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英散记     
浮光掠影威尔士小镇儿子邀我和老伴去英国玩,我们也乐得此行。他们全家住在英国威尔士一栋乡村别墅内,房子是新建筑,很现代,外表却要做旧,所以显得挺古朴。儿子说:这就是英国人的风格——怀旧。家里院子大,光草坪足有篮球场那么大,跟美国不同的是家家有院墙,有铁栅栏门。  相似文献   

2.
蔡文峰 《市民》2006,(6):67-67
我最美好的居住经验,是在波兰小村Powalczyn度过的一个星期。我们一群人,住在一栋独立、两层的红砖别墅,那别墅二战之前就已存在,二战后原住户逃亡到德国,农民把房子卖给城里的波兰人度假用,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3.
新任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任不久,在内部场合抛出了一个令人振奋不已的问题:“IPO不审行不行?”一句“IPO不审”,使这位建设银行前董事长、被称为“学者型官员”的郭主席身上闪现出某种堂吉词德式的色彩。明眼人心知肚明,动发行审批制度,几乎就是在跟整个既得利益群体作对,  相似文献   

4.
李俊儒 《今日南国》2009,(17):10-11
核心提示: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对老百姓来说,“家”最基本的外在形式就是房子,从建国初的土坯房,到上世纪70年代的平房、90年代的商品房,再到21世纪的小高层、复式、别墅……住房的变迁,是新中国6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我家对门强叔的儿子买了套别墅,所以他们举家搬迁并把这儿的房子卖了。强叔是个很不错的长辈,时常照顾我们一家,老人家走的时候,我们都很舍不得。老婆还未雨绸缪:“不知道新邻居是怎样的人,能有强叔的一半好就不错了。”  相似文献   

6.
美国人的house什么样?一栋一栋的别墅,是美国人的主流居住形式,美国人管这种别墅叫house。朋友老黄的家,在加州南部一个颇大的住宅区里。小区有大门,要在门口按密码才能进入。小区主干道旁,就错落着一幢幢房子,绝大多数是平房。房子间距相当宽敞。老黄戏说,在这样的小区,平时看  相似文献   

7.
在电影《我们害怕》中,这个害怕着所有周边事物的女人说:“我别的没有什么,就是房子多。”一样都缺乏安全感的观众们很快就被打动了。是啊,我们没有家,我们害怕,我们需要房子。  相似文献   

8.
拥用轿车和别墅,这是当今许多城里人心目中的梦想,而祖祖辈辈出门靠舟辑而行的苏北水乡农民却提前圆了这个梦,拥有了自己的轿车和别墅。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董北村由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康村”。 提起苏北,人们的脑海中很容易联想到“贫穷”,多少年来“贫穷”二字似乎就是苏北的代名词。 董北村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可以用三句话来形容:“书记只剩下一个戳子,会计  相似文献   

9.
孙大午 《市民》2006,(6):25-25
近几年城市老百姓被住房弄得苦不堪言,怎么也想不到经济发展了,反而要为了住房倾其所有。富人带了头,似乎市民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花园式别墅、欧式别墅……从生到死,好像生活的全部就是为了看起来很像样的房子。  相似文献   

10.
《北方人》2006,(11)
上海市桂林西街358弄6号。这里最早是幢别墅,后来成了学堂,如今已人去楼空。在空荡荡的客厅里,一个中年男子用电话平息着一场冲突,“不要让他们进来。”他咆哮着说,“我是这所房子的户主,让他们出去,要不我打110了。”冲突发生在市内的另一所学堂,那里还  相似文献   

11.
在伦敦豪华地带肯辛顿区的一个幽静胡同里,有一座气势宏伟的维多利亚风格联体别墅,尽管其拥有者并非王族,流露出的却是一派君王风范。这幢别墅有8间卧室、一部电梯、一座花园,6间卫生间分别位于6层楼面,据房产经纪人汤姆·泰尼(Torn Tangney)称,这幢别墅属于一个从事金融业的瑞士家庭所有。因疲于为这样一座几乎不用的房子支付保养费,他们已把该别墅以1850万美元的价格投放市场。  相似文献   

