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代作家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问世以来,读者反映不佳,评论界争议很大.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对小说功能的认识出现了错误,他认为小说只是教导人的手段,其他因素无关紧要.这种艺术上的走入歧路使其作品缺乏应有的艺术情趣,束缚了小说的文学灵性,使<歧路灯>失去了在明清小说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清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是作者李绿园用河南方言写成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有些语法现象,前人已关注并有所论及,而有些语法现象,前人关注、探讨的并不多.其中的讫字值得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就《歧路灯》本身特色,结合历来研究者对其主旨的评说,说明在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和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形势下,进一步研究《歧路灯》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最近10年有五种<歧路灯>研究著作问世,其中吴秀玉<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和吴聪娣<〈歧路灯〉研究>,分别由台湾与新加坡的两位女学者完成并在海外出版,我国大陆读者颇不易得.前者以文献资料的丰富翔实见长,分析的全面细致和有独到见解,也是其突出的特点.后者以小说证史,以史证小说,在确证小说的历史价值的同时,也确证了小说的美学价值,是迄今为止专一从社会历史角度发现"<岐路灯>世界"的最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明清时期,反动性和腐朽性更加充分暴露,其灭亡已不可避免。封建子弟不遵父训,不走读书做官的“正路”,不近“正人”,走向堕落,是这个社会灭亡的先声。在这种形势面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或者揭露社会的腐朽性以加速其灭亡,或者站在正统的立场上企图挽救其灭亡。李绿园是一位正统人士,他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脓疮,目睹封建子弟的堕落,“心中只是一个怕字”,于是就要求医。他主张用教育的手段去挽救封建子弟的堕落,从而挽救封建社会的灭亡。围绕这一问题,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清代康雍乾三朝,虽然一度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但却掩盖不了日益没落的事实。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敏锐地感到了这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现象的存在。诞生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小说《歧路灯》虽然没能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的弊端,但它在为挽救日益没落的封建社会寻找灵丹妙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歧路灯》是作者为扭转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命运而开出的一剂药方,但由于小说是一部封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歧路灯》语料,参较其他文献,考释词语两条:老苗、长班。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9,(6):31-44
《歧路灯》托于明代,描写的是清朝康雍乾时期以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外省生活画面和各色人物。它创造了一个读者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画廊,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人物组合的数理模式,人物形象的"符号化","对照法"与"个性化","写实"的两个意外效果,以居处与聚会写人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心理刻画等,都显示了李绿园刻画人物形象、塑造文学典型的艺术功力,多方面地达到了其时代小说艺术的顶峰。《歧路灯》堪称我国古代与"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并列的第七大古典通俗小说名著。  相似文献   

9.
《歧路灯》词语杂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是研究18世纪中原官话的不可多得的语料。由于各种原因,以往学界对它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其中十分丰富的方言俚语都很少有人问津。对该书中“投词”、“信惯”、“撞头撞脑”、“黄金入柜”、“扣”、“开拨”、“嫌择”七个词语加以诠释,对《歧路灯》的语言研究略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歧路灯》中的排行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行称谓是汉语言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即把个人在家族中的排行顺序用于人际称谓.它的直接作用就是将同辈亲属的长幼次序分出来,或者将上下行辈的关系示明.作为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排行称谓充分体现了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本文主要结合《歧路灯》相关语料,从"长幼"、"行辈"两个方面,就排行称谓的分类、特点、构成、运用等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书中"老"、"第"在排行称谓中的独特用法进行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1.
李绿园《歧路灯》是一部教子书,同时是一部家政谱。其写家政,首在重视治家的态度,其次是兄弟、主仆相处之道,以及婚姻大事、勤俭持家等家风的养成与持续,有许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内容,是古代传统家政文化研究一个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小说<歧路灯>中的悍妇形象是作品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种.这些女性包括滑氏、杜氏、巫翠姐、盛希侨老婆,甚至姜氏、巴氏.由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博洽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技巧,使得这些明确作为反面教材的人物形象能屡屡突破作者的写作初衷,取得意想不到的生活及艺术的双重真实感和美感.她们的一哭一笑、一爱一憎都在深刻诠释着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歧路灯》是一部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一系列文学形象表明了作者的教育思想:"身正为范"是父亲教育子女成长的关键,"爱得适中"是母亲影响子女人格健全的关键,"延师要正"是子女成才的关键,"交友要慎"是子女成人的关键.研究《歧路灯》的教育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的家庭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歧路灯》的创作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小说《歧路灯》校注本出版后,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本文认为,该书并非成功之作:作者奉扬的仍然是宋明理学那一套陈腐思想;充斥全书的是流水帐式的芜杂的生活记录和空洞乏味的说教。本文指出,阐扬封建道德以裨教化,以大掉书袋来炫耀博学,这是明清文学中的一股浊流,《歧路灯》亦未脱此巢臼。  相似文献   

15.
夏鼎是《歧路灯》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其性格特征表现为集赌棍、流氓、市痞、骗子、无赖等恶人恶性于一身。其文本价值体现在他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反面人物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而他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封建统治的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9,(2):39-45
李绿园《歧路灯》研究百年,以与《儒林外史》《红楼梦》比较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位次即排位,曾一时为学术讨论的热点。先后出现超《红》胜《儒》平《红》超《儒》鼎足而三逊《红》越《儒》逊《红》平《儒》远逊《红》《儒》六说。这种排位有一定必然性;诸说也各有所据,讨论之无果即是结果;而且归根结底,《歧路灯》的排位不由讨论议决,而将经由历史的筛选注定。《歧路灯》与《儒林外史》《红楼梦》是可比的,已如诸说;又是不可比和不必比的,即李绿园《歧路灯》是中国古代小说独品一流之作。  相似文献   

17.
在诸多学者对《歧路灯》词语释义的基础上,以近代文献资料为佐证,择举"笔帕"、"顶着神"、"老官板"、"马子"、"瓶口"等9条词语进行补充解释,以期有补于近代汉语词汇之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歧路灯》中出现了的、之、个、得、者、哩、价、是共计八个结构助词,从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角度考察,统计书中每个结构助词的用法用例及频率,并对结果分析归纳得出数据结论。在结论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十八世纪结构助词的用法,并将其与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用法以及功能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构助词的发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歧路灯》主人公谭绍闻的住地为“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萧墙街”,乃是借用“祸起萧墙”这一典故。而谭绍闻的乳名为“端福”,祸福相连且又相互转化,作者用意相当明显。可以说,《歧路灯》小说整个故事是以“祸起萧墙”与“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来构架的。书中另一不可缺的人物王中,是个既忠且义的仆人,从他的身上可找到诸葛亮的影子。  相似文献   

20.
李绿园既是唐人小说,元人院本四大奇书的公开的反对派,也是这些经典所代表传统的暗中模仿、继承者和挑战者.他把前人小说戏曲说得几乎一无是处,其实是其受困于这一传统的魔咒难以自拔而力求推陈出新的表现.因此,《歧路灯》与唐人小说,元人院本 四大奇书等不仅有着同为通俗文学的本质联系,而且在小说艺术的手法上也多有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