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中山是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颇具造诣的政治学者,他在政治和政治学领域内留下的遗产是十分丰厚的。研究孙中山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研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推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一、地方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财政宏观调控是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方针、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整套财政杠杆的运用,从总量上对国民经济施行的调节和控制,因而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国家财政应当起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重任;对各级政府来说,本级财政要担当起当地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任务。两个层次的宏观调控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近几年来,我们讲宏观调控,虽然泛指整个国家财政,但实际上,主要强调的是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对地方财政的宏观调控重视不够。事实上,地方财政的宏观调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元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述略李治安秦汉以降,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配关系,随着国家集权统一或分裂割据的发展大势,经历了或聚财于中央,或藏富于地方的曲折变化过程。元王朝的政治体制是蒙古草原游牧君主制与汉地传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融合体,又兼行省、宣慰司、路、...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德宗年间两税法的正式颁行,标志着以租庸调为支柱的唐前期财政体系的完全解体,以两税法为核心的唐后期财政新型体系的正式确立,地方财政税收由国家统购统支改为“上供、留使、留州”的三级划分。北宋踵随唐代的两税三分制,但其内涵已迥然不同。对于茶、盐、酒等榷利,唐代为中央保留的直接受益税目,宋代则直到北宋末年才完全收为中央所有。对于地方两税收支的调控和管理,唐代主要通过两税预算的定额管理等措施,宋代则主要由派驻各路的转运使督责完成上供税收,地方经费也由朝廷统一控制与管理。唐代中央在实行两税三分制后,为保证国家税收与藩镇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北宋朝廷则在地方财政经历了颇为宽松的时期后,从真宗朝始逐渐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挤压,直到徽宗年间一切财权收归中央的进程始告完成。  相似文献   

5.
申学锋 《河北学刊》2002,22(5):141-145
清代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发生了带有时代印痕的演变,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政治、军事等职能在各级政府间划分的转变也是重要因素。清代财政先是中央过分集权,后是地方过度分权,二者均为时势之必然产物,又对财政经济造成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习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池达桂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的主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结合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执政党建设的重要论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平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而权责清晰的财政关系是在中国国情下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首要和当务之急。本文认为,在中国具体国情下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主要在于确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适应关系,关键在于具有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关系,由此达成或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平衡和协调发展,这也是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核心内容。而划分适当、有度调适的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关系,是因应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关系这一收入与支出范畴和权责内容的基本建构相态,为此,地方财政可以适度单立,如可先完善地方税收权,而在这一现实过程中完成中央与地方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平衡相适应的基本财政任务,其既是动态的,又是静态的。进而理论上也是在主动判断建立一种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适合的基础,还需要对财政权责关系适度配置予以考证及分析。  相似文献   

8.
试析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发展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划分及其引起的财力财权的划分.财权是政治权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财政制度也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与变革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多个角度、相互配套的综合性改革.  相似文献   

9.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的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由过去以行政组织为主要基础的行政服从关系转向以相对经济实体为基础的对策博弈关系。财政包干体制下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由过去的强制关系向协商契约关系转变,中央相当大部分的财政收入通过与地方谈判获得,形成放权让利的新局面,其博弈模式的均衡是中央政府采取下放政策而地方政府以对抗的对策回应,导致中央财政能力弱化。而分税制是对财政包干体制的根本否定,其着眼点是逐步收回向地方下放的权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博弈模式的均衡为中央集权而地方对抗的局面,中央采取“以牙还牙”策略,而地方政府的理性决策总是对抗中央政府,其结果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中央财政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奋斗多年建立起来的,总的来说是好的,至少“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但“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尤其是在党和政府机构中存在着“臃肿重迭、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这种状况“人民不能容忍,我们党也不能容忍,”“如果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1982年邓小平同志郑重地向全党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同时…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在设计和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以其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始终把社会政治稳定作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作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的首要标准,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予以极大的关注和周密思考,反复加以强  相似文献   

12.
分级财政是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以分税、分级所有产权、分级预算为特征,精髓在于用商品经济原则借助于补助金制度,处理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政关系。目前,分级财政运行条件还没有实现,因此,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创造条件。并且用三个步骤向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能够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有重要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思想。20世纪中国的伟大革命先后产生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两个理论,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这两个理论都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体制的形成、演变过程及其这一体制运作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由于缺乏稳定的社会条件,不具有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收支严重失衡,民国时期的财政划分徒具形式,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7,(5):159-164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战略思想。毛泽东对于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的构想,具有鲜明的品格: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学说作为理论指南,以中国的具体国情作为考量依据,以实践经验的总结运用作为智慧源泉,以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作为借鉴对象。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邓小平同志不仅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且为我们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两大内容,即包括理想、道德纪律等的思想建设和包括教育、科学、文化等的广义文化建设。他说:“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67页)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中,直接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要实行“部分先富”的政策才能逐步达到,同时分析了“部分先富”与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区别,并提出4点避免贫富悬殊两地分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邓小平就全党和群众性的学习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它包括新时期如何正确对待和学习马克思主义 ,关于大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文化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等 ,更包括他关于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优良学风 ,以发展与创新为目的性要求的科学的学习态度等等。这一系列论述实际已构成了他内涵丰富 ,处处渗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关于学习的思想。认真研究这一思想 ,不仅是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邓…  相似文献   

19.
学习邓小平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邱高恂人民日报社论《光辉的旗帜、科学的指南》指出:“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必须认真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在学习中要紧密联系形势和任务,要“着重把握全书处处洋溢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大在总结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经验时,明确提出:十四年来,我们从事的事业,“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并把改革这场革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概括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在实践上对加强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