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书讯     
《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在台湾出版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张中复博士新著《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一书近日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全书 6章 2 0节 ,包括以下内容 :一、清代西北回民问题形成的基本探讨 ;二、清代前期西北回民抗清事变始末 ;三、清代后期西北回民抗清事变的发展与扩大 ;四、社会因素与西北回变的关系及其演变 ;五、宗教特质在西北回变中的作用与影响 ;六、当代回变历史意识的建构与回族认同。书前附有王树槐教授序及照片若干。该书作者张中复先生…  相似文献   

2.
清代翻译政策是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而采取的一种特殊语言或政治政策.随着清代翻译政策的施行,翻译人才日渐增多;翻译种类呈现多样化,既注重儒家经典、宗教经典的翻译,还涉及军事、科技、小说等类的译著.清代翻译政策有效地配合了清代统治者对整个国家的管理和统治,也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鄂伦春族由传统的社会教育向近代的学校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适应该民族青少年接受知识教育的现实需要,采取八旗官学、八旗义学和新式学堂等不同的教育形式,每种形式具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清代学校教育的初始发展,对满足鄂伦春族青少年的求学渴望,扩大该民族的教育范围,提高该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范瑛 《民族学刊》2012,3(4):69-76,95-96
城市空间形制包括城市地域空间的外部整体形态与规模、以及内部空间构成与布局的形式与特征,它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基础。分析清代四川民族地区宁远府城西昌的空间形制发现。其空间形制具有军事性、政治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其代表了民族城市、山地城市、沿江城市空间发展的特征与模式,折射了清代四川民族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相对于民族冲突导致的城市空间形制的限定、破坏和隔离,在清代的西昌,民族融合和交往所带来的空间扩张和发展才是根本性的、主流的。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满蒙联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清代历史上,满蒙联姻,即清朝的满族统治者集团与蒙古王公之间长期持续的通婚活动,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作为有清一代奉行不替的基本国策,这种联姻活动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家族间通婚的含义,而成为清代民族统治政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为着某种目的采取政治性通婚的例子并不乏见,但清代的满蒙联姻活动无论其政治用意,实行方法以及效果,都超过了前代。因此,为了研究清代民族统治政策,将满蒙联姻的产生、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及其作用作一探讨,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清代诗歌文化盛行,诗歌总体数量为前代所不及。清代诗歌文化的繁荣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自清入关以来,八旗诗人不断涌现,到乾隆朝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诗人群体,对于清代的文化、政治及民族关系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民族书林     
满族学者余梓东所著的《清朝民族政策研究》,近期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清代民族政策为研究主题,从不同学科角度和不同层面,对清代民族政策(包括后金政权的民族政策)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点、政策体系结构、政策本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  相似文献   

8.
《民族学刊》2015,6(2):2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博物馆之一。其中的羌族馆有释比文化和羌族文化综合两个展厅。释比文化展厅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介绍了勒色——祭坛、神龛、释比法器、释比面具、祭祀馍印、释比祭祀活动、释比戏等,同时也展示了释比保护、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景。羌族文化展厅中不仅展示了与羌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饰、碉楼、羌笛、生活器皿、狩猎器具,还展示了我馆的珍贵文物——清代的皮铠甲和用水獭皮包制的清代土司服饰,以及羌民族古老的传统妇女节——瓦尔俄足和羌族服饰中的珍品——羌绣。  相似文献   

9.
清代民族政策的本质可以概括为:统治阶级意志、利益和认识事物水平在认识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集中体现;统治阶级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最重要工具之一;统治阶级适应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达斡尔族由传统的社会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过渡的重要时期,中间经历了官学、义学、新式学堂以及私塾等不同的发展层面;学堂教育对培养清政府所需的各类人才,提高达斡尔族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为日后学校教育在该民族地区的普及推广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撷美丰宁     
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是一个以满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县。在清代以前的漫长岁月中,这里是山戎、库莫奚、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长期游牧之地。清代以后,满洲人进入丰宁。到康乾时期,这里的人口已十中有七是满族人。建国后,由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满族人恢复民族成分,并于1987年成立了丰宁满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12.
对田野调查发现于重庆彭水向家坝蒙古族村象鼻子洞的"象鼻塞碑"及残碑进行考释与分析,确认二碑立于1862年和1864.年;"象鼻塞碑"及其残碑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对推动重庆民族地区地方文化和清代重庆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而且对探究清代重庆蒙古族与周边民族关系和文化互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整个清代的民族认同过程中,作为主政中原的少数民族君主,清帝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对相互矛盾的二元心态--自卑与自大.清帝的这种二元心态反映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认同上,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继承发扬儒家传统民族观中有利于其统治的部分;另一方面去除传统民族观中的一些民族歧视成分,努力争取以满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东北流人方志对清代宁古塔满汉交往交流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内容丰富,纪实详尽,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清代宁古塔满汉交往交流是全方位、深层次的交往交流,是中原文化在东北传播的过程,也是满汉民族相互了解、相互信赖、互相认同的过程。宁古塔满汉交往交流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开发了东北边疆,增进了民族认同,对于促进东北地区发展,形成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代达斡尔族贸易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斡尔族在原始的物物交换基础上,形成并参与了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民间贸易,比较有名的像楚勒罕、北关集市、齐齐哈尔市场、甘珠尔庙会和"谙达"贸易等;清代达斡尔族贸易对调整该民族的产业结构,拓展多元经济发展空间,提高族人生活水平以及促进与周边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纽带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南地域广阔,环境复杂,气候温暖湿润,“土产”类型丰富多样,如优质木材、茶叶、生漆,以及大型家畜等。生息在当地的民族通过“土产”的交往,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做到了区域民族间的整合。这些内容在清代民族图志《皇清职贡图》《黔南苗蛮图说》《夷人图说》“百苗图”中均有一定记载。结合方志、实录诸类资料,深化其研究,对于探讨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个特殊的王朝,既乘续之前明王朝的发展概况,又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作为一个满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清朝统治者在进行统治过程中,既充分吸收汉化色彩,又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在近三百年的统治中,清朝统治的核心便是树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围绕统治合法性的问题展开,又恰逢世界格局大变动,清代统治者充分吸取前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形成了一整套国家管理体系,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以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为主体的国家认同。本文将从满族身份认同的建立、民族意识的萌生与民族国家的建立简述清代大一统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的特征,进而说明清代民族认同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清代满族贵族作为少数民族君临天下,虑及本民族长期安危之计,在婚姻政策方面像在其他政策方面一样,采取了种种措施。然而,满汉等各族人民,由于长期杂居共处,友好往来,相互通婚不可避免,因此出现清代满汉婚姻政策与满汉婚姻实践之间无法协调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解决,便是清代满汉民族通婚史。现拟就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以简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9.
系统研究清王朝民族宗教政策,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所面临的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妥善协调民族关系。著名清史和满族史专家王钟翰先生指出:“平心论之,清代满族统治者对于我国边疆地区各民族,创制、执行不同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不但超周、秦、汉三代,甚至连煊赫一时、地跨欧亚二洲的大元帝国亦瞠呼其后”。  相似文献   

20.
清代管理青海牧区的方略李建宁清朝是一个以满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封建王朝,十分重视民族问题,立国之初,就在中央设置了一个专门处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理藩院,下设六个司,掌管民族地区的封爵、朝觐、驿站、兵事等事宜。清代的青海不仅地处“‘西陲”、“边疆”,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