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作为副文本的新文学序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序跋是参与正文本意义生成和确立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副文本.它为读者进入正文本营造了阅读空间和审美氛围.序跋是作序作跋者对作品的一种导读.序跋中的"深度批评"又为作品的文学史定位和经典化提供了支撑.同时,序跋也是新文学外部研究的重要副文本.  相似文献   

2.
陈昕炜 《理论界》2014,(1):151-153
副文本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三个视角:空间、时间与功能。序跋作为副文本的重要类型之一,在空间层面上属于发散区副文本,空间距离是其重要的形式标记;在时间层面上属于复合时期副文本,生成时间具有灵活的跨度性;在功能层面上属于复合功能副文本,兼具语篇的构篇功能和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3.
美国汉学源于欧洲汉学传统,虽然没有深厚的根源,却在1950年之后发展出自身注重文本解读、资料和理论阐发的特点.一部分华裔学者将这种美国汉学的特点运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解构性和颠覆性的观点,对中国大陆的现代文学研究造成了冲击.中国的现代文学研究与美国汉学在学术中立、如何对待传统、现代性等一系列问题上出现了错位,需要我们对其中的得失进行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中对后现代历史学的评判提出了商榷意见 ,认为后现代历史学并非是将历史学等同于文学 ,而是说历史即文本。作者指出 ,即使将真实存在的“过去”作为历史最后的边界和限度 ,这种“过去”同样体现为文本 ,后现代历史学因此具有理论的自恰性。后现代主义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人生悖论的一种不可能成功的反驳 ;尽管如此 ,它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洞见却是无法否认的  相似文献   

5.
广告文本的解读是广告符号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影响广告文本解读的因素众多,除了文本本身之外,还有文本所携带的、隐藏在文本边缘、文本之外的其他因素--伴随文本(也有人称之为语境、互文性或文本间性等,这些都不够准确).目前学界并未充分重视伴随文本对广告解读的影响,也没有广告伴随文本的相关研究.在此将就广告的伴随文本展开探讨,逐一讨论广告的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元文本、超文本、先\后文本,分析这些伴随文本如何影响广告解读,从而为解读和构建广告文本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文提出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旨在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探寻文学作品艺术价值形成的原因和机制。这一性质决定了文本分析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活动和方式,区别于一般的文学欣赏,区别于文学史研究、文学思潮史研究、以作品为核心的作家论、与时代同步的文学评论等其他文学研究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文本分析主要以优秀文学作品即文学经典为分析的对象。文学文本多层次立体结构性地存在,是文本分析的可能空间。文本分析的路径为由果溯因的诗歌学模式即语言学模式。文本分析需要采用方法,方法在文本分析中的功用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具个性的艺术特征;运用方法进入文本分析,能够产生比较机制。方法论一般原理是文本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方法具体操作为走综合的路子,即各种方法对应于文本不同的层面,并且进入文本后互相结合和转换。文本分析的意义在于:深化对于叙事性文体诸如小说的见解;是文学史科学化的基础性工作;担当文化传承和文学理论传承的作用;是文学理论概括和提升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借鉴意义;对于读者文学阅读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少现代新诗都附带“题词”——一本诗集、一首诗、一节诗之前所引的诗句或言辞.这是新诗独有的标记,但长期被研究者忽略.作为伴随文本,题词具有一种文学与文化建构的功能:在拓展与丰富现代自由诗形、衍射与规约文本意蕴、呈现与记取多重文化资源等层面实现了对现代诗学的建构.它在新文学“欧化”潮流里诞生与繁盛,在文艺“大众化”、回归“民族形式”、清理“五四”文学遗产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迅速凋零,与新诗、新文学的走向基本一致.加之题词自身有着多副面孔,兼具“副文本”、“前文本”、“同时文本”、“链文本”等多种伴随文本的特征,具有很大的容量和延展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韩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朴殷植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交流主要包括人际交流与文本互动两个层面。朴殷植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通过笔谈、作序或发表报刊文章等形式进行了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的沟通与交流,推动了中韩共同话语的构建。与此同时,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对朴殷植文本进行参考与改编,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韩国叙事的丰富与发展。朴殷植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交流在中韩近现代人文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对我们从诗学和思想内涵的角度理解《野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秋夜》是鲁迅审美创造活动的呈现,它是作者心物交融的产物。“心”“物”之间呈现出动态互动关系,它表现出一个有规律性的交替变化,这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节奏。这一节奏由三个节拍构成,每个节拍构成如下:物→心→物→心→物。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是鲁迅对未来想象的消极乃至绝望;整个诗篇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相似文献   

