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提起廖沫沙,人们会记得他于五十年代中期以笔名“闻璧”撰写的《乱弹杂记》专栏杂文,五十年代后期以笔名“繁星”发表的《<师说>解》、《从一篇古文看调查研究》等杂文名篇。至于六十年代初期他与邓拓、吴晗、夏衍等合作的《三家村札记》和《长短录》两个杂文专栏,就更为大家熟知了。其实,早在三十年代,廖沫沙的杂文创作就具有特色,是研究左翼文学运动史的人们不应忽略的。以杂文为投枪的作家廖沫沙于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为逃脱国民党当局的通缉,从家乡长沙潜往上海。在从事党的工作之余,主编进步小报《远东日报》。一九三四年由聂绀弩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几年中他用埜容、达伍、熊飞、易庸、林默、野容等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中华日报·动向》、《大晚报》、《新语林》、《太白》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他的诸种体裁作品,以杂文创作最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现代杂文,走过了曲折而光辉的战斗里程。杂文是中国新文学最早诞生的文学作品。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这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同时也开始了现代杂文的历史。在呼唤思想革新的启蒙中,在“打倒孔家店”的战斗中,议论性的散文就呼啸而出,不过当时还没有杂文这个名目。1918年4月,《新青年》四卷四期开辟了“随感录”专栏,成为现代杂文运动的开端。当年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前驱者,几乎都是杂文的作者。其中,鲁迅由于辛勤拓荒,锲而不舍,成为中国现代杂文运动的奠基人和开路先锋。 1924年11月,由鲁迅、周作人等主办的《语丝》月刊在北京创刊,这是中国现代第一个以登载杂文为主的期刊。到了三十年代,杂文创作蔚为大观。1932年12月,“《申报·自由谈》的革新,引来了杂文的全盛时期。”(茅盾《多事而活跃的岁月》)杂文逐渐成为一种独创性的文体。杂文这种文体的概念,是由鲁迅最早界定的,并且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林放是我国老新闻工作者、专栏作家赵超构的笔名。他从1934年进南京《朝报》,接着担任《新民报》主笔开始,五十多年来,坚韧持久地在他所开辟的《未晚谈》、《今日论语》、《时事随笔》、《随笔》等专栏上,不断发表小言论和杂文,经常是一日一文。这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鲁迅所说的“古已有之”,是确有根据的。中国不但早已有了杂文,而且有过专门研究杂文的论著。刘勰《文心雕龙》就曾专辟一章(《杂文第二十四》),谈论杂文。“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古人很早就把这种夹叙夹议的文体,称之为杂说。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中,这类杂说就已存在了。如《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荀子《劝学篇》、韩非《说难》以及庄子、墨子的某些著作,都可说是最早的杂文。秦汉以还,如李斯《谏逐客书》、贾谊《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指陈利害,辩析得失,议论  相似文献   

5.
李革新 《中华魂》2013,(21):39-41
《杂文月刊》2013年第3期(上)刊登郭树荣的《向杂文界进言》(下称《进言》),认为目前的大量杂文“苍白无力,引不起读者的共鸣”,提出杂文界应“回归鲁迅”。  相似文献   

6.
<正> 我省女作者邹人煜的杂文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了,是为《紫千集》。“紫千”是作者早年常用的笔名。作者在集子的《后记》中谈到,在搜集自己杂文的时候,她想起了许多往事,不禁百感交集。“文革”一开始,因为三四篇杂文,作者被打成了黑帮,戴上了“反对大跃进”、“讽刺党的领导”,“影射毛主席”等吓人的大帽子,受到了公开批判。这几篇给作者带来厄运的杂文均收在《紫千集》中,即《由学骑自行车而引起的》、《笑话之中有文章》、《无益的赞美》诸篇。打开集子,我一气翻阅了这几篇杂文之后,亦不禁  相似文献   

