利,不失为和谐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基于成渝地区1 812个婚育龄人口样本的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网络使用、子女冠姓对三孩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使用、子女冠姓多层面综合影响个体三孩生育意愿,网络使用不频繁、网络信任度高、认可子女冠母姓、愿意多生母姓子女的群体更倾向于生育三孩;子女冠姓在网络使用和个体三孩生育意愿的关系中存在一定的中介调节作用。根据分析结果得出营造积极正向的三孩生育网络环境,以及对同怀异性、子随母姓包容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广州驻防八旗生计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满清定都北京以后,八旗军民合一的体制被打破,清政府为维护政权的稳固,分派八旗军在全国多处驻防。广州八旗在 驻防初期,有钱粮制度作保障,且旗民人口较少,因此,旗民生活较为宽裕,但随着清政府财政的枯竭,广州八旗旗民人口的增 长,广州驻防八旗旗民面临着严峻的生计问题,虽然广州采取了四项主要措施来解决旗民的生计问题,但这些措施对于多数生 计维艰的八旗旗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最终广州八旗旗民突破了八旗驻防制度的种种束缚,开始自谋生路  相似文献   

8.
清代盛京移民与二元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治初年,清朝在盛京先后设立将军、内务府和五部衙门,形成一套旗署管理体制.顺治十年辽东移民招垦令颁布后,又设立奉天府尹衙门,增设州县,形成一套民署管理体制.雍正初年以后,由于移民不断迁入,旗民二元管理体制的矛盾逐渐突出.光绪初年,民人在总人口中已占绝对多数,民署管理权限随之而扩张,二元管理体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因此,从乾隆初年到光绪初年,朝廷为此进行一系列调整,以其缓和旗署与民署的矛盾,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9.
德籍作家汉斯·希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多次赴华,亲身参与了大革命和抗日战争事业,并光荣牺牲。他采访过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高层领导,对中国革命有较为深刻的感受。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各派、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及对帝国主义侵华等诸多问题的研究,都达到了一定理论高度,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当然有的观点也存在明显错误。  相似文献   

10.
由于水土资源有限,中国历史上常常发生争地争水矛盾。以往对清代华北、西北争水矛盾的研究中,发现争水矛盾的主体一般比较简单。清代直隶永定河下游,东淀、西淀等河淀区,至少有八种争夺河淤地、淀地的矛盾。从气候和政治经济等方面入手探讨争地问题,可以发现,除气候变化外,根本原因在于清初直隶八旗贵族的圈地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变迁,如拨补地、民户租种旗地、直隶州县旗民杂处等。对这一问题重新认识,有助于人们了解清代八旗圈地对直隶地区社会稳定和人地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通过叙述和分析孟定傣德个体人的生日和名字现象,使他们的世界中存在于人体内外的时间得以略见一斑。孟定傣德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许多名字,随着生命历程的时间之流,以及相对比较共时性的语境变化,人的名字也在迁流:产生、搁置、唤起、更换、累积、遗失、死亡、再生。这种迁流通过与生日、出生顺序等等时间现象的直接联系,通过生日、名字与健康、文化性别(gender)、知识、社会地位等状况的纠缠,塑造着一种有时间的人。  相似文献   

12.
怀远地名文化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怀远地名真实地反映了怀远的地理特征、经济生活、宗族观念、历史变迁以及源远流长的大禹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基于对怀远地名文化进行尝试性探索,以期挖掘出怀远地名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西周王朝确立的宗法制度中,"姓、氏"体现着人的血缘关系与贵贱身份,即"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此制度在春秋、战国之后被新兴的地主封建主义制度所取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意地混淆了姓、氏之别,既是尊重历史之变,更是对奴隶主贵族政权的否定。"名、字"(包括其他称谓)的使用则体现着人物的尊卑关系与作者的褒贬态度。《史记》通过对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的名、字、称谓的使用,准确地记录出了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身份,既体现着历史的本来面貌,更体现着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与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14.
从汉代"阳儒阴法"到魏晋"礼法之治",有两个变化:其一,"法"之地位的提高。从问题的提出到外化为政治实践,再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认可,其中间环节正是汉末社会批判思潮。其二,"礼"之地位的突显。即在"儒"对"法"、"名"思想的涵摄中,礼因兼具"儒"的教化性、"法"的规范性和"名"的可检验性,因此成为融汇儒、法、名三家的思想资源,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也正是这一融汇过程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5.
“小姐”一词的语言学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姐"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意义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及人们观念的变迁.现在,"小姐"这一语音形式,其用作对年轻女性的尊称及用于指三陪女的用法并存,影响了人们的语言使用,并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了人们对女性群体的划分标准."小姐"用于指三陪女使其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禁忌语.从理论上说,这种替代禁忌语的过程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是否更改学科名称的动议和讨论。面对西方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我们的真正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因而不存在改名的问题。本学科发展举步维艰不是“政治太强”而是其他多种原因造成的。要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党和政府要扶持,学科要重新定位,研究者和实践者要加强交流。  相似文献   

17.
字号、商号、商业名称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字号、商号与商业名称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商事立法与理论上均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且直接影响到相关的企业名称纠纷案的处理结果。通过对各种看法进行分析,提出商业名称是指商事主体在从事商行为时所使用的完整名称,字号与商号涵义等同,均是商业名称的结构性组成部分的观点,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汉民族人口中的同姓名现象越来越严重 ,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姓氏过于庞大。由于汉字姓氏中 ,绝大多数是单姓 ,而常用汉字的数量有限 ,这就必然限制了姓氏的数量。因此 ,中国人的同姓名问题的症结 ,与其说在于单名 ,不如说在于单姓。为了摆脱这种两难的境地 ,就要考虑增加双字姓甚至多字姓 ,通过变换字的排列组合来创造姓氏 ,而创造姓氏的途径则是姓氏分流 ,同时 ,通过改变姓名结构 ,区别构件功能 ,改革我国汉民族的姓名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80年代朱、9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各高校纷纷更名现象,北京科技大学也在其列。王润教授作为北京钢铁学院的最后一任院长和北京科技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亲历了这次校名更改的全过程。文章就校名更改的原因、经过、社会背最、更名意义等问题与之进行了访谈。通过这一案例,也可窥见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斑。  相似文献   

20.
古埃及王衔与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埃及法老的王衔分五部分,即荷鲁斯、两女神、金荷鲁斯、登基名和姓。其中,荷鲁斯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宫廷礼仪的象形文字中。古埃及人认为有两个世界同时存在,现世是短暂易逝的人的世界,死后的世界是永恒不变的神所主宰的世界。法老是这两个世界的桥梁,代表神进行统治。在法老的王衔中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神的名字,这些神在王衔中的升沉表明了国家政权的演变。我们能够通过对埃及王衔的研究,勾勒出古代埃及政治历史的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