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论文重点讨论《日瓦戈医生》中拉拉和日瓦戈的婚外恋、拉拉情感的三个发展阶段和日瓦戈的软弱性。小说淡化了婚外情"庸俗"的一面,故而研究者对日瓦戈和拉拉的出轨行为也倾向于做诗意的阐释。然而,众多研究者只是将研究聚焦于拉拉和日瓦戈的爱情,有意避开拉拉情感发展三阶段的前两个阶段,没有看到拉拉和科马罗夫斯基在一起时所获得的少女的虚荣心的和情欲的双重满足,也忽略了拉拉同安季波夫结为夫妇的经历。另外,不少研究者依据小说结尾处"日瓦戈的诗作"中的第一首诗"哈姆雷特"来比拟日瓦戈的情况,认为日瓦戈具有哈姆雷特式的属性,然而根据文本中内容,日瓦戈和哈姆雷特除了出身几无相似之处,日瓦戈则毫无行动的意识,他更像一位想遁世而不得的隐士。因此,奥德赛或者哈姆雷特式之类的标签不适用于软弱的日瓦戈医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作品分析,发掘卞之琳诗歌中声音对话性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契合因素;从"为什么"的层面深入透析形成卞之琳诗歌声音的对话性这一风格的原因主智诗风、相对观念以及非个性化.  相似文献   

3.
作为二十世纪的经典之作,《日瓦戈医生》一直为世人所瞩目并被广泛研究,但鲜有学者从叙事模式的角度对该小说进行研究。因此从结构主义入手,借助托多罗夫的主题句模式,通过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对各自命运的探索,来探究该作品所反映的二十世纪俄罗斯历史语境中的知识分子和平民大众的生存现状,及作者本人对当时社会乃至人类命运的追问考量,以期为理解该作品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在现实的交际语境中研究话语,揭示了话语的对话性本质,并阐述了与该本质相联系的有关话语的主体性、意义、内在话语、理解与表述的对话性等概念。以此理论观照翻译,显示出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5.
"回归文学"是前苏联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其作品的主要倾向是暴露当时苏维埃社会的阴暗面,批评苏联共产党政策的失误,以及揭露历史内幕,因而这类作品在前苏联时期遭到长期"封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被"解禁",并回归到读者当中。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便是当时苏联"回归文学"浪潮中的热点之一,它的回归之路同样漫长而曲折,但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日瓦戈医生》中,拉拉完成了从受难到救赎并获得精神永生的转变过程。与恶势力的苦苦抗争,对爱情、自由和美的追求都在拉拉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作者通过对其堕落、抗争、追求的描绘,升华出一个从受难到救赎、从救赎再到永生的基督圣徒式形象。《日瓦戈医生》展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关怀,带有浓厚的启示性色彩。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对话理论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对话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白话语中 ,存在一种独白中的双声话语形式 ,这种形式既体现了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冲突 ,也反映了主人公自身矛盾的两面性。另外 ,在叙述话语中 ,作家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主人公、作家与社会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 ,也构成了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作为参照 ,深入分析和总结中国现代小说独特的对话性特征 ,正是本文的用意和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帕斯捷尔纳克十分尊重生活,其《日瓦戈医生》首先是生活而非政治、爱情的文本。小说通过丰富的材料揭示了生活现象的原生性、生活内质的神秘性与创造性,并用生活的尺度来品评革命和主要人物;对宗教题材的处理也体现了作家的生活思想。在习惯于从社会的维度去阐释作品的时代里,《日瓦戈医生》使我们更多地想起了生活  相似文献   

9.
长篇经典小说《日瓦戈医生》的主人公日瓦戈医生,满怀抱负、达则欲有所为,崇尚自由、穷则独善其身。其悲剧人生遭际及成因,折射了前苏联十月革命前后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作品的深刻性及独特性震撼人心、启人深思深省。  相似文献   

10.
尝试着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对话理论,从话语对话性角度,解读法国作家圣艾克絮佩里的作品《小王子》。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以及人物、作者自身的对话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作品折射出的丰富思想内涵和永恒魅力,为该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对话主义理论提出了统觉视角、复调、外位性和狂欢化的概念,构成对话的三要素——对话者、对话内容和对话方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体现为课堂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当前大学英语课堂课文导入部分的对话现状的调查显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存在着严重的对话缺失或对话不足。本文提出了协商、采集、实施和反思四环节的实施策略,以构建师生有效对话,促进教师重新反思学生观。  相似文献   