7.
一杂文,这是伟大的艺术家鲁迅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学遗产。鲁迅杂文既然是文艺作品,它必然也可以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在我们论述鲁迅杂文的浪漫主义之前,我们不妨重温一下,1935年5月鲁迅发表的《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一文。在这篇著名的序文里,鲁迅批评了那种把杂文看做是“作者的堕落的表现”的错误观点,指出:“杂文这种东西”,“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最后,他认为,杂文不但“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鲁迅特別强调:“能移人情,对不起得很,就不免要扰乱你们的文苑,至少,是将不是东西之流唾向杂文的许多唾沫,一脚就踏得无踪无影了,只剩下一张满是油汗兼雪花膏的嘴脸。”事实正是如此,鲁迅杂文因为具有“移人情”的文学属性,所以,它固然以理智去启发读者,却往往又做到了以  相似文献   

8.
《锦州师院学报》(哲社版)一九八一年第四期,有宋学知同志大作《“鲁迅杂文”各称考》,多处涉及到我的短文《谈谈鲁迅的“杂文”概念》(载《华中师院学报》1980年第二期)。为了使讨论进一步展开,我愿意再谈几点想法与宋同志商榷。我写这篇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鲁迅杂文的教学问题。什么是“杂文”,什么是“鲁迅杂文”,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呢?言人人殊,实在不好把握。自己从事教学工作,接触到更多的资料和实际之后,觉得问题更为突出。不解决这个问题,鲁迅杂文的教学,尤其是关于其艺术形式的教学是很难深入的。因此,便在一九七七年上半年写成了《谈谈鲁迅的“杂文”概念》一文。  相似文献   

9.
《伸冤》是鲁迅和瞿秋白继《王道诗话》之后,合作的第二篇杂文。这篇杂文也是先由翟秋白执笔写成,然后由鲁迅作文字上的修改,请许广平誊抄后,署上鲁迅的笔名——“干”,寄给《申报·自由谈》发表的。翟秋白写作的日期是一九三三年三月七日,发表的日期为三月九日。翟秋白原来的题目是《苦闷的答复》,鲁迅改题为《伸冤》。《苦闷的管复》今收入《瞿秋白文集》第二卷,《伸冤》当对即由鲁迅编入自己的杂文集《伪自由书》。《苦闷的答复》是什么意思?原来,一九三三年二月,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在巴  相似文献   

10.
陈四益的杂文以思想深刻犀利、形式新颖独特而在当今杂文创作园地中独树一帜。他的杂文特别是《新百喻》、《诗画话》、《唐诗别解》等系列杂文,无论是在结构模式、写作技巧方面,还是在语言运用方面,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与尝试。从而丰富了杂文的创作体式,美化了杂文的语言,提高了杂文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1.
细览了这本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贾永生杂文三百篇》(《贾永生文集》杂文卷I),思绪如绵,感悟良多。我的北大学友、学者型作家、教授型诗人贾永生先生数十载潜心创研,勤奋笔耕,已公开发表2000余万字文学作品、学术论著、新闻作品,出版书籍40余部,著述颇丰。这本书从他发表的3000余篇杂文作品中遴选出300篇,以文集杂文卷的形式推出。这300篇均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教育艺术》杂志等大报名刊,品位较高,发人深省。永生请我作序,认真研读后,迟迟不能下笔,因为这本书让人思索的东西太多,头绪…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瞿秋白在三十年代初期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的共同战斗中,不仅并肩作战,而且还互相交换意见,由瞿秋白执笔,合作写过《王道诗话》等十二篇杂文。这些杂文是秋白同志在鲁迅家中避难或住在鲁迅家邻近时所作,其中包括了鲁迅的某些观点,并经鲁迅修改,请人誊抄后,署上鲁迅的笔名,投寄《申报·自由谈》、《申报月刊》发表。鲁迅为充分发挥这些杂文的战斗作用,将它们收入自己的杂文集中。收入《伪自由书》中的有《王道诗话》、  相似文献   

13.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社会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能直接对社会事变作出迅速反映为特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杂文的产生是与革命斗争紧密相联的。“五四”运动前后,以《新青年》“随感录”为发端,涌现了大量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杂感随笔,这是战前杂文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三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杂文更是空前繁荣。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把杂文艺术发展到高峰,使之成为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这是战前杂文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相似文献   

