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认为,推行远东战略是40 年代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坚持反共意识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深层原因;轻视与低估中共力量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重要原因;试图利用苏联的支持解决中共问题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又一因素  相似文献   

2.
解放战争时期,伴随着国际形势和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关系的不断变化,苏联的对华政策也处于摇摆不定,不断变化之中。通过对这一时期苏联对华政策从亲蒋疏共到弃蒋联共演变过程的分析,阐明苏联对华政策的实质是由其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这一历史根源和对外政策中维护苏联国家安全的现实战略目标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的苏联对华政策问题,是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的问题。本文认为抗战期间的苏联对华政策以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为标界,在此之前的对华政策应当肯定,而在此之后的对华政策则应基本否定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美国政府提出了旨在遏制苏联的“先欧后亚”大战略。美国的国内政治状况并不利于它的实施。杜鲁门政府起初是从遏制苏联的战略角度来看待并处理对华政策的。但为了使大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在国内政治的压力下,对华政策被纳入了反共轨道。之后,美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把对华政策作为赢得国内对其大战略支持的一个筹码。而国会议员、院外援华集团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为谋取私利而极力鼓吹援蒋反共。随着1948年“援华法案”的通过,美国的对华政策完全走上了援蒋反共的不归路。对华政策已失去现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国内的政治性问题,注定了它的必然失败。  相似文献   

5.
《苏联对华政策:1917-1924年》一书主要阐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24年间苏联对华政策的历史发展。该书认为,此期间苏联对华政策是革命与外交的双重政策,一方面,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另一方面,获取在华权益;最后两种政策都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华政策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在苏联解体前 ,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意识形态、利益和目的方面的分歧使得美国在采取对华政策时 ,总是要考虑到前苏联的影响 ,使得对华政策附属于对苏关系。苏联因素在美国对华政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时期 ,不同的中苏、中美关系状况都影响到美国采取不同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对华政策中,既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以各种方式支持和援助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加速了日本的失败,同时,其政策中又夹杂着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一定程度上有损于中国的抗战和进步事业。当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8.
美国近来对华政策的历程可以说也就是其外交政策的历程。在漫长的冷战年代,所有美国的外交政策都受到苏联威胁这面棱镜的扭曲,对华政策自然也不例外。从1972年尼克松打开美中关系大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对苏联对华政策的国际主义性质的肯定在理论界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苏联对华政策的性质自始至终是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的,对中共并未因其有意识形态的共性而真正支持它。对中国国民党也从未因有意识形态的矛盾而反对之;对国共两党的态度,苏共总是从民族利己主义出发,随局势的变化而改变方式,但其本质未变。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着通过谈判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在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下 ,美国为了加强其在全球遏制苏联的力量 ,在中苏之间实施“楔子战略” ,决定改变对华政策 ,即由二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 ,脱身国民党政权 ,撒手台湾 ,承认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人认为苏联已开始在全球扩张共产主义 ,在目前情况下 ,中苏的分裂已失去现实基础 ,台湾也不能被中共控制 ,于是 ,美国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  相似文献   

11.
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演进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态势,其主要原因在于美苏经济力量对比的阶段性变化,冷战及经济冷战的最终结局,也是这种力量对比发生实质性变化的结果。美苏经济关系的演进体现了历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 ,但根本原因是内部原因。这些原因似应包括 :一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僵化 ,二是封建主义的深刻影响 ,三是文化专制主义的恶果 ,四是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 ,五是社会主义信仰的丧失 ,六是民族矛盾的全面激化。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关国对华经济援助是美国援华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在援助力度与援助性质上随着远东战局的发展和美日矛盾的激化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正与美国对华政策日趋积极和国民政府的外交重点转向美国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表明战时中关“特殊关系”已在事实上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由于俄国与日本的肆意侵略,导致东北边疆危机愈演愈烈。为了化解迫在眉睫的边疆危机,清政府与代之而起的民国政府均以推行移民实边作为应对之策,其中包括军屯实边,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曾实施过军队屯垦,民初关于军屯实边的呼声亦此起彼伏,说明军屯实边作为一种捍卫边疆安全的重要手段备受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清末军屯实边成效不大,民初军屯实边也大多流于舆论层面而无法得到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与美国对华意识形态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一直是影响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政策的重要因素 ,并且在冷战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冷战结束虽然使美国认为共产主义已经不再对美国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 ,但美国并未放弃反共政策。冷战结束使中国成了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 ,中国自然是美国最主要的意识形态对手。这一变化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在美国寻找新的战略对手时 ,更易于将目光聚集到中国 ;二是当中国实力增长之时 ,美国更倾向于将中国看成是个“威胁”。“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含义之一就是 :中国仍然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强大后必然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威胁。中美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导致冷战后中美两国在很多事情上持对立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
民国前期正处于世界矛盾和利益急剧变动的转换阶段。相对较为落后的日本垄断资本 ,为了在与西方先进国家争夺同其邻近的殖民市场 (中国 )的过程中 ,实现和保持其在华利益优势 ,不断变换其对华具体政策 ,以便有效利用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变化所造成的各种条件。文章对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先作简明概括 ,进而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对此期不同阶段政策的变动作综合分析 ,最后考查民国前期日本的对华政策的变动对日本输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入手,提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不是单纯的农业经济改造活动,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运动,是苏联历史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8.
俾斯麦政府时期,德国经济迅速崛起,俾斯麦试图用扩张政策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国内的剩余产品寻找海外市场,使德国对华贸易状况全面改观。这一时期,德国对华贸易扩张政策及所积蓄的经济势力,是威廉二世时期大规模侵华的先声。本文旨在通过全面考察德国对华贸易的过程,深入探讨俾斯麦时期对华贸易所采取的政策,揭示其帝国主义侵略动机及对中德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