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楚辞·天问》是一篇千古奇文。诗人在《天问》里到底要讲什么,“天问”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屈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奇特的作品,两千年来众说纷纭。王夫之生于明朝末世,地处屈子“怀沙”之乡,常以屈子遭遇自况。他的《楚辞通释·天问篇》,也没有完全解决上述问题。但以他的才学和知人知世,其于《天问》的有些见解,颇有精到之处。至今对于我们研究《天问》,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楚辞灯》的作者林云铭说过:“一部〈楚辞〉,最难解者莫如〈天问〉一篇。”诚非虚语。就《天问》本身来说,难中之难者,又莫如对宇宙天体形成及其结构模式的追诘。历史上注释《天问》的人很多,但不少注者不能得其要领.认为屈原撰写《天问》,只是“呵而问之,以谍愤懑。”殊不知,屈原实际上则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索世界之本原,追询宇宙之演化。 历代注家中,能够打破对字法词义诠释的局限,而从哲学和天体科学的高度,对《天问》中有  相似文献   

3.
对屈原为何而作《天问》,历代都有争论。《天问》是屈原的一篇重要作品,是研究屈原思想的重要史料。因而,弄清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一、关于《天问》的主题要辩明屈原为何作《天问》,须先辩明《天问》的主题。王逸首先提出“舒愤说”。他说《天问》是屈原放逐后,看见楚国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楚辞章句·天问叙》)。王逸是东汉人,他的《楚辞章句》是较早的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刘熙载《艺概·赋概》云:“骚为赋之祖。”他们都看到了汉赋之艺术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楚辞特别是《离骚》的影响。后代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也多以《离骚》为例进行分析,对《天问》一篇则涉及不多,而实际上《天问》中的某些特征亦鲜明地显示了由楚辞到汉赋过渡的痕迹。一、“赋家之心”作为赋诗意义上的“赋”,最早当见于《国语》,“赋”本有诵诗之意,即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赋”…  相似文献   

5.
《天问》“女歧无合”确释及其他龚维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屈赋《天问》素称难解,时至今日,尚存在许多Sphinx之谜。例如,《天问》“问天”部分第一节的三问是:女歧无合,焉取夫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古今学者似尚未完全贯通。王逸注曰:“女歧,神女,无...  相似文献   

6.
《楚辞·天问》有句云:“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一、二句叶韵(宵部),三、四句叶韵(阳部),而二、四句不韵。游国恩《屈原作品介绍·天问》云:“(《天问》)亦有两句为一韵者,其例绝少。”(载《楚辞论文集》)盖即指此。然此绝少之处,实有乖于《天问》叶韵的通例,疑有错简。  相似文献   

7.
《天问》的错简问题十分复杂,有无错简,错简应该如何整理,存在很大争论.纵观《天问》错简研究的历史,人们会发现学者对《天问》错简的整理往往“以意为之”.本文根据古代简册制度,结合出土简册实物和《楚辞》文本传承情况,对“女娲有体”等句进行分析,发现相关语句在王逸之前可能已经被错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应当成为《天问》错简研究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天问》“舜服厥弟”节确诂龚维英屈赋《天问》:“舜服厥弟,终然为害?何肆犬体(豕),而厥身不危败?”此条两问,王逸《楚辞章句》释之最早,曰:“服,事也。言舜弟象,施行无道,舜犹服而事之,然象终欲害舜也。”又曰:“言象无道,肆其犬豕之心,烧廪填井,欲以...  相似文献   

9.
巴蜀神话始源初探贾雯鹤一、试析“禹要涂山氏”的文化蕴涵《尚书·皋陶漠》载禹曾云:“予创若时,娶于山。”此外,《楚辞·天问》、《吕览·音初》、《世本·帝系》等篇都曾记载“禹娶涂山氏”的神话传说。然而,涂山的地望却成了千古聚讼的问题。晋人常璩《华阳国志·...  相似文献   

10.
《楚辞集注·天问篇》,是南宋朱熹对屈原《天问》的注释。《天问》作为一篇哲理诗,在整个楚辞中别具一格。朱熹对《天问》的注释,诚然涉及到文学、历史种种问题,在整个《楚辞集注》中也主要是一篇哲学作品。人们从这里既可以看到朱熹研究《天问》的长短得失,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朱熹哲学的某些特色。因此,研究屈原《天问》者,《集注》此篇不能不读,研究朱熹哲学者,  相似文献   

11.
《天问》“鸱龟曳衔”的底蕴龚维英《天问》号称难解,而“鸱龟曳衔,鲢(鲸)何听焉”一问,向无确访。纵观上下文,知此问与鲸治洪水有关。但仅仅知道这一点,自然是很不够的。游国思《天问纂义》对此的访解,收辑了自东汉王逸而下计25家言(加上游氏“谨按”则是26...  相似文献   

