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82-87
唐代士人出则漫游山水,入则吟诗属文,以园林为载体的艺术成果也因此形成。园林传达趣味和感情,物质外壳的内部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唐诗中的园林诗歌,表明中国古典园林与古代文学盘根错节,相互影响并作用。唐代园林诗歌描绘了浪漫雄浑的盛唐报象,隐含了仕隐结合的人生态度,抒发了天人合一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2.
唐代文人园林既具有私人空间的独立性,又受到公众世界的政治牵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领域。统治阶层凭借政治权利以赏赐与没收的形式对文人园林进行政治介入与干预,士大夫文人则发挥了园林在进仕与退隐中的政治功用,文人园林在统治层的政治掌控下、士人的政治权威认同及政治理想表达中蕴含了政治文化意蕴。这种政治解读,揭示了文人园林长期被遮蔽的政治性,这是当前唐代园林文学与文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文信息》2008,(3):55-57
天下东湖数不胜数。但在四川的新繁东湖却格外惹人眼球。它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仅存有迹可考的两座最早古典人文园林之一(另一处在山西新绛县绛守居),建园早于苏州园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东湖位于成都北郊新繁镇,因为地处偏隅,故今少为人知,如深山璞玉。  相似文献   

4.
谈到桂林山水,人们常称之秀美。秀美有很多形态、级次、隶属度,桂林山水为哪种形态、级次的秀美,属于秀美的哪一个隶属度,应该精确界定,不然,与同属秀美的西湖、黄山、蛾眉比较,就见不出个性的差异和审美特征的区别。科学研究的深入,既体现在从宏观角度概括不同事物间更高级次的共性、普遍性,揭示更高真理度,更广普适性的一般规律;也体现在从微观角度探求相同相似事物间的差异性,特殊性,揭示适应具体对象的更精确更细密更个别的特殊规律。我们发现了桂林山水更为精确的审美特性——俊秀美,它与媚秀的西湖、奇秀的黄山、雄秀的张家界、幽秀的蛾眉山有着明显的差别,具备独特的审美个性。  相似文献   

5.
论唐代园林与文人隐逸心态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霞 《中州学刊》2004,(3):120-122
唐代以前,士人隐逸多出于对抗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全身远祸的需要.他们或远离尘世,采取苦行僧式的山林之隐,或栖迟园林、寄情山水,以此抒发内心的苦闷.唐代相对宽松温和的政治环境,使士人们不必用隐逸来对抗社会.文人们可以在社会与自然、政治与田园以及自我的精神领域内找到一种平衡,产生和谐的心态,从而完成文人隐逸心态的转变.唐代是园林建筑史上富有艺术才情的时代,其清幽澹雅的文人园林展示出这一时代独特的隐逸情韵.唐代城郊园林的大发展,调和化解了仕与隐的矛盾,为唐代文人的"吏隐"提供了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曾从各个不同的审美角度,用各种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与精粹新奇的语言,写出了他们对桂林地区山水之间的倒影的独特体验,创造出各种美妙的意境,因而,能给人带来许多美的享受。例如:爱国诗人吴迈曾有句云:“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没有哪一处的水,没有哪一座山,不是达到了神妙的境界的)。”——这是用“虚实结合、真幻参半”的写法,描述桂林群峰倒影于水(真  相似文献   

7.
宋代桂林山水园林的营造从理论到实践都已进入了成熟阶段。造园理论的确立,指导了造园活动;山水诗、山水文、山水画的繁盛,为造园理论提供了借鉴,使山水园林更具有愉悦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宋代桂林山水园林的景观理论、水景体系、人工造园等都具有自己明显的风貌和特征。 1、景观理论的确立 “景观营造”一词源于国外,中国学者将其翻译成“园林学”或“造园学”。它的内容十分广泛,除通常说的造园、园林;绿化之外,尚包括生态、土地利用、规划经营等。诚然,宋代对景观的理解不可能有现今的认识高度,但已比较系统,从景观的发现、构成、变  相似文献   