12.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野下的林纾翻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也为人们理解翻译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翻译的多重对话性。本文从对话理论角度,详细阐述了林纾在翻译过程中,与合译者、作者/原文、读者及时代语境的对话关系。这也证明,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主题、以文化语境为背景的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13.
《金色笔记》在文本结构上共时性并置话语场,在作者与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展开平等的对话,主人公获得清醒的自我意识,完成从分裂走向整合的过程.同时,多声部的文本形式和主题相互呼应,使作品本身也超越了被动的从属性质,成为主动参与人类活动的一种艺术建构形式.  相似文献   

14.
对话性是话语或语篇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声音.它们形成同意和反对、肯定和补充、提问和回答等关系。学术语篇中不仅包含了作者,而且体现了作者之外其他人的声音。英语学术语篇的对话性可以通过间接转述、直接引用、评注词语、名物化、修辞和其它语法手段表达出来。以对话性作为一种阅读指导思想,语篇将得到更加全面而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传奇》的现代性和对话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作品常被误读为古典式叙述,但通过对其小说集<传奇>的叙述视角、叙述话语模式和非叙事性话语的分析,可以显示出其艺术表现的现代性.很少有作家像张爱玲那样有着极强的读者意识.她作品中的对话性不仅表现于作品本身,还表现于她与其特定的读者(上海人)之间.  相似文献   

16.
以孔子《论语》为代表的中国文论的基本话语特征是对话。对话语体有独特的审美魅力,也有独特的传播要求,从而也生发出独特的文论思想,即表层讨论的平等与深层"依经立义"、"尊经征圣"的纠结,个体性的创造性观念只能在符合经义的有限空间内伸展,中国文论的创造性发展受到一定的压抑。  相似文献   

17.
在王家新看来西方的现代性是无法亲近的,但俄罗斯这另一种西方现代性却是他的生命之源——两者都必须日夜面对自身残酷的现实.由于俄罗斯语境与中国语境的近似,王家新与帕斯捷尔纳克有关“承担”的人生观合一,因此他对帕斯捷尔纳克诗歌的接受是顺其自然的事.王在受帕氏影响方面,显示了从模仿到互文的一个单纯而至复杂的过程.通过对王家新诗歌文本的解读并与帕斯捷尔纳克的诗作进行比较讨论,可以更为精确地看清王家新在帕斯捷尔纳克那里到底受到了什么影响——其中既包括精神性的,也包括意象、细节和句法等等方面的,以及最终如何构成了语境共通的“世界诗”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让巴赫金给巴赫金定位——谈巴赫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巴赫金研究中若干令人困惑的问题,如(1)巴赫金在所谓的"巴赫金小组"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2)巴赫金究竟是反形式主义者,还是形式主义者?(3)巴赫金与统治前苏联语言学界长达数十年的马尔主义者有何关系?巴赫金如何应对斯大林1950年对马尔和马尔主义者的批判?(4)如何看待巴赫金斯思想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神学思想?文章认为应参照巴赫金本人的观点,特别是对话主义的思想,结合他的家庭背景、个人信仰和经历、同路人的影响、前苏联的统治和他本人的虚弱身体,才能对对巴赫金做恰如其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老舍的幽默风格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在他的初期创作中,悲剧性人物与喜剧性人物界限分明,分工明确。从《离婚》开始,其小说在时势变迁的背景之上通过两种处世方式、两种命运模式的描绘,揭示了社会与个体之间以及他们自身的种种矛盾的纠结。由此使得小说中那类命运步步下滑的人生类型中内蕴着深沉的时代悲剧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又逐渐生发出喜剧性;而那些喜剧性的人生类型因这种深沉的时代悲剧意识观照也透露出普泛的悲剧性。但在这种普遍的悲剧性中,老舍又在出走或坚守等生命姿态中带着超然的笑声,其幽默艺术因之逐渐形成内在对话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