14.
王力与杂文     
提到王力先生,一定想起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然后脑海里浮现出他的《古代汉语》(主编)、《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汉语语法纲要》、《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等语言学名著,殊不知,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杂文家。 先生在不惑之年,即抗战后期,曾因日寇侵华,由北京移居西南执教。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六年,先后在《星期评论》、《中央周刊》、《生活导报》、昆明《中央日报·星期增刊》、昆明《央央日报·新天地》和《独立周报》上发表了五十八篇杂文,共计十二万四  相似文献   

15.
一杂文,到今天可以说已正式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其标志,不仪在各种报刊上正式辟有杂文栏目,同时有了专门刊登杂文、研究杂文的“杂文报”和“杂文界”杂志。而且一些大学的写作教材和写作理论书籍中已将过去文学分类的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改为现在的“五分法”,即在四体之外,又加了“杂文”一体。这是现代社会生活给文学注入的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6.
杂文创作谈     
一、杂文的属性 什么是杂文?近年来对杂文的含义、特征及其应有的属性的探讨文章屡见不鲜。但众说纷纭,各执一说。既有历史上广义的“编年杂类文体”说,又有引证界定的“社会论文”说、“小品文体”说、“散文分支”说、“议论性散文”说、“文艺性论文”说等等。须知,对任何一种文体的界定,事先得弄清它的基本属性及其个性特征,然后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1.杂文的新闻性 大家知道杂文的园地主要是各种报纸兼及部分文学期刊、理论刊物。几乎所有报纸副刊和其它一些版面都开辟有杂文栏目。言论是报纸的眼睛。而杂文又是眼仁:锐敏而光彩夺人。报纸何以如此偏爱杂文?因为杂文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广义的新闻性。  相似文献   

17.
杂文散论     
1. 释“杂”杂而不纯谓之“杂”.班固《汉书·艺文志》有云:“杂之义广,无所不包.”至于杂文之“杂”,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思:第一,取材广泛.杂文家王春元同志说:“杂,是就取材和内容而说的.花花世界,人事纷纷,兼收并蓄,无所不包.”老作家林语堂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因为其取材至为广泛,“无所不包”,当然就成了“杂”.第二,形式多样.随笔、小品、序跋、日记、对话、书信、寓言、杂感等等,都可以是杂文(当然不一定都是杂文),真是杂七杂八,应有尽有,光怪陆离,杂然并陈.第三,从内容上说,它一般不是系统地论述某一个问题,而是片断的感想或偶然的一得,散玉碎珠,七零八落,谓之“杂感”.  相似文献   

18.
<正> 《江汉论坛》1984年10月号发表了王献永同志的《论鲁迅杂文艺术的演进》一文,王文对于鲁迅杂文的分期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他说:“鲁迅杂文的分期问题,一般的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似乎早已解决.其实这种分期方法,完全是以作者思想发展为依据的,也就是说,是以其杂文的思想内容为划分标准的,显然是不科学,不妥当的.因为鲁迅杂文是一种艺术,那就应该按其艺术的特性作为分期的主要标准.虽然,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密不可分,又都同时受制于作家的主观思想,但作家的思想决不能等于作品的艺术思  相似文献   

19.
鲁迅杂文创造了典型形象吗? 应该说,这是一个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在鲁迅研究者中,不少人认为鲁迅杂文创造了典型,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五十年代,就有人撰写专文就此问题阐述自已的意见。笔者所见,伊凡同志曾在一九五七年六月号的《解放军文艺》上发表《鲁迅杂文中的典型问题》一文,对鲁迅杂文创造了典型形象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可惜,争鸣刚开了头就又煞了尾,这一应该解决的问题一直被搁置下来,迄今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提起杂文创作,必定想到讽刺问题。杂文的命运之所以多灾多难,都与“讽刺”二字相关。长时期以来,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杂文有“刺”,是什么“爆炸物”或“禁品”。其实,杂文这朵文艺之花,正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花”。鲁迅先生把杂文看成是时代的“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看成是投向形形色色的反动派的“匕首”和“投枪”。杂文的主要特征就是讽刺。今天,“讽刺”二字也可作批评解。正因为“讽刺”二字给杂文创作带来种种责难、误解和纷争,本文试与同志们一起加以讨论杂文的讽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