8.
桂林山水以其秀美而闻名于天下,具有山青水秀洞奇石怪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秀、巧、小、雅、俊等审美特征。与庐山、泰山、华山、黄山的壮美型相对而言,桂林山水可概括为秀美型。当然,秀美型只是从这一总体特征出发来界定的,在其主导风格下也会兼容其他风格。就桂林山水本身来说,也有尧山之雄伟,候山之险峻;象山之玲珑;穿山之清拔……具有客体美所表现的不同风格形态。更何况作为欣赏者的主体结构不尽相同,在同一对象身  相似文献   

9.
论深入认识桂林山水●邓祝仁将桂林旅游业推上一个新台阶,行业中人和旅游研究者纷纷献言献策,有人提出重新设计桂林旅游形象,有人主张深层次开发桂林山水旅游产品,有人呼吁加强旅游管理,整顿旅游市场的秩序,有人以为应加大宣传招徕的力度,还有人迫切感到要提高旅游...  相似文献   

10.
桂林山水,本来是宇宙自然的造化,地下水、地表水的鬼斧神工,无所谓人文性的;可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从宝积岩人(旧石器时代)到甑皮岩人(新石器时代)的时侯起,桂林这块山水宝地一直就是人们世世代代生息的场所。桂林山水的人文特性千万年来从来就没有断裂过。桂林的这种所谓的“自然景观”成为与海内外诸同类的悬殊点。桂林山水奇观,不纯粹是“自然景观”.本文拟把它归纳八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桂林山水的结构美朱环新桂林山水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百里漓江烟雨迷朦,妙如仙境;千峰俊秀峭拔,欲竞峥嵘。千百年来,桂林山水的美令人赞叹、流连,吸引着人们去探寻、解知。其美其妙其神的一大缘由可归于结构的艺术化、审美化,天工造化正是创造如此仙境的“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12.
史论摘编     
贡桑诺尔布在喀喇沁地区的改革 李风在《内蒙古社联》1985年第10期撰文认为:成吉思汗功臣者勒蔑的二十五代孙、喀喇沁右旗札萨克世袭亲王、卓索图盟盟长贡桑诺尔布,参加过同盟会,曾与孙中山有过交往。在孙中山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于本世纪初在喀喇沁地区改革旧弊,推行新政。贡王的新政体现在:破除奴隶阶级制度,编奴隶为平民;成立崇德学社,研容“参佐制度”,培养年青地方行政人员;开工厂、办商店、设邮政,兴办实业发展经济;建学堂,搞扫盲,抓教育,育人才;破除旧的婚丧礼仪,提倡精神文明等等。贡桑诺尔布的改革,是孙中山旧民主革命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改革对振兴蒙古民族,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桂林山水,自古诗人墨客留连吟咏,历代传世的诗文数以千计。名家如唐之社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宋之黄庭坚、范成大、米元章,元明清以降,更是举不胜举,真可谓曲尽其趣。但是实地对这秀美的桂林山水作丹青留影的却可谓屈指可数,北宋米元章(米芾)曾画过《漓江图》),只见画迹传世,今尚可见有米芾自画像刻于还珠洞石壁上。历代山水画大师就没有象韩愈只凭耳闻能写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样的名句,而留下片纸寸素。即使中国绘画贵在“迁想妙得”,但是仍要根据一定的生活基础,才能产生意境任性挥写。  相似文献   

14.
桂林山水有两大审美特性:秀美与和谐美。然而后者未象前者那样得到研究者的青睐,颇有“藏在深闺人未识”之憾。其实,二者虽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却是桂林山水整体的审美特性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两大构成因,忽视了任何一方,均难以精确地把握桂林山水整体的审美特征。和谐作为系统有序性的标志,它是系统关系、系统结构的最佳状态;它是有序系统才有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质。和谐正是凭着它是有序系统才有的外部特征而成为形式美的最高形态;和谐正是凭着它是有序系统才有的外部特质而成为内容美的高级种类;并双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仅凭此,桂林山水的和谐美也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文拟从桂林山水和谐美的形式、内容以及创造三方面,来作些  相似文献   

