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但在后半阕的理解上,人们却有些不同看法,如“羽扇纶巾”到底指谁,是谁“故国神游”。按我理解,这后半阕的内部结构关系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究系指谁?许多同志都说,“这是古代儒将装束,形容周瑜态度从容闲雅”,其根据是“从‘遥想公瑾当年'以下六句是写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与上段的‘周郎赤壁'相应,不容割裂开来.”(见胡云翼同志注的《宋词选》)对这种解释我认为不对.近读郭沫若同志的《读书札记四则》,很有启发.郭老对“羽扇纶巾”的解释,才是正确的. 这首词上、下片之间有没有结构上的“相应”或说是照应呢?当然有.但是我认为并非“遥想公瑾当年”照应“周郎赤壁”;而是下片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照应上片的“一时多少豪杰”.  相似文献   

3.
(一) 《索引》(指《汉书人名索引》,下同)第156页,“解光”名下有51/2368一条,显误。查《汉书》卷51《路温舒传》中,有《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一句;廷尉光谓谁?《索引》承袭张晏旧注,认定是“解光”。然考史书,此说有错。《汉书·百官公卿表》言,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钜鹿太守淮阳朱寿少乐为廷尉,坐侍中邢元下  相似文献   

4.
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二云:“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其十一云:“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这里的“谢安石”指谁,“君”与“君王”又指谁,向来以为是清楚的。近阅《李白研究论丛》载杨胜宽同志《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谢安》一文,心头却蒙上一层疑云。  相似文献   

5.
张冬云 《南都学坛》2006,26(3):64-66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倾注全部热情和笔力塑造的艺术典型。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形象有一个较漫长的形成过程,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魏晋野史传说中的名士形象、宋代词作中的儒将形象、元明杂剧中的道教军师形象。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外部形象流泻出疏淡闲雅、潇洒飘逸、从容不迫的精神风范,表现出道家“自然”人格的特征。同时,诸葛亮又具有“儒者气象”,体现了“以道持守”的儒家道德人格,两者相济互补、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二云:“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其十一云:“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这里的“谢安石”指谁,“君”与“君王”又指谁,向来以为是清楚的。近阅《李白研究论丛》载杨胜宽同志《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谢安》一文,心头却蒙上一层疑云。该文大意,在否认旧说“君”及“君王”之属永王。所持理由有二,扼要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高中第五册语文《子路曾(析曰)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一句,课本注释为双宾语,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明显错误的。 所谓双宾语,是指某些动词可以直接带两个宾语。其特点是:前一个宾语一般指人,回答“谁”的问题;后一个宾语一般指事或指物,回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在临终前写过一组《挽歌诗》,他设想自己死后的凄凉境况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里问:陶渊明的“亲戚”是谁?“亲戚”指哪个范围里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1978年版)说:“亲戚——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陶渊明诗中“或余悲”的首先应该是他的家人,不是“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外人。现代汉语的概念套不进古代诗里去。  相似文献   

9.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程君”是谁呢?目前有两说:一是根据许羡苏的回忆,指郑德音;一是根据陆晶清、张静淑的回忆,指程毅志。她们都是女师大的学生,有的是“三一八”事件的参加者,有的与鲁迅关系密切,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发言权。可是,她们回忆又如此不同,究竟谁的说法对呢?我在参加注释《华盖集续编》的过程中,也碰到“程君”问题。我们没有机会访问这些同志,但在一九七五年夏查阅报刊资料的过程中,经过初步考订,认为这里是指程毅志。  相似文献   

10.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是盛唐诗人高适代表作《燕歌行》的结句.句中的“李将军”到底指谁?千百年来,以“李将军”为李广之说占统治地位;虽也曾有人以为“李将军”是指李牧,但因无具体论证,故未引起重视.而建国以来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则均取“李将军”为李广之说. 高适的这个“李将军”究竟指谁而言?细玩《燕歌行》全诗,并以高适其他诗歌考之,可以肯定,“李将军”是指李牧而非李广. 先从《燕歌行》诗本身来看.《燕歌行》全诗二十八句,每四句一层,作者把深广复杂的内容按照将士辞家、行军、激战、战后屯戍的脉络贯穿起来,而结句的语意,是承接第五、六两层的,这两  相似文献   

11.
王兆鹏同志的《读张元幹词札记三则》(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读后深受教益。该文其一“洛滨”考,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第267页张元幹《点绛唇》词注“洛滨:不详(疑是陈与义)”之误,考定“洛摈”不是陈与义,而是富直桑。所考极是。此条词注在今年出版的《唐宋词选》修订版中已作订正。其二“谪仙”辨,王文认为张元幹《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中“谪仙”,只能是李纲,而不可能指苏轼。其说甚当。唯其三“张元幹自编词集质疑”一则中所引材料有疏误,现特补正如下: 王文中有二段引文说,南宋曾噩《芦词·序》有一段很明确的说明: “公(指元干)之子靖,裒公长短句篇,属为序。余晚出,恨不得见前辈。然诵公诗文久矣,窃载名于右,因请以送别之词,冠诸篇首,庶几后之人尝鼎一脔,知公此词不为无补于世,又岂与柳、晏辈争衡哉?” 王文认为这是张元幹的儿子张靖,裒集乃父词作后,再谁曾氏写序的。并说,曾氏以此二词压卷之“深意”在于欲后人“知公此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师说》一课,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注释是:“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现银川市中学教师所用的《教学参考书》在解释“之”时是这样分析的:“两个之,分别用在两个分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均属结构助词,不能译出。”是把这个句子看作一个复句,两个分句各有主语和谓语。  相似文献   

