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辛亥前后,四川的新派与旧派进行了激烈的争斗,双方的势力此消彼长,此盛彼衰,形成了拉锯战的格局。吴虞与各方新人物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反孔非儒",为此他们求同存异,同心协力,互相声援,加上青年学生的支持和一些旧派人物的逐渐趋新,新文化运动才得以在四川逐渐兴起、壮大。  相似文献   

2.
地域主义文学在加拿大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纵观地域主义文学发展史,地域的概念一直是动态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地域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地域主义文学在加拿大文学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本文从地域主义角度重新解读加拿大文学发展历程,并对地域主义文学和地域主义批评的定义、特点、形式等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有如创作主体在文学发展的时间轴上以“影响的焦虑”这一形式与时间和时代产生互动和影响,其与地理空间也存在着更紧密互动的联系:一方面,创作主体受地理空间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的激发,并在题材、情趣、风格等方面受到地理空间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创作主体也通过创作活动反作用于空间,通过文学的中介对人文地理与地域文化形成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中国封建史上政治开明相对开明的年代,但在那样的岁月里,贬谪文学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贬谪诗歌这一题材形式在唐代诗歌史的不同时期内所呈现出的艺术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初、盛、中、晚四个相继的年代中,贬谪诗歌在内容、精神风貌上都有各自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在对现代四川文学及其影视阐释中“地域”生成进行描述与比较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地域”作为一种特定的“空间”,在文学与电视剧中产生了不同意蕴。这一事实一方面说明了地域文化具有的建构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地域文化理应成为转型时期中国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以来,民族文学史和地域文学史的建设已取得很大成绩。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民族地域文学史的研究,是构建大中华文学史的必要一环。本文以《内蒙古当代文学概观》为例,说明了多种民族地域文化撞击带给文学发展的杂交优势,分析了局部与整体在思想上同大于异、在艺术上异大于同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分布着多种规模不同、功能各异,并以一定的空间型式组合的城镇群体。在一定区域的城镇群体内外,各城镇相互间及城镇与区域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及信息的联系和交换,使原来彼此分离的城镇群日益结合成一个具有一定地域结构特征和担负一定地域功能的空间综合体。随着城镇和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综合体的各城镇之间、城镇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换和补给关系必将日益深化和加强,从而使这一在空间上相互关联并互为依存的城镇群体日益融合成一个空间有机系统——城市体系。在全国的城  相似文献   

8.
文学地理学是文化地理学的新兴分支,是从地域的角度,用空间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文学。文学作为文化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关系密切。一定地域内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由此所衍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不同区域内的文化以及民风民性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从而在文学上表现出相异的地域特色。处于农耕文明的地域环境对三秦文学影响甚大,其表现出与地域环境、区域文化相协调的“重农恋土、重质轻文、史诗情结、忧患意识”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9.
高铁时代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地理学第一定律是地理空间在地球表层的具体表现,也是研究生产力高度发展重要核心区人口与经济集聚城镇的现象。在高铁时代,城镇扩展构成的大都市圈集聚、集约与消费的物质越来越集中,其大都市圈的资本、人流、技术与文化"外溢"与"回流"不断信息化、网络化、空间集中化的城市化过程;反过来也促使加快了交通网络化、同城化、快速化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三大都市圈城市群区,尤其突显。本文从我国刚刚进入高铁时代,大都市圈的相对地域空间内工业化、城市化的基本完成出发,探索我国三大都市圈(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城市化过程、发展模式及其发展路径,并为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战略及其相关对策提出积极的建议,期望引起学者的深入研究与争论,促进我国城市化道路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最初获得承认的原因是什么? 文艺思潮产生的最初诱因是什么? 推动文学创作不断发展,促进文学更新变迁的又是什么? 这是文学理论界历来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有不少研究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我国文论界,权威的解释是“社会进步决定”说,“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基础”,“文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从终极意义上讲,“社会进步决定”说无疑是正确的,因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  相似文献   

