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海 《山西老年》2008,(10):33-33
现代汉语中的千金是指对女孩子的爱称。而它最早却是对男子的称呼。据《南史·谢诎传》记载,安徽当涂的谢诎,10岁时就能文善诗,被人称为神童。  相似文献   

2.
科举考试以汉字为主要载体,深受汉字文化影响.科举考试的汉字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考试科目、取士标准、考试文体和考试影响四方面.科举制度具有平民精神,它对于中国古代汉字教育的规范化与普及化、古代诗赋与音韵学的发展以及书画艺术的演变.均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进士科长期延续、一枝独秀,是与汉字文化的观念、特点、内容及功能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助词”的出处及原指助词,是现在语法学上的一个词类。“助词”一词的出外,几部大型词典上引证不确。新版《辞源》未收此条目(收了“助字”)。新版《辞海》收入,但只是解释说“特殊的虚词。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些附加意义。一般分结构助词(的、地、得)、...  相似文献   

4.
方苞是桐城派创始人。史书多称方苞为进士 ,实则方苞未成真正意义上的进士。但这丝毫不影响对他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年届三十仍然在赶考求仕,这在今人看来好象年岁大了,但在当时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商衍鎏所撰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曾记述了几个特例。广东顺德有位叫黄章的老人,康熙三十八年巳卯科顺天乡试时已经一百岁了,还远赴千里入京应北闱试,入场的时候,写了"百岁现场"四字在灯笼上,令曾孙拎着在前面开道。广东还有一位叫谢启祚的九十六岁应乡试,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中举人。  相似文献   

6.
小敏 《社区》2013,(14):40-40
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始于隋代,到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要订婚了,做准新人该怎么打扮?在那么多宾客面前怎样才能穿着得体、出彩?这个还真难选,要么就太正式,要么就太嬉皮。  相似文献   

8.
崔致远是晚唐时来自友邦新罗的一位诗人,在中国唐朝生活、仕宦长达十六年之久.他以宾贡(异域贡士)身份荣登唐朝科第,并在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刀笔为吏四年.首先阐释了宾贡的涵义,然后用翔实的论据证实崔致远不是"宾贡科进士".籍此对历来说法不一的崔致远的进士及第方式作一考证式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通典》所载之"贞观八年,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之"试读",历来争议不断。清人徐松、今人傅璇琮、徐晓峰等认为"试读"经史即"试策"经史;陈飞另立新说,主张"试读"类同于"帖读"或"读帖"。实则"试读"经史目的是考察举子以"离经"断句为基础的诵读。"试读"试项的设置,不仅与治经读史的传统方法有关,同时也是蹈袭前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结果。将其视为"试策"经史或"帖读"经史,实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0.
郑毓岚 《社区》2013,(32):31-31
澥浦“父子进士”亭,其实不在澥浦,而在浙江省宁波市镇南相距五里路叫牌门头的一个古村,村庄以刘姓为主,在五百多年前,刘姓家族出了“父子进士”,为表彰刘氏父子俩,村中建有“父子进士”亭。  相似文献   

11.
戴叔伦"中进士第",唐人诸书均不载,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始肇其端。蒋寅先生提出戴叔伦"中进士第"的主要依据是"晁氏藏有戴叔伦全部著作"和衢本《郡斋读书志》所提及的"集有马总叙"。兼以《文苑英华》中收戴叔伦《晓闻长乐钟声》一诗作为其进士及第的旁证。而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考察可以发现,前两者均无法成为戴叔伦"中进士第"的有力证据;《晓闻长乐钟声》是否为"省试"题目也大可怀疑。在此基础上,结合戴叔伦同时人梁肃、权德舆及五代人王定保的记载,能够得出其并非进士出身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清安徽桐城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家,为“桐城派”的开山祖师。关于方苞的科名出身,清代的有关文献多谓其为康熙年间“进士”。如清·钱仪吉《碑传集》卷二五雷《方望溪先生苞行状》云;己卯(康熙三十八年)举乡试第一,丙戌(康熙四十五年)成进士,榜未发,闻太夫人病疾,遽驰归。清苏停元《方苞年谱》(《方苞集》附)云:(康熙)四十五年,先生年三十九岁。……应礼部试,成进士第四名。……届殿试,朝论翁然,推为第一人,而先生闻母疾,进归。李文贞公(光地)驰便留之不得。…  相似文献   

13.
传说以前有个秀才,为了当官,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只好在衙门里找了个差事做。什么差事呢?原来是给县官打伞。秀才以为读过书,却干伺候  相似文献   

14.
乾隆元年(丙辰)春,郑板桥赴北京试礼部中式成进士后,第二年方南归扬州。在北京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做了些什么?从已出版的郑板桥诗文集、年表等各种资料中,我们只知道他在这段时间里写过一些赠答应酬诗,如《赠瓮山无方上人》、《赠图牧山》、《赠胡天游弟》及呈诗执政、与伊福纳兼五游西山等。如无事羁绊,仅因交往应酬而留驻北京一年多,有那个必要吗?何况他在进京赶考前一年已与十七岁的饶氏有约,考后回来要纳她为妾。因此,正如他雍正十年中举后第二年却不进京应试——因患大疮,去小海外祖父家养病——而留下一段行踪的空  相似文献   

15.
李开周 《社区》2013,(17):45-45
读《白居易年谱》,瞧出来一点小猫腻:白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户口则随他爷爷,属于陕西省渭南县下邦镇的居民,他参加科举考试,应该去陕西渭南才对,但他乡试那年没去渭南,而是去了安徽宣城报考。这在唐朝可是违法行为.因为唐朝法律规定,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必须在其户口所在地报考。  相似文献   

16.
李开周 《社区》2012,(23):40-40
读《白居易年谱》,瞧出来一点小猫腻:白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户口则随他爷爷,属于陕西省渭南县下邦镇的居民,这厮参加科举考试,应该去陕西渭南才对,但他乡试那年没去渭南。而是去了安徽宣城报考。这在唐朝可是违法行为,因为唐朝法律规定,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必须在其户口所在地报考。  相似文献   

17.
李开周 《社区》2010,(17):9-9
读《白居易年谱》,瞧出来一点小猫儿腻:自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户口则随他爷爷。属于陕西省渭南县下邦镇的居民.这厮参加科举考试.应该去陕西渭南才对,但他乡试那年没去渭南,而是去了安徽宣城报考。这在唐朝可是违法行为,因为唐朝法律规定。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必须在其户口所在地报考。  相似文献   

18.
戴学群 《老友》2012,(10):57
"独占鳌头"是明清科举考试对高中状元的美称。因状元才有资格站在皇宫前刻有巨鳌头形浮雕的石阶上迎接皇帝亲自颁发的殿试金榜,故把中了状元称作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至今陈列着一幅价值连城的状元卷,这就是明朝万历26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它是中国近1300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上唯一尚存的状元卷,赵秉忠殿试状元卷以其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科举制度创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那么,既然科举取仕始于隋,为什么状元一词和第一名状元却始于唐呢?原来,隋开科考时第一名并不叫状元,到唐始称状元,状元这一称呼始于唐代民间。唐制,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选拔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类似现在考试报名时要填写简历等学籍资料一样。考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