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毕摩场域论——布迪厄理论在毕摩研究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彝族毕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毕摩场域是彝族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场域,具有自身独特的运作逻辑、规则、特征及其效果.全面理解和把握毕摩场域的意涵,有助于对彝族毕摩进行一种新视角的诠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2.
李峰 《江海学刊》2013,(5):95-100
近年来,结合西方的理论和中国的现实,我国宗教社会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按研究思路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作为自变量的宗教研究,这与西方宗教社会学的经典研究范式一致,但这种取向存在着脱离中国社会现实,就宗教谈宗教的理论风险。二是作为因变量的宗教研究,该取向虽充分考虑了社会对宗教的影响,并先后发展出宗教市场论、宗教生态论和权力场域论三种理论范式,但它们背后不同的社会结构假设都不能准确反映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基于此,必须在这三种宗教理论范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通过社会来分析宗教,通过宗教来透视社会"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祭祀仪礼田野考察的研究报告.作者在对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和四川美姑彝族毕摩深度访谈基础上,实地观察东巴和毕摩主持的祭祀仪礼,探讨纳西族东巴教和彝族毕摩教的仪礼传统.作者详细记录了东巴和毕摩送葬仪礼的仪程,并对仪礼蕴涵的宗教意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身体人类学视角为理解凉山彝族毕摩、苏尼的身体实践与文化隐喻提供了新维度。以身体实践为基础,毕摩、苏尼形成了“毕”与“尼”的身体技艺区分。以“毕此”和“尼症”为基础的毕摩、苏尼身体区格与传承制度,是彝族传统社会结构中家支制度、血缘、根骨观念的映射。从苏尼迷狂的身体表征到以“祭”为核心的毕摩理性化身体规范的确立,是彝族原生性宗教由巫到史、由巫到礼的发展史。毕摩、苏尼身体研究取向,为回应彝学研究的理论关切与拓展中国身体人类学研究范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程玉 《云梦学刊》2013,(6):72-76
近年来,随着在学术界展开的宗教研究的深入,对宗教的实证研究开始成为宗教学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国际的宗教社会学研究领域,同样发生了被称为具有“范式转变”意义的理性选择论或宗教市场论.其领军人物是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他把理性选择理论贯彻到了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当中,并且在信仰者个体、宗教群体(组织)之间建构一种“宗教市场”,并作为其研究对象,注重实证资料的收集,为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场域"和"惯习"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场域-惯习"论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迪厄不仅阐述了场域和惯习的基本含义,而且分析了场域与惯习之间的多重关系;布迪尔的"场域-惯习"论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宗教市场论是目前西方主流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并在国内宗教社会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宗教市场论有很多批评,却无法提出新的宗教社会学理论进行取代.在质疑宗教市场论的基础上,引介并批评性地拓展了布迪厄的宗教场域论;在讨论了宗教场域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之后,对宗教场域论在中国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方向.  相似文献   

