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学理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无疑是一所大学办学的方向标,指导着学校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谓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指根据本校的现状和特点所凝练出的一种既适合学校发展、又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先进的大学理念对大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大学理念应该具有各自大学的特色,这就需要大学准确定位,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确定各自具有特色的、多元化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大学校训是对一所大学办学理念、治学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它蕴含了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特色,凸显了一所大学的教育理想和德育愿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勤以为学,信以立身”为校训,集中体现了高校德育“会做人与善做事”的价值指向,彰显出“勤奋治学,诚信做人”的德育愿景。实现这一愿景,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做人”与“做事”教育,既要积极实施养成教育和生活教育,又要倡导和实施主体性德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践行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女子大学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同其他高校的差别之中。女子大学只有秉承“以特色求发展”的理念,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培育科学研究特色,彰显校园文化特色,才能履行推进男女平等、促进妇女进步的使命,也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丁在2008年2月14日《光明日报》一篇题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文章中指出,高校发展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对于我们办学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优秀人才;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建设和谐校园。“以育人为本”,源于“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而非制器”。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也是大学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这是自大学诞生以来永恒的主题。尽管长期以来就如何培养人才有着不同的理念和众多的流派,但为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塑造精英却是大学长期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大学哲学教学为例,运用波诺提出的“PO方法”来反思大学哲学教学,提出了“PO老师”、“PO思维”、“PO情境”等教学新理念。在此基础上把这些新理念运用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过程四要素中,以期获得一种适合教育发展的新的哲学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师教育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如何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发展的激烈竞争、高师综合化发展的严峻挑战,寻求适应地方师范大学发展的道路,是地方师范大学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高举发展、创新、和谐的旗帜,发扬“以师为本”的办学优势,遵循“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治校理念,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加强内涵建设,突出区域性特色,走应用型之路,构建“大学+师范”发展模式,创新大学文化,是地方师范大学应对诸多挑战与冲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深受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现代大学书院制为人才培养改革注入了活力,有利于高校培育办学特色,提高培育质量。书院教育以文化活动和文化平台为载体,拓宽师生间的沟通渠道,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8.
大学精神是以办学理念和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为载体的。学校特有的价值取向与办学宗旨集中反映了大学精神的风貌。西大首任校长马君武先生提出办教育的宗旨是“立足于复兴民族之基础,以实用教育为方针”,马君武先生为西大所写校歌、校训是西大精神的源头,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西大精神”的核心元素是“实”的依据。今天西大所追求的“求实、自强”办学理念源于对西大传统文化的深刻观照、思索与总结,在西大的大多数发展阶段,其主流文化与体制都或多或少地彰显出西大精神。  相似文献   

9.
系统理论作为“公共知识”,在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并广泛应用于管理实践.大学内涵式发展是指在“大学生为本,大学者为先,大学术为基”理念统领下,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基本目标,以促进社会和个体和谐为价值导向,以守住灵魂的教育为核心的本色发展.系统性内涵式发展要从建立健全综合集成的目标任务体系、效能倍增的结构体系、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体系着手,构建大学内涵式发展的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能否理性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是考量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基准.以渤海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个案,可以将其专业建设理念概括为:追求真知,培养真才,学做真人;手脑并重,“学”“术”兼备,教学做合一;“知”“情”“艺”“能”协调发展.经过10年的改革探索与办学实践,逐步凝练出其鲜明的专业特色,即基础夯实,过程精细,终端发散;分流培养,职业(升学、就业、创业)导向,能力本位;教学合一,学研合一,知行合一.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形成了教育理念“和谐化”;培养目标“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流化”;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过程“情景化”;学业评价“过程化”;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素质养成“制度化”的行动策略,这些改革的举措也为其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范例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大学校训随近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创建而产生,集中体现了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特有的文化个性、精神理念和伦理内涵。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使大学校训在继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同时,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与“超越”,促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基金会是依托大学而成立的一种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大学基金会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新生事物。作为高等教育资金的一个比较灵活的来源,大学基金会对于缓解我国目前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支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为规范我国大学基金会的管理和运作,促进我国大学基金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大学基金会资金筹集、运作与管理的基本性质、特点与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而深化对大学基金会资金管理的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其规范化与专业化的运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档案的管理现状及增值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高校档案利用、开发不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高校档案特点、管理中的问题以及用户需求特点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档案增值服务的概念,通过对高校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分析和挖掘,建立基于历史记录和知识资源的档案信息增值服务,发挥高校档案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为用户提供专业化、针对性的档案信息增值服务,提高高校档案利用率,发挥高校档案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科学定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准确评估其影响因素,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可以从主、客观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主观维度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情况;客观维度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涉及就业目标达成情况。文章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三个方面。由此可以从坚持“五育并举”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积极拓展家校共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扎实做好大学生生涯教育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着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高校校报显得越来越重要。对高校校报进行准确定位是办好校报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说,高校校报必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需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必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16.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美国大学在由殖民学院向现代大学转变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而日益完善起来的,其法律基础的形成包含了历史传统、政治体制、文化体系、教育模式等各方面因素,并在新时期开始衍化,呈现出与市场化接轨、人性化融合、学习化竞合、资助化结合的发展态势,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走向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形成办学特色成为大学谋求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径之一。在立足于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创新办学理念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先导,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是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基础,建立特色优势学科是形成办学特色的核心,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特色是形成办学特色的根本,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是形成办学特色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管理学新著《现代管理学教程》是一本以现代市场经济为运行平台、体现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教材,该书不仅系统阐述了现代管理学的一般理论,而且诠释了一系列关于现代管理学的创新性理念,既有高校教材的特点,又有学术研究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学习、理解和把握现代管理理论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农村建设中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网络信息资源、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队伍和得天独厚的基础设施优势,在技术、人才支持、信息服务、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中可以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目的与意义、优势与可行性、作用、途径和方法等几方面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辅导员角色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等学校辅导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辅导员制度走过了一条渐进式发展道路。保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需要,是辅导员角色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系统质和个体质统一的需要,是辅导员角色与队伍发展的内在诉求;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是辅导员角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些都是影响高等学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因素。针对辅导员角色发展体现出的多元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趋势,重新定位新时期高等学校辅导员角色,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学生事务的管理者与服务者、大学生社会化转变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