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孙冶方同志对固定资产再生产理论有多方面研究,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应考虑无形损耗的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今天在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过程中,我们重新读一下孙冶方同志的这方面论述,更可认识到他提出这个理论的重要意义。 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以多长为好?这在我国是一个争了近三十年的问题,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既要考虑它的有形损耗,也要考虑它的无形损耗,由这两个  相似文献   

2.
1.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存在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 沈立人不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无形损耗。主要论据是:(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少地方阐述无形损耗的运动,都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的;(2)无形损耗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产生的;(3)无形损耗是在自由竞争和利润平均化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4)无形损耗是在生产“过剩”  相似文献   

3.
固定资产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把机器设备称为“生产的骨胳系统和肌肉系就”。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日益开展,国家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量将愈来愈大,它们的折旧问题也就更显得重要。最近经济学界对固定资产无形损耗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论点,本文想对基本折旧(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折旧”)与无形损耗补偿的关系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同  相似文献   

4.
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就必须计提折旧,以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有形和无形损耗以及作为已投入基建资金的补偿,为人才培养成本提供准确信息。高校应以清产核资为基础,科学合理的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技术进步,使原有的固定资产发生无形损耗。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技术进步,生产同样的机械设备或其它劳动手段,其成本降低了;一种是由于技术进步,生产的机械设备或其它劳动手段,其效果提高了。于是,原有的固定资产必须贬值甚至提前报废和替换、更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两种无形损耗是  相似文献   

6.
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给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固定资产无形损耗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要在总结过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前进,使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在理论上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正确计算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财务成本管 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固定资产在使用中,随着它的逐 渐损耗(包括无形损耗),其价值以折旧费的形式,逐渐 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这部份转移价值一方面构成新 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作为一种货币沉殿,被当成固 定资产更新、改造及购置新固定资产的基金。因此,正 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一方面关系到产品成本的合理 负担;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固定资产价值的合理补偿。本 文拟根据现行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计算中的几 个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折旧的意义 根据会计法,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消失的那部分价值。对于计提折旧的目的有两种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计提折旧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使其功能降低、价值减少,以便于对固定资产重新估价和考虑设备的更新改造,保证企业的生产能力。第二种观点认为计提 折旧的目 的是为了将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其投入使用后的有效使用期内,以折旧的形式在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并转化为货币资金的过程。并按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分期摊销,合理确认企业的产品成…  相似文献   

9.
一、经济依据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机器设备的使用,一方面耗费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另一方面则生产出一定的成果(包括服务)。如果设备在技术上落后,就会耗费较多的劳动,产出较少的成果,经济效益较低。这就必须施以技术改造(主要形式是更新)。技术水平的落后程度可以由技术损耗(无形损耗的主要部分)来表示;技术损耗指标就是技术改造的经济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无形损耗理论是马克思固定资产再生产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理论界对这一理论展开了长期的讨论。但是,这一理论对流动资产有何意义,流动资产是否也有无形损耗,应该如何看待流动资产的无形损耗等问题,却很少为人们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办法:一是依靠积累进行基本建设,增加新的生产能力;二是采取技术改造,提高现有企业的生产能力。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同技术改造的关系很大,所以,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有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例如,用固定资产折旧基金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是属于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是内含扩大再生产还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等等。现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初步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关于流动资产的无形损耗问题,近来经济学界已有人开始探讨,但对流动资产无形损耗的原因、性质以及如何处理等问题,并没有作出深刻明确的说明。本文拟就流通领域的商品无形损耗及其补偿方式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必须回应的时代课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问题的学理研究与实践探索也随之深入。国内学术界围绕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特性、资本的行为规律、资本的形态与作用、资本的治理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待与处理资本的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与深入的讨论。同时应该看到,学术界在资本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在研究的基础性方面存在基础理论澄清的困境,研究全面性上存在研究视角的盲点,研究科学性上存在方法运用脱离实践需求的主要问题。总结目前学术界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问题的研究状况,对资本研究进一步的方向与路径作出探析,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资本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是资本理论研究的根本立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是创新资本理论的现实基础,坚持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视角是发展资本理论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这一问题上,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是商品”的传统论断,进行了重新思考和探讨。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对于具体的事物,具体的问题必须进行具体地分析,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笔者试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部分劳动力是商品做一浅析。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国的情况是,当我们说中国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  相似文献   

15.
一 社会主义条件下依然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所未曾预料到的。然而,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一再表明,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于是,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尤其是全民所有制内部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就成了社会主义各国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这是其可能性,社会主义具备这一条件。第二,劳动力的所有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是其必要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似乎不存在这一条件。但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每个劳动者只有当他与其他劳动者一起,构成劳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由于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发展变化,劳动力在各经济领域与单位之间必须合理流动。但劳动力能否作为商品进行流动?这是一个重大的现实性理论问题。我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流动,只有一部分是商品。本文准备就此谈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微观生产关系结构与企业制度──兼论建立社会主义的现代企业制度郑福明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中所存在的不同层次生产关系对企业制度的不同要求的矛盾,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解决的主要的深层次矛盾。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理...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劳动者有充分的人身自由;二、劳动力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三、劳动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仍然存在这三个条件,使劳动力作为商品存在呢?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在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劳动尚未成为劳动者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因此,劳动是衡量每个劳动者向社会贡献大小的指示器,也是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和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正确指引,是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深入解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基本要求,对于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