15.
一、桂林山水传说的审美特征桂林山水传说在桂林文化中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从桂林山水传说的表层结构看,它是同桂林山水本身联系在一起的。传说的内容当然来自桂林山水。从取材看,它大都选取桂林的一山一水,一洞一石的特征,来讲述山水的起源故事和取名缘由;从主题看,大都以歌颂桂林人民的勤劳、勇敢、朴实、聪明等优秀品质为旨意,从而将桂林山水人格化。从对象看,大都选择具有一定特征的桂林山水景点,使其个性化、典型化。从审美风格看,大都体现了优美、娟秀、幽清、空灵、隽永等风格;从表现方法看,大都带有神化性、虚拟性、传奇性、变幻性的浪漫主义色彩;从创作动机看,一是作为娱情悦性的民间娱乐形式;一是表达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桂林山水传说表层结构中已蕴含深层内涵,从它的深层结构剖析,不难寻觅出积淀在传说中的桂林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也窥视出渗透其间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桂林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她那秀丽的山峰,碧绿的江水,神奇的岩洞,俊俏的石头,构成了一幅幅天然的图画。古往今来,中外游人无不为之赞叹,流连忘返,吟诗作画,抒发自己惊喜之情。总之,人们为饱览桂林山水而赏心悦目,从中获得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桂林山水所以能引起人们激动的情绪,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这主要在于它的自然形态,以及它与人类生活的肯定性联系之中。  相似文献   

17.
风骨本是社会学与文艺学的概念,将其引入山水美学,是本文的一个尝试。魏晋时,“风骨”一词常出现在人物传记和画论文论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有专篇论诗文的风骨。詹镇指出这些“评人物的风骨论,评书画的风骨论,评诗文的风骨论,都属于美学范畴……都有很大的类似性”。王运熙也说:“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象虽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变。”正因各种风骨论都屈美学范畴,风骨概念从人物品评外延到画论、文论,也就有可能引进山水美学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8.
潘兴明 《江苏社会科学》2004,154(4):226-231
在英国殖民统治下,鸦片贸易在香港长期存在,其形式由鸦片商从事鸦片转口贸易,然后港府授权私商经营,而后又过渡到港府鸦片专卖,均属垄断经营性质。其原因是港府将鸦片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英国政府及港府推卸鸦片泛滥的责任;港府辩称吸、售鸦片并非罪恶,危害有限;英国政府的禁烟立场不够明确和坚决。香港的鸦片业衰亡的原因是国际社会给英国政府和港府造成了强大的压力;中国内地的禁烟运动更是对香港鸦片业的衰亡产生了重要作用;最后,香港被日本侵占,英国丧失了对该地的统治权,只得终止鸦片贸易。  相似文献   

19.
论桂林山水审美中的儒家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山水几乎集中了所有自然美,对桂林山水的游玩欣赏几乎囊括了人类的整个自然美观。桂林山水诗最集中反映出桂林山水的自然美状态和人类的自然美意识,最能体现出自然美的文化意味和人文色彩。欣赏桂林山水的同时,也在欣赏蕴藏于山水之中的文化意味和人文色彩,也在表现人类的自然美观和人的精神品质,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文化的精神。对桂林山水美的文化蕴涵的研究与发掘,有利于桂林山水美和现代桂林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东晋史家袁宏的《后汉纪》是编年体史书的一部杰作。刘知几曾说:“为纪传则规模班、马,创编年则议拟荀、袁”,①把它推举为编年体的样板。当代学者对此书在编撰方面的成就也给予了充分肯定。②但是,对袁宏《后汉纪》中极具特色的史论,历来评价很低,刘知几认为袁宏的史论“务饰玄言”,“玉扈无当,曾何足云”!③给以彻底否定。当代学者也因袁宏曾提出“笃名教”,认为其史论“多迂腐陈旧之说,是魏晋士族腐朽世界观的一个缩影”。④笔者不同意以上看法,认为他们都未能真正把握住解决问题的关键。鉴于此,尝试对袁宏史论重新做一探讨,以期能给袁宏史论以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