10.
任何符号文本都不可能脱离伴随文本而独立存在,对伴随文本的创造性运用是此文本生发的基础,并以此构成了此文本的重要内容;同样,对此文本的解读,也离不开对其伴随文本的解读,解读伴随文本是解读此文本的主要途径和内容。文学文本作为符号文本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伴随文本是文学文本生发与接受的机理符码,对其伴随文本解读,有利于解释文学文本的生发场域、传播机制和符号表意及读者接受过程,进而为文学文本的生成和接受进程提供更丰富的解读可能。  相似文献   

11.
王佳琴 《北方论丛》2020,(1):107-113
语法是现代民族共同语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学描述、解释、研究语言的内在规律,可以为运用此语言的共同体成员树立依循的标准。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书面语的精华,从胡适对国语文法学的呼唤,到第一部现代国语文法专著《新著国语文法》的出现,再到全部以新文学作品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文学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生产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现代文学通过文学书写试验、锤炼白话,有助于民族共同语的提升,同时,国语语法著作中的新文学作品通过语法教育为更多的人熟知、模仿。通过勾勒现代文学在国语文法著作中的面影,可以从一个重要的角度呈现现代文学对国语建构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姜峰 《阴山学刊》2005,18(3):36-39
研究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代表性视角有两个:批判国民性的启蒙文化视角和地域文化视角。但二者各有其偏颇。在此意义上,民间,引发出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民间理念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乡土文学从主体意识到文本形态都渗透着民间理念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7,27(1):152-156
近百年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形成了新与旧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从晚清到“五四”,文学上的新旧并没有完全赋予其价值内涵,但随着现代文学演变以及评论或研究的开展,文学上的新与旧则成了构建认知模式的两个价值范畴,并在研究实践中越来越把新与旧视为衡估文学的价值标志,这是认知和判断上的误区。虽然新与旧不是文学的价值范畴,但它可以从时间、时代和形式上把文学的新旧区分开来,以对古今文学或新旧文学进行“打通关系”的研究,开拓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文学革命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极大成功 ,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将大都在国外接受过西方式的现代教育。西方现代教育赋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全新的文化视角 ,使他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对中国现代文化变革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而促动了五四文学革命和中国现代化变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张书宁 《北方论丛》2022,(1):153-164
林纾译笔即林纾的翻译文笔,是林译小说译介方式与文学表达的文本显现。为达到译文与原文的信息对等,林纾在借鉴"言文合一"观念的基础上,有意在文言译文内添加大量的白话俗语。这种"文白相融"的语言策略不仅打破了古文笔法的诸多禁锢,同时也呈现出书面话语的近代变革之势;译介层面的双语转化夹杂着欧式语言的渗入,林纾译笔对于欧化词法和欧化句法的吸收,改变了文言原有的书写特性与语句框架,进而表现为"新"与"旧"的叙述叠合;新旧交融下的译介活动又催生了"注"与"评"等译笔补充形式。这类注评以副文本为表现,从而成为林纾针砭时弊、宣扬爱国保种之情的文本场域。林纾译笔既吸收古文之典雅,又融合今文之新奇,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促进传统小说文笔的现代嬗变。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代际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济平 《齐鲁学刊》2008,(1):131-134
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代际划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主张现代文学学者的代际划分应以年龄和学历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学者实际进入学术研究活动的时间,将以上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学者划代的标准。当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学者代际划分的时间范畴应从新中国建立之时算起。中国现代文学学者代际划分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和综合方法,同时还应该重视历史比较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语境中,现代文学研究界兴起了一种以空间观为立论基点的批评范型,其指归在于对80年代的线性文学史叙事予以质疑和批驳。相互冲突的这两种文学史观虽然理论资源、价值立场都大相径庭,但是却具有相同的思维特性,即均从时/空二元对立的视角来看待、阐释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学术转向的这一关节点,研究者须从当下的主导性文化语境中超拔出来,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寻求开启崭新研究路向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袁进 《社会科学》2006,3(9):170-175
近代“同光体”作家常常被视为“顽固派”,其实是冤枉了他们。他们并不拒绝改革,也主张引进西学,他们只是反对完全用西学代替中学,仍然坚持以中学为本位,尤其是坚持中国传统道德的立场,这就是他们复古主义的依据。他们普遍采取一种保守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力图打通中西古今,复兴中国文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爱国主义者,强调写诗要抒写自己的感受。他们在创作上有自己的特点,继承了古代文学“黍离之悲”的传统,达到近代很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于“五四”时期,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儿童本位”的理论收获,本文从“五四”儿童文学创作的美学风貌入手,来考察其现代性的具体表现。这一时期创作中的“新质”主要表现为自然美、情感美、游戏美以及洋溢着浓郁的“幼儿味”,格调优美,在形成中折射着“五四”文学的时代光影,并受到外国儿童文学的深刻影响。创作中对儿童性与文学性的双重注重,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初步确立,但其创作实绩未能达到其理论倡导的完美境地。  相似文献   

20.
就传统道德而言,其现代价值不但是其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基础,也是其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的条件,离开了传统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接着论述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性启示,进而提出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性转换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