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程科 《东岳论丛》2003,24(1):102-10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面科学的学说。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存在着如何全面科学认识的问题 ,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将实践理解为一种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是将对象性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式蕴含于内并进行整体超越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因而也必然会有不同形态的哲学,这就是哲学的时代化,而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现时代来说,哲学的时代化也就是哲学的现代化。 “哲学的现代化”是时代的呼唤。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都将导致哲学理论体系的更新,这是一种作为必然性发生的过程。当哲学家们走出传统哲学的书斋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完全变化了的世界。这个世界用自己特有的头脑进行思维,它  相似文献   

3.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一定时期认识、研究和处理问题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模式,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任何社会历史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思维方式的转变.网络经济时代,是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全新时代,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客观现实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思维方式将由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所代替,并对创新思维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发生本质作了较详尽的探讨,同时强调了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述”与“作” ,构成古代著述思想的一对范畴。“述而不作” ,不仅是一种治学态度 ,还是一种思想方法及思维方式。它所负载的 ,不仅有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还有因循守旧的保守内容及崇圣为公的思想内涵。古人不敢轻易称自己著述为“作” ,这种思想的背后隐藏着两种内容 ,即圣化原创性和立言为公性。正由于此 ,古人一般都对“作”有一种敬畏心态 ,而宁愿以“述” ,即沿袭、因循的文化姿态和谦卑态度去进行著述活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后现代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后现代哲学,我认为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将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有助于透过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理论纷争,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分支众多、内容复杂的思想运动;另一方面有助于与“时代化”的理解划清界线。 所谓“时代化”的理解,就是把后现代主义所讲的“后现代”仅仅看作一个时间概念,看作一个历史时期,一个继现代之后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是后现代的。这种“时代化”的理解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产物。因为对后现代主义所进行的“时代化”的理解,是建立在现代主义的“时代”概念基础之上的,现代主义的“时代”概念假定“时代”是自我包含的统一体或前后一致的整体。后现代思想家拒斥这样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7.
工业文明产生的思维方式虽然为人们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果,但是它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对人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经带来了许多的障碍,表现出与现时代相矛盾的趋势。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变革现存的思维方式,为提升现代社会人们生存状态下的新的思维方式做出理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扩大,随着企业、单位自主权的扩大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等方面的发展,我国过去高度集权型的行政体制正在逐步改变,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指导关系正在得到发展。本文即以行政指导为研究对象,作一个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全球性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探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思维方式变革的影响,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观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拟从两个方面作些讨论,不妥之处,请同仁们指正。  相似文献   

10.
世界观的转变属于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哲学理论的产生,如果真正代表了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就意味着人们获得了一种用以观察一切事物的新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学就是代表自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它使思维方式发生了变革,并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之中。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基本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在吸收、概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劳动论述的合理思想,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黑格)的实践学中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的深入分析,才创立科学的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党的奋斗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总结自己的经验,确定符合中国特点的前进道路和战略策略,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这表明,领导前所未有的改革大业,必须破除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实现领导思维方式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现代生态思维:思维方式变革的一种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着“现代性危机”,要消解这种危机,就必须改变以往功利型的思维方式,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的思维方式。现代生态思维遵循系统的、发展的、联系的认知模式,运用网络化、模型化的思维方法,体现互利型的价值取向,实质上就是一种强调人与人、人类与非人类存在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整体论思维方式。它是使人与自然共同体从工业时代形成的赤裸裸的经济关系中摆脱出来的一条可行的大道,是目前使人与自然建立协同共进生态关系并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最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论思维方式的构成许瑞祥思维方式,在关于人的思维活动的研究中,是一个带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范畴。从现实来看,人的思维活动除了要有被思维的客体之外,还要思维主体有一定的经验或知识、若干思维方法、某种思维结构以及须遵循的思维规则等等。在思维活动中,它们是在相...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来自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另一方面是来自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挑战。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胜利地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深入地进行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实事求是地反思,既要看到我们民族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经验型思维方式是现实中人们时常采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它有利有弊,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一、经验型思雏方式的有效性;二、经验型思维方式的负效应;三、二者之间"度"的把握;四、法治建设中对其负效应的克服方式,结尾.  相似文献   

16.
人们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思维内容与思维方法往往是不可分离的。但是人们研究它时,却可以和必须将两者既区别又联系地加以分析。思维内容固然是无穷的。但在思维方式中,思维内容可以根据“两点论”、“重点论”这样的最普遍规律去进行抽象,因而可概括为“重视一方”,“轻视一方”这样的模式。当代计算机的兴起,人们把计算机各种设备称为硬件,而计算机的各种程序、资料、说明叫作软件。在这个基础上,软、硬的含义,已不断扩展,成了世界上种种事物的代名词。如企业、矿山、铁路、油田等被看成是现代社会的“硬件”,科技、管理、教育等被看成是…  相似文献   

17.
政党思维是政党一切活动的原则、根据和出发点,是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决策理据和贯彻的方法.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由战争夺权到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转型,其政党思维理应与时俱进.即由"阶级思维"转向"阶层思维";由"斗争思维"转向"和谐思维";由"运动思维"转向"渐进思维",从而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8.
学者们对"制度伦理"的观点可以分为三种:制度与伦理的同质化、异质化与侧重化。这种分析方式从概念到概念,有利于澄清语词的用法与内涵,属于"概念分析"的思维方式,有可能陷入宏大叙事的学理探讨中。而制度伦理概念的提出,其本意应当是着眼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因此可对制度伦理进行"生存分析",即研究具体制度与具体伦理环境的相融性,进而研究两者生成的适用于特定公民社会的特定"制度伦理",探寻它如何成为公民的生活方式,如何构成公民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9.
人的本质是人权依附的载体,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决定着对人权理论的理解。因此,要想彻底批判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首先必须要对其逻辑前提,即对人的本质的先验预设进行前提性批判。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又源出于西方形而上学及其视域下的思维方式。因此,人权、人的本质和形而上学三者之间,在理论上是一种逻辑上的包涵和承载关系。马克思在扬弃了形而上学及其视域下的思维方式以后,又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使人权有了现实的理论根基。马克思的人权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权理论和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思维:科技革命时代的范式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思维是当前社会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实践的和理论的课题。本文认为互联网思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导理念,是当代高科技与文化创意跨界融合实践的新思维方式,是科技革命中范式转换的必然成果。它拥有自身独特的性质与运作方式。它在现实科技发展的条件下重新阐释了哲学上一切社会生活中的普遍联系的最高准则。它预示着,一种更新的思维方式的酝酿与形成,将带给未来社会更为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