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贫困问题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根据浙江省的有关调查,着重对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类型和扶贫模式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目前各地普遍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型城市扶贫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长远看,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必须实现从政府直接干预下的行政主导型城市扶贫模式向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导向型城市扶贫模式转化  相似文献   

2.
社会变革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近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确立的经济自由制度。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其中,自由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自由企业制度也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我国企业制度必须从“政府控制型”的传统企业制度转向“非政府控制型”的现代企业制度,并最终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由企业制度。这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彻底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现代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一、导言目前,国际金融方面的一个重大焦点是前社会主义各国的市场经济化问题。其中,对前苏联特别是俄罗斯经济的市场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目前正下最大的力气,其最终结果将给今后的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带来巨大影响,所以十分重要。俄罗斯于1992年1月果断地实行了“休克疗法”的激进的经济改革,1992年的实际产量(国内总产值)与上一年相比,降低了14%,消费者物价上升了1500%。卢布的对外价值也大幅度贬值。生产下降、通货膨胀率增高、卢布贬值的趋势1993年仍在继续。在这种俄罗斯经济混乱的背景下,“优先实行价格自由化和宏观经济稳定化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即盎格鲁·撒克逊型的激进市场经济化破产了,取代它的应是采取政府主导型的渐进的经济改革”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乡镇政府的职能转换与机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明忠 《探求》2000,(2):43-45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从集体所有制为主转向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的市场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但农村的一级基层政府──乡镇政府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置的政府机构模式和管理方式还没有改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拟对乡镇政府的职能转换与机构改革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乡镇政府当前面临着农村经济市场化、现代化等新课题的外在压力和自身臃肿,经费不足,体制不顺,管理效率低下的内在压力。自身改革不到位使政府…  相似文献   

5.
日本是一个属于后发展类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在战后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日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特点是政府主导型。首先,日本政府根据经济技术落后于欧美的现实,采取了“生产至上”、“经济增长第一”的路线,以达到赶超欧美国家的目标;其次,根据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以及国际经济自由化的趋势,采取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发展战略,以此作为赶超目标的手段。为了保证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稳定,日本政府充分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从未把经济发展推诿给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力量。濑户内海经济带的振兴与…  相似文献   

6.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交汇点,政府机构改革的突破,关系到跨世纪改革攻坚能否引向深入。政府机构改革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笔者认为,政府机构改革应遵循以下5个原则:一、转变职能.政企分开我国现存的政府机构是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设置的,虽经多次改革,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宏观环境的限制,思想观念的束缚,并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这种机构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首先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7.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我国近16年的改革历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是企业、市场、政府以及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几个方面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企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微观基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企业做到“四自”的前提和保证,就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和市场的充分发育.政府转变职能主要是指政府转变领  相似文献   

8.
崔金云 《探求》2003,(4):27-31
政府权威是静态权力与动态能力相结合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资源,政府权威的可持续发展是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及政府自身发展的保证。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政府权威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为政府主导型、公民主导型和外部压力型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政府走政府主导型政府权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此,中国政府需要处理好权威结构层次的合理性及结构层次比例的科学性、政府行为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政治文化的背景支撑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矫正要素比价扭曲、资源错配与发展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攀  龚敏 《求是学刊》2015,(1):66-73
要素比价扭曲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它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性原因。劳动力、资金、土地以及能源等要素市场的二元结构特征扭曲了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导致厂商在隐性补贴的成本体系中,弱化了自主创新和推进产品优化升级、节能环保的动力,固化了对要素比价负向扭曲的路径依赖;居民受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影响,消费占GDP比例不断下降。要素比价扭曲加剧了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并阻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提出矫正要素比价扭曲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微观基础保障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十分迫切。 一、转轨期新旧经济体制的矛盾 尽管14年来我国以市场为主要取向的经济改革成绩斐然,但总的来说,改革仍处于由浅层向深层的过渡阶段。由旧经济体制向新的经济运行机制转轨面对的现实经济基础是: (一)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的产物。然而我国现存的商品经济极不发达,而且严重畸形,一些主要的生产资料如资产及劳动力等还没有真正成为商品而进入市场,某些物品特别是生产资料还兼具产品和商品双重性质,竞争处于局部和极不充分的状态,超经济特权侵入商品交易,行政组织参与  相似文献   

11.
卫志民 《求是学刊》2002,29(2):54-5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两次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 ,也曾两度遭遇到经济不景气的威胁 ,经济的繁荣与经济的相对萧条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是什么造就了中国经济近 2 0年的快速增长 ?这些因素是否能够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本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首中国20年的经济改革,认为改革速度较慢的原因之一是人性与经济道德在认识上和行为中的模糊性所致。作者在定义了人性、道德、灵魂等一些基本概念之后,针对中国经济改革的两种选择(价格、所有制)的归宿进行评述,从而找出速度较慢的一方面原因。文中对儒家道德进行了说理的评说,意在对经济学哲学研究起到向前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家庭 《创新》2007,1(5):53-57
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风险性大大增强.经济领域内部各项改革的推进需要其他各项改革相配套,因此,改革的路径需要从单方面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运而生。这就需要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以及政策建议等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当前税收政策的分析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4年税收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税制总体上却未发生大的变化,现行税制的一些规定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针对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不适应性,应采取相应的税制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刘伟  蔡志洲 《求是学刊》2004,31(6):67-72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9.36%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了高速的长期经济增长。2002年,中国为本世纪的前20年的增长确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中国当年的GDP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本文通过中国经济增长与东亚模式的比较,分析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可能、趋势及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日渐增多。然而,大多数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模式时,往往会回避中国的政治模式,仅仅把中国模式局限于中国在经济上的成功。但实际上,如果不讨论中国的政治模式,就很难理解中国的经济模式,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模式正是中国的政治模式促成的。对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建立稳定的政治社会秩序是其面I艋的艰巨挑战,对此,中国模式的政治和经济内涵都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荣科 《求是学刊》2002,29(2):44-48
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大部分理论问题 ,经过近 2 0年的讨论 ,已基本论证清楚 ,剩下的问题则是政府如何做。政府经济行为的成败将取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成败与速度。本文讨论政府经济行为悖论的表现、原因、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 ,意在总结经验和减少失误出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生活中,利率是很稳定的因素,它不是根据市场调节的,所以对经济的影响并不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逐步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以利率为操作工具对存贷款利息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作用程度也随之体现出来。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针对新形势下对利率的作用规律认识的要求,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关利率作用的规律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全社会的金融化进程与真实利率之间正相关关系;其次,中国转轨经济时期利率对物价、M2、贷款等经济指标作用的改变;最后,将利率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综合考虑形成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分析。  相似文献   

19.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汇率稳定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美国经济出现困难的情况下,美国炮制人民币升值的言论并强迫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是试图遏制中国并将其国内问题转嫁给中国。经过长期不断的改革,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相对合理和稳定的运行状态。总体来说,目前的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适合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现阶段必须注意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循序渐进。为了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应在坚持汇率主权的原则下,积极地推进战略性进口,改善外汇投资和储备结构,鼓励中国企业到国外投资,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对话和磋商。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本文使用泰尔指数度量和刻画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变化特征。同时,本文设定了非线性阈值协整模型,以揭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与实际经济增长的长期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长期非线性闽值关系在泰尔指数为0.100(阈值)处发生机制转移:1978—1991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长期效应为正;1992—1999年,收入差距对实际增长的效应由正向负平滑转换;1999年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产生阻滞作用,且负效应呈逐年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