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人生观不过是人生体验的系统化和哲理化。在笔者看来,从宏观的角度可以把人生体验分为“在感”和“不在感”两大类,人生观的实质就表现为“在感”与“不在感”之间的张力关系。弄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界定儒家人生观以及探求它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在感”指的是肯定个体生命存在的积极体验。“在感”是从人的存在这一基本事实“升”起来的。换言之,我们是被抛进“在感”的。每个人都通过“在感”确证自己的生存。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通过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身。…  相似文献   

2.
一、“科学的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从1923年2月到年底,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大论战(简称科玄论战)。论战在所谓“玄学派”与“科学派”之间展开.玄学派的主要论点是:人生观不是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的,故科学无论如何发达,绝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科学派则针锋相对地认为:科学方法是绝对不受限制的,人生领域及人生观最终必然由自然规律和必然法则所决定和支配,也即必然由科学规律所  相似文献   

3.
羞感的路径学空间 --关于萨特现象学的批判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把羞感归结为情绪并将自己的现象学的情绪理论应用到羞感的研究中。他从中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第一,羞之所羞者是自我;第二,他人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但如结合舍勒的羞感理论、胡塞尔的直观学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我们就会发现其开出的路径学空间并不是无可置疑的:从羞感出发其实无法过渡到对象化和他人的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他对于现象学的“现象”、“意向性”、“直观”和“自我”等概念作了某种非现象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现代诗歌的发展进程中 ,新文化的传播构成了首要的历史背景 ;而诗人们人生体验与审美意向的互动 ,则构成其艺术个性形成的重要心理内容。辛亥革命的受挫体验和抗日战争的战地体验所造成的两个艺术高峰 ,说明现代新诗在发展阶段上的“近代性” ,具有依赖外来艺术经验的阶段性特色 ;同时观念的嬗变造成诗人的“新生感” ,推动着现代审美人格的成长。新诗的结构与功能也就不得不追随时代精神 ,成为民族命运与文化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太虚非气:张载“太虚”与“气”之关系新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载所谓“大虚即气”,不是说“太虚是气”,因为太虚与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张载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出太虚涵含气,但太虚本身不是气;太虚与气分属两个层次,太虚是最高层次的概念,而气则是次一层次的概念,气能化生万物;从太虚的内涵与特点来分析,太虚是万物的本原但不能直接化生万物、太虚无形又离不开气、太虚是实有并是永恒的存在。二程与朱熹肯定张载的太虚与气是两个不同概念,但又反对“太虚涵含气”的看法,反对散归太虚的观点,并且力图将“太虚”改换成“理”,以建立他们的“理一元论”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本体:体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体验概念体验概念是现代释义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体验一词的德文原文是Erlebnis,它是从Erleben这个词演变而来。原意是“经历”。“经历”有两层意思:(1)所发生的事还在进行着。确切地讲是所发生的事在人的生命中进行着,正由于它在生命内部活动,所以它不需要中介,具有直接性的特征:即进行着的事直接呈现于生命流之中,并且攥握着生命流的本质。(2)所进行着的东西始终是自己的东西。由于它是直接性的,因而它不是外在的,不是被推导、想象、猜测而来,而是自己亲自的经历,自身的验证。体验一词首先是在黑格尔的一封信里见到。黑格尔的原语是“我的整个体验”。但以后这词仍很少使用,直到19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7.
李自雄 《中州学刊》2023,(4):142-150
陈世骧“抒情传统”论从西方浪漫主义的文学抒情观出发,对中国文学传统做出自我个体的内心自白与倾诉的言说与解读。西方浪漫主义的文学抒情观以其主体性哲学为基础,认为情感的表达与抒发并不缘于心物感应的自然触发,而是主体的自我表现,这与建立在中国传统气类感应哲学基础之上的“物感”说有本质不同。陈世骧“抒情传统”论对中国文学传统做出的言说与解读实际上是一种西方理论话语的预设及推演,造成对中国文学“感物兴发”的情感表达特点及传统的误解与误读,并有违中国文学史事实。这使其学说缺乏文学史实的有力支撑,而最终走向自身理论的瓦解。中国文学传统研究应该基于对中国传统话语体系及文学史事实的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而不是仅仅从某种先在预设的西方理论话语做出推演,这是陈世骧“抒情传统”论及其“汉学主义”理论范式的问题与误区所在。联系中国传统的“物感”说,反思与检视陈世骧“抒情传统”论的问题得失,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正确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8.
田刚 《人文杂志》2002,2(1):98-103
鲁迅是一个对人生的虚妄感有深切体验的作家 ,这种体验与庄子哲学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通过对人生虚妄感的体验、承担和反抗 ,鲁迅才在战士和诗人的角色转换中时时奔突、返顾与前行着 ,这就形成了鲁迅与庄子的虚无主义迥然有别的精神特征。鲁迅的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随便”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既体现为思想方法上的 ,又体现为性情气质上的。这二个方面的相互促动与展开 ,构成了鲁迅充满“毒气”和“鬼气”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人生观是人生意义——从现实的终极——的探原式追问和归本性回答。科学则是人对自己的存在对象的一种知解性把握。在空灵的意味上,前者的全部问题在于为人生选择的总趣向作某种堪认为“好”的肯定;后者却以一种价值中立的冷峻态度一味寻求实事中的“是”。科学的“是”是主体对客体的非价值关系的对待性判断,人生观的“好”是主体对自身祈求或向往的关涉价值的反省,和与此成表里的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贞认。应当说,这里的“好”和“是”是两个理性向度(实践理性和知解理性)的问题。20年代的胡适曾试图以“人生  相似文献   