13.
来的是谁?     
对于喜爱沈从文及其文学作品的人们来说,1949年后,沈从文放弃“抽象的抒情”(指写作),埋头于“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指文物研究),实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件憾事。沈从文被夏志清先生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杰出的、想像力最丰富的作家”、“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诺奖评委马悦然先生认为,沈从文如能活至1988年的10月,定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去世,对于马悦然和无数抱有诺奖情结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最遗憾的事情”。据现当代文学史史料,一个基本可下的判断是:1949年以后的沈从文已经不再有比较重要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可这一判断在今天已经为最近“发掘”出来的沈从文与黄永玉之间的一封“信”打破。1971年6月8日,身在湖北咸宁乡下的沈从文寄给“河北磁县1584部队二中队一连二排五班黄永玉同志收”的牛皮纸做的小信封里塞的竟是一篇八千余字的小说,标题为《来的是谁?》。小说原稿后来为黄苗子先生完善地收藏30多年,于2006年8月找出并“原璧归赵”。2006年9月18日,黄永玉先生给凤凰同乡、好友刘一友先生去信(见《黄永玉先生给刘一友的信》)“布置一篇作业”,要这位这方面的里手,分析分析这位老人在解放后创作这篇小说的“机缘”,于是便有了刘一友先生对《来的是谁?》的解读———《孤寂中的思亲奏鸣》。经刘一友先生推荐,沈虎雏先生、黄永玉先生同意,《来的是谁?》这篇沈从文解放后最重要的创作,在本期学报和刘一友先生专谈黄永玉先生的一本书同时刊发和出版。《来的是谁?》是沈从文先生为自己打算写的一个有关外公一家(黄家)长篇传奇所作的“楔子”或曰“引子”,“情调哀凄,且富于幻想神话意味”(黄永玉先生语)。欲知这位“不相信命运,却相信时间”的老人、这匹“无从驯服的斑马”,在“那种地方、那个时候、那种条件”怎会“忽然正尔八经用绳头行草写起那么从容的小说来?”以及“这文章怎么会写得跟以前的文章不一样?”,请关注本栏目。  相似文献   

14.
唐开元二十四年,李白客寓任城,出于种种目的,书写了《任城县厅壁记》(下简称厅壁记),此《厅壁记》为谁而书,文章之中已点明其人;“……帝择明德,以贺公宰之。……俾后贤之操刀,知贤公之绝迹者也。”文章两处直指“贺公”其名,全文为贺公歌功颂德。可见李白与这个“贺公”的交往并非一般。此“贺公”指谁呢?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是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同志在1941年11月16日所作的《我要说的话》(后改题为《论鲁迅与郭沫若》)的演说中,曾赞扬鲁迅与郭沫若两人“在北伐期中,谁都没有‘文人相轻’的意思,而且还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事实。”指出“在广州发表的文学家宣言,周郭两先生均列了名的。”这里所说的“文学家宣言”,指的是《中国文学家对于英国智识阶级及一般民众宣言》。它最初发表在1927年4月出版的创造社的《洪水》半月刊第3卷第30期上。但在该刊上的这一宣言的末尾的“签名者”,却是这样的几个字:“成仿吾,鲁迅,王独清,何畏等”,并无郭沫若的名字。当然,在这个“等”字中,是应该包括郭沫若同志在内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诠释了学者们未得其确诂的两个古书疑难词句:“民力之普存”(《左传》)就是“民力普遍地保存和保全”;“劳军”(《报任安书》)意为“反击!”。文章同时对三个古书疑难句子的诠释分歧意见作了辨正,结论是:“子元元”(《战国策》)意为“统治天下百姓”;“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报任安书》)当为“士无不起躬流涕”,意为“士兵们没有谁不站起身来,流下悲愤的眼泪”;“身虽陷败,彼观其意”(《报任安书》)当为“身虽陷败彼,观其意”,意为“他自己虽然陷落在匈奴那里,但我看他的意图”。  相似文献   

17.
《诗经·硕鼠》中的“谁之永号”的“之”,究竟如何解释才妥当,注家说法不一,有的我觉得还须进一步推敲。黄汉丞先生在《高中文言难句选释》(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中,给“谁之永号”的“之”作了如下解释:助词,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将“谁永号”变为词组使用(该书第2页第19行)。我觉得这个解释似有未妥。“之”是助词,不错,但其作用却未必如黄先生所说。要知道它有时用在单音节或奇数字句子中、句子后,还可起协调音节,舒缓  相似文献   

18.
《辞源》(1980年修订第1版)1379页“方”字条下共列了十八个义项,第一个义项,亦即“方”字的本义是“方圆之方,指形体正直者”;第二个义项是“并船”,“也指竹木编成的筏。”我们认为,关于“方”字的本义,《辞源》的解释是错误的;当依《说文》,释作“并船”。 首先,《说文》的解释可以证之于古文字。“方”字的篆文写作,基本上保存了古文字的特征。甲骨文的“方”写作(见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见  相似文献   

19.
“唯S是(之)P”句型是指“唯命是听”(《左传》昭25)“燕婉之求”(《诗·邶风·新台》)这类所谓宾语前置句。其中S代表“唯”后“是(之)”前的成分,P代表“是(之)”后的成分。为方便起见,以下把这种句型称为A句型。 A句型可根据“唯”“是”“之”三个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金瓶梅》的语言(下面均简称“金语”)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特别在讨论《金瓶梅》的作者是哪里人时,“金语”更成了各家争论的焦点,意见颇不一致。台湾学人魏子云先生是研究《金瓶梅》的名家。他对《金瓶梅》的“成书过程”、“思想艺术”和“作者是谁”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石昌渝、尹恭弘两先生在《台港〈金瓶梅〉研究论文选》前言中说:“关于《金瓶梅》的成书和作者的考证,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