8.
场域论视角下的高新技术园区自主创新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对自主创新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技术、经济等角度的探索与分析.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结合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将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统一起来的折中研究范式,可为研究高新技术园区自主创新开辟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从场域理论出发,尝试从提升园区创新资本、培育园区创新惯习、健全园区创新场域三个方面探求推动高新技术园区的自主创新的路径,同样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家李安宅的学习、工作及专业成长与教会学校密切关联。他在宗教理论研究和实地研究中逐步形成了较有体系的宗教社会学思想,提出了"族教分离论"、"宗教成分论"、"宗教和谐论"。这些思想对于处理好民族与宗教关系、宗教信仰自由、不同宗教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他还对边疆宗教与社会建设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提出了以宗教和谐促进社会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在毕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彝族社会实际和毕摩自身境遇来看,生存心态成为了毕摩文化再生产的基本动力,权力正当化体现了毕摩文化再生产的运作逻辑,而象征性实践则构成了毕摩文化再生产的本质意涵.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 ,各种宗教源远流长、信徒众多 ,特别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 ,有的民族全民信仰某一种宗教。宗教信仰与一些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 ,使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 ,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认真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信教情况 ,对于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树立科学的宗教观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状况(一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状况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历史悠久、内容繁杂、形式多样 ,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1.原始宗教。原始…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阐述了宗教多元论和跨文化宗教伦理之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宗教多元论的类型学,就宗教的混合多元论与跨文化宗教伦理之原则、宗教的理性多元论与跨文化宗教伦理之原则、宗教的灵性多元论和跨文化宗教伦理之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对宗教多元论和跨文化宗教伦理的种种观点进行有机地整合并使之成为人们宗教认识和宗教生活的指导性原则,乃是时代发展、人类自身发展和宗教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是西海固回族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资源。从个体的社会化开始 ,到初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直至民族群体 ,西海固回族社会处处都烙下了宗教的印痕。本文将运用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通过对西海固伊斯兰教宗教群体和宗教组织的剖析 ,提供认识和理解西海固回族社会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4.
儒家是形成于春秋时代的学术流派,但“儒”又是西周就存在的低级宗教官员。孔子从维护周礼的道德理性出发,排斥鬼神巫术;而战国时期的孟子则要寻找改朝换代的天命依据。与孔子罕言天命不同,孟子极力昌谈天道性命。这种儒家学派的内在差异,只能用他们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来说明。  相似文献   

15.
杜玲 《北方论丛》2004,10(6):80-82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宗教观是其思想的重要方面.理性主义、开放和多元是林语堂宗教观的基本特色,这个基本特色体现在他对儒家、道家及佛教的评述,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论述,对基督教"博爱"思想的推崇,以及对宗教中教条主义的批判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贫困地区 ,云南的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做好云南的宗教工作既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 ,同时又要从云南自身实际出发 ,认真总结云南宗教工作的成功经验 ,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相似文献   

17.
论共同体的宗教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体与其个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宗教性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人之生存的基本问题决定的。从克尔凯郭尔对人之生存的基本问题的界定来看,人与超越性的神(他者)之间的关系是根本性的,这种关系包含了肯定与否定两个环节。黑格尔对古希腊伦理共同体的分析表明,共同体通过战争、劳动、生殖这些环节,帮助个体战胜了人与超越性的神之间的否定性关系,从而得以取代神成为个体之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来源。因此,共同体是从人与超越者固有关系中取得其权力的,共同体的宗教性当在此意义上来理解。  相似文献   

18.
冰心和宗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心从不隐讳自己同宗教的关系。她对待自己所受洗的基督教虽不重视其仪式,却稔知《圣经》,尊重教义。她总自觉不自觉地将自然神论和自由主义神学融合在一起。她对基督的“爱的人格”尤为钟情;由她自己提出的“爱的哲学”,其核心正在于“爱的人格”。20世纪下半叶,冰心的宗教意识淡出,但她以调和之态对待其他宗教,并视宗教为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杰出贡献。冰心文学的审美,倾向于上帝-自然-艺术三位一体的建构,她相信艺术创造有“神助”之力,由她主张的语体、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也都烙有《圣经》的投影。  相似文献   

19.
陈宝良 《中州学刊》2006,(5):199-203
宗教旅游是众多旅游活动的一种。明代佛僧、道士、耶稣会士乃至文人士大夫在宗教之名下所进行的旅游闲暇活动,说明明代的休闲文化已经开始与宗教的虔诚融合在一起。而两者的渐趋融合,其最终的结果则是导致宗教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艺术二者同为人类古老、深沉、高级的精神活动的典范表现,有着解不开理还 乱的综结。作者就二者对世俗世界的超越性这一特征进行了比较。就共性而言,首先,二者 均强调对世俗世界状况境遇的突破与超越,并经由此突破与超越,实现人生境界的根本转变 ;其次,二者对物质性实用功利均采取规避的态度。就差异性而言,宗教往往在人之上悬设 出超越的救度者,而艺术将救度(者)置于人之内;宗教的超越借助于信念,而艺术的超越 借助于想象;宗教超越实用功利是因为有一个精神性功利目的,属自觉行为,而艺术超越功 利是自发性的,在精神性功利追求方面,艺术比宗教更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