12.
《楚辞·天问》曰:“东流不溢,熟知其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谁都知道江河滔滔、日夜东流,可是大海为什么总是不满不溢呢?屈原在《天问》中提出这个问题,说明诗人不但观察细微、善于思考,而且富有探求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大约在很早以前,人们已经注意到“东流不溢”的现象,但谁也说不清这其中的原故。《列子·汤问》曰:  相似文献   

13.
《天问》:“舜服厥弟,佟然为害,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言舜、象兄弟间交恶事,本事见《史记·五帝本纪》、刘向《列女传》诸古籍。文有误字。王逸《楚辞章句》于此注云:“言象无道,肆其犬豕之心。”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据此,谒“何肆犬体”应作“何肆大豕”,并引刘向《列女传》作释。肆,闻氏训作“?”,复引《广韵》:“?,注也。”闻氏谓,“何?犬豕”即《列女  相似文献   

14.
《天问》解题衍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问》中的“天”应当训释为“大”,《天问》即“大问”,是屈原身处绝境的忧愤之作,其中带有一种强烈的怀疑和与世决绝的情绪  相似文献   

15.
论《天问》     
(一)《天问》:放流中泄胸中块垒之作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四《屈原面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人《天向》、《招魂》、《哀郢》,悲其志也。”史家著录,理当可信,说明《天问》的作者的确是屈原。太史公亲自读《天问》,悲其志,得骚人之心,可见《天问》不单单是形式上的问难之作,还有着精神的自然历史过程。只是年代久远.今人已很难拣出他的志向,明其骚人之心了。对《天问》的写作环境和文心,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天问序》中,有一段比太史公悲其志说更为形象具体的阐述:《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忧心愁停,…  相似文献   

16.
《天问》“兄有噬犬”节索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天问》:“兄有噬犬,弟何欲?——易(夷)之以百两,卒无禄!”《天问》关于人事的部分,疑据楚史《梼杌》或《坟》、《典》之书,作节略并加以艺术的再创造,故叙古史特详。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引贾逵曰:“梼杌,……谓鲧也。”夏、楚同为龙图腾族,故楚人视鲧(舷)犹本族的英雄,并进而以鲧名其国史。《天问》特详“夏史”,盖由此也。  相似文献   

17.
《楚辞·天问》和屈原的其他作品相比,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语言形式、构思方法方面看,都具有很大的差异;简单地说,《天问》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他生活的时代所积淀下来的宇宙观、价值观及社会伦理、道德信念的彻底的反思和回顾.当然,这一伴随着痛苦的精神历程,是以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为背景而展开的.这在屈原的其他作品里是较为少见的.从实质上讲,这也是春秋战国时代极具伦理色彩的思辨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在《天问》里,理性的思索是与人生信念追求、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紧紧联系着的.其次,《天问》在构思上采取了“借天之问、以问为答”的特殊方式.这一特殊方式所蕴含的,实际上是屈原在个人理想惨遭破灭后寻求精神解脱的心理走向.在其作品不断地被传播、被阐释的过程之中,这一心理走向被升华了,屈原的个人悲剧也一跃而成为具有类同体验的文化典型.同时,这种以诘问谋篇的方式和忧愤感伤的基调,也哺育和影响了后代作家与文学.  相似文献   

18.
常威 《云梦学刊》2016,(4):30-37,114
民国《天问》研究堪谓《天问》研究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千百年《天问》研究传衍的纽带与津梁,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这一时期的《天问》研究不仅逐步从楚辞的大家庭中剥离而展露出独立发展的自觉意识和有心追求,而且在时风世情的沾溉下体现出综合多元的广阔视野和卓然自树的新变迹象,从而基本形塑和奠定了当代《天问》研究的格局与范式。当然,经过长期研究成果的历史积淀,这一时期的《天问》研究亦显露出对历代著述进行初步整合与评判的端倪。  相似文献   

19.
《九歌》新论(一)黄震云《云中君》为雷电之神《云中君》,一般以为是云神,言出王逸《楚辞章句》云:“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王逸没有说出根据什么,后人只是未加深究相从之。但王逸在《天问》注释说:“屏翳,雨师名也。号,呼也;兴,起也,言雨师号时,则云起而...  相似文献   

20.
“爱”在先秦典籍中,只见于《诗经》、《楚辞·天问》及《尚书》,其他经传及子书均不用。本文考察《诗经》和《天问》中出现“爱”字的诗句,归纳其用法规律,并据此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训释。“爱”在《诗经》中的第一个用法是疑问副词。《鄘风·桑中》:“爱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四句诗一问一答,“爱”之为疑问副词甚明。郑《笺》以“于何”释“爱”,至为确诂。《邶风·凯风》:“爱有寒泉?在浚之下。”旧解释“爱”为“曰”为“聿”(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