10.
略论“商标”与“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和“品牌”是近年来使用极为频繁的两个概念。在涉及商品的牌号时,有的称“商标”,有的称“品牌”。在涉及牌号的无形资产价值时,有的称“商标评估”、“商标资产”、“商标价值”,有的称“品牌评估”、“品牌资产”、“品牌价值”。而不少时候,两个概念被交替使用,忽而“商标”,忽而“品牌”。那么,这两个概念是否完全等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差异?这是一个最易混淆的问题,也是最难说清楚的问题。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现实上讲,这两个概念都需要澄清,因为恰恰是对这两者缺乏科学把握,致使不少企业在无形资…  相似文献   

11.
王佳鹏 《江海学刊》2023,(6):124-134+256
本尼迪克特对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区分虽影响广泛却颇受争议。通过思想史的追溯和发掘可以发现,这对概念在现代西方思想中既有变化也有延续。尤其是从德国精神分析到美国心理人类学,关注重心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罪感转向耻感,从西方儿童的耻感转向非西方社会的耻感文化,从强调耻感向罪感的纵向发展转变为对二者进行横向的跨文化比较。不过,耻感概念的基本意涵在流变中却得到了延续,它始终被视为缺乏自主性和道德性的社会性压力和恐惧。这种耻感意涵在很大程度上是欧美学者从罪感文化出发的文化无意识,相比之下,耻感在中国文化中则是深具道德性和自律性的美德。我们应在文化自觉的视野下比较耻感心态,从中国耻德文化的自觉出发,“化成”一种既“羞己之恶”又“美人之美”的“心态秩序”。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工程建构了时间与空间的新秩序,推动空间整体知识场域的形成。地方、地方性、地方感等正是现代性的产物,在与空间的对立关系中得到凸显。地方感的生成维系了主体与地方、地方与空间以及主体日常生活结构之间的诗性情感话语,通过“主体”“社会”“生活”三个维度凸显空间美学的意义结构。其一,地方感作为主体空间意识的组成部分,通过地方体验的方式构建符号意义。主体的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以及地方栖居等成为意义结构的深层维度。其二,地方感是现代性工程与社会空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审美现代性反思的话语策略。“认知图绘”的感性救赎原则与“另类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凸显了地方感的社会文化意义。其三,地方感重构了主体在数字化生活中的感性认知方式,实现空间嵌入机制的回归,彰显了“千高原”般自由的空间美学景观。“再地方化”与“流动地方感”不仅重塑了主体的视知觉审美机制,也赋予了后现代主体感性认知与精神栖居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人生观和人类对于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切与体认,是人生观主体对客体从价值-层面上进行归本性的省察和确认,自信为“善”后,从而形成的一种对人生的看法,它的人生的旅途中,为人的行为以及人生道路的抉择起着一种范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读了徐怀启先生在“学术月刊”第五期发表的“从形式逻辑看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一文,其中有若干的论点,我不完全同意,因写此文,以与徐怀启先生商榷。徐先生写此文的目的,在于补充他在上海哲学学会和“学术月刊”编辑部召开“两类矛盾”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因为他发现他自己在座谈会提出的一个问题:“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这两个名词所表现的概念是不是同一概念?”“如果它们是同一的,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那么,对抗性矛盾也就是敌  相似文献   

15.
对文化学有兴趣的朋友也许正在积累卡片,企图考察一下“文化”这个概念的界说。实际情况是还没有一个明确而又统一的界说。“文化热”却如浪潮汹涌而来,冲击着各个学科以至于日常生活的领域。但这并不是什么悖乎逻辑的现象。因  相似文献   

16.
人生:新世纪的“热点”与“显学”郑小江新世纪的曙光已依稀可见了。正迈向现代化的中国人,在人生观与人生模式的问题上,将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进入新世纪呢?这关系到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进入大振兴、大崛起的时代;关系到中国人能否拥有科学的、合意的、积极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外思想文化中,基督教以此生为“罪”,佛教以此生为“苦”,道家道教以俗世人生为“累”,三家人生观均带有悲感色彩,唯有儒家以生为“乐”,形成了君子崇道乐学、不忧不惧、固穷安贫、知命乐天的乐感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小说的回目是介于诗文之间的对句形式。本文借用文学理论的两个概念“知”和“感”,分析了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回目在这两个层面上的移译,并试图揭示译文和原文差距之处的语言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刘凤娟 《江淮论坛》2010,(1):71-74,112
康德在其批判哲学,特别是实践哲学中,有一组意义非常相似,又容易混淆的概念,这就是“知性存在”与“理性存在”。这两个概念都是主要用来表述人类主体的。本文试图对这两个概念作一细致的梳理和区分,并阐发康德的这种复杂概念的深刻用意及影响。  相似文献   

20.
“妙悟”本是中国禅宗的一个重要概念,却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从审美对象和审美方式两个维度对“妙悟”的审美特征加以阐释.首先,从审美直觉的特点方面来说,“妙悟”是一种以“智慧观照”和“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直觉活动;其次,从审美体验的维度上来看,“妙悟”以虚静坐忘为前提,主张虚实结合,强调从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之处切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