12.
梅玲 《可乐》2011,(9):12-13
想钓钻石男 我边啃烤红薯,边擦眼抹泪地控诉着陆子航的种种劣迹:“嘴大,说话嗡嗡的,像戴着宇航头盔。禁不住诱惑,不就是一副总经理的女儿吗,长得跟猴儿似的,愣是靠那栋豪华别墅和许给他的部门主任的职位,把他轻易‘钓’走了!”  相似文献   

13.
王世虎 《社区》2012,(27):61-61
这是我身边的两个朋友:一个很富有,自己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年收入过百万,住在宽敞明亮的高档别墅里,开着价格不菲的名牌跑车;一个很贫穷,从事着城市里最“低等”的扫马路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一家三口蜗居在城中村一间不足三十平方米的房子中,一个星期只能吃上一顿肉。  相似文献   

14.
大款邻居     
我们楼里最后一套房子有了新主人,就是住在我家对面的新住户。几个月的大肆装修后,平平常常的房子显示出逼人的贵气。据物业公司的朋友说,我的邻居是个“大款”,手上的生意大得惊人。这多少引起了我的某些反感──“为富不仁”。但细想想,现在的楼里“隔门如隔山”。早就习惯了  相似文献   

15.
李良旭 《社区》2011,(5):36-36
一次,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家采访时,发现她的别墅花园洋房很豪华、很气派,不禁发出啧啧赞汉声。心想,住这么好的房子,这位部长家旁边的那些邻居.一定不是达官,就是显贵。  相似文献   

16.
在越南人的称呼中没有第二人称“你”。日常习惯性的称呼是哥、弟、姐、妹。我们到越南后,很快就被越南作家排资论辈地呼哥唤弟了,我们团里那位惟一的女作家就成了许多越南人的“小妹妹”。我请教越南一位老资格的翻译家:越南高层人物之间也像老百姓这样称兄道弟吗?他说都一样。在越南只要一提起胡志明,无论男女老幼,一律称呼“胡伯伯”,或只叫“伯伯”。有一回,他给一个高级政府代表团当翻译访问中国,在天安门广场向英雄纪念碑献完鲜花之后分头活动,秘书长就在英雄纪念碑前大声宣布:跟五哥去的往这边来,跟八哥走的到那边去。陪同的中国领导人听得一头雾水,其实“五哥”就是书记,“八哥”就是总理。  相似文献   

17.
天窗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跟地洞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挺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相似文献   

18.
《新天地》2015,(1):30-31
近日,一条父母写给女儿的“请假条”在年轻人的朋友圈里转发,数千网友边读边笑,但“笑着笑着眼眶就湿了”,要么潸然泪下,要么掩卷而泣,这是一个怎样的“请假条”呢——微博节选父亲对女儿的诉说“真不该怪你不给家里来电话”女儿,我们要告诉你一个重大决定,今年过年,我们要请假——我和你妈不跟你过年了!以前是你跟我们请假不回家,这一次,我们老两口也来造  相似文献   

19.
小小运动会     
今天,我们五(1)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这次运动会主要分成“穿针引线”和“踩地雷”。其中最有趣的要属“踩地雷”了。由于前面的“穿针引线”,我们队得分最高,但有一组的比分跟我们只差了一分。那就是第一组。所以最后一场“踩地雷”十分关键。我们组派出沈鑫鑫。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从诞生到现在,不足五千年。我们常说“五千年文明古国,亿万里美好河山”,说的就是我国的历史和疆域。再往前追溯,就是我们用火的历史。用火,是野蛮到文明的一个过渡。我们怎么开始用火的?最早的用火就是两个目的:一个取暖,一个熟制。人的进化跟吃熟食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