11.
金融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主要表现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但对于经济发展非均衡较为明显的大国而言 ,统一金融政策产生的绩效在区域经济间有很大差异。中国当前区域经济失衡状况有加剧的趋势 ,原因之一是统一的金融政策在区域经济中呈现“马太效应” ,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中西部支援东南部地区的角色。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研究发现 ,都不同程度推行过区域性金融政策 ,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因此 ,实行金融政策区域化对于减缓区域经济严重失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很有必要。中国区域性金融政策主要包括 :建立统一金融法规下有限决策权的区域中央银行制度 ;培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区域金融组织体系 ;建立区域金融市场保障国内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在西方文学中被视为边缘文学。莫言荣获诺贝尔奖的事实说明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文学中已由边缘步入中心,其发展变化符合文学多元系统论的发展规律,成为阐释边缘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论中地位变化的有力佐证。文章在分析莫言作品成功走出去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外,也阐明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所遇到的翻译策略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的产生发展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学界一直比较重视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这项研究,根据研究思路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将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作总体观照把握的综合性研究,断代文学的地域性研究,地方文学研究以及专题性研究.各类型中都建立了一定的范式.这些类型和范式是我们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必要思路与基础,对于研究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六朝是文学不断走向自觉的时代,文学理论空前繁荣,因此有大量的文论范畴产生,其中不少频繁出现在六朝文人笔下,其内涵多变而复杂,"清绮"就是其中之一.首先,"清绮"在文学风格论的领域,因与"清"相关联,其产生和发展不仅反映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而且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深厚的哲学基础.其次,它和中国古代文论的其他范畴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当文学在不同时代产生不同思潮及表现不同审美倾向时,其意义也在不断地丰富或变迁.更重要的是"清绮"在六朝文论中极具代表性,为此,微观地用"以意逆志"的方式将它区别于"绮靡"、"轻绮"等几个相近的范畴,对认识六朝文学及相关作家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研究文学,实际上是借用地理空间的形式,展现文学完整的风貌。中国文学经历了从相对静态和封闭的地域文学研究到动态的文化地理研究。空间是文化地理学的关键词,从文学空间的视境下重新阐释与领悟文学的内在意义,对于超越当前的文学研究,构建一种时空并置的新型文学范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中央财政集权"式区域政策,通过加大政府间转移支付力度来调控区域发展差距.实践证明,这个政策充分发挥了高层政府的调控功能,取得了较大成绩.对X省"山区开发"政策的案例研究表明,这种区域政策在具体执行中也普遍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其主要表现是出现了不少"钓鱼项目"和"半拉子工程".究其原因,这和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内部出现的"逆向软预算约束"行为密切关联.通过引入"部门内生交易费用"概念,文章对我国区域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逆向软预算约束"问题进行了拓展分析,认为高层政府职能部门内生的部门交易费用,是区域政策执行中发生"逆向软预算约束"现象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7.
受“消费”的社会风尚影响 ,国内文学在一些方面正表现出与之相应的创作和审美动向 ,这是现实文化土壤滋生出的必然结果 ;中国社会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文学也必将呈现出复杂的面貌 ,一元化的局面不会再有恢复。因此 ,我们必须以现实的态度 ,开放、宽容地思考和面对“消费社会”的文学走向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术界对于它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已起步,并且经过解放后较为系统化的发展,至今已逾百年的历史。然而从整个中华民族文学研究总体上看,少数民族文学由于范畴相对狭小、涉及的作家作品也相对较少,因此对它的研究尽管也有较长的历史,但是相比于汉族文学研究等,无论是在宏观(作为整体性概念)和微观(具体作家作品)等方面,还是就研究整体体系的完善程度而言,都是难以比拟的。因此少数民族文学是现今中国文学研究诸领域中一个尚待进一步发展的薄弱环节。对它研究者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进行一种全面系统、条理清晰,同时又要具有较强逻辑性的综合把握。  相似文献   

19.
中外文学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所形成的不同文学体系间自觉的借鉴与吸收,为促进中西文学的互识性对话提供了基本视点.这种相互的借鉴与吸收(继承、引进、创新等),在中西诸多文学主题与题材的流变中体现得最直接、最集中.  相似文献   

20.
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党内教育活动经历了开始、发展、遭遇挫折和日益成熟的阶段。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开展,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纠正了党内的不良作风,纯洁了党的组织,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对建设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