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邮王氏念孙、引之父子之治段氏《说文注》,要以宗段为主,不妄立异,亦未敢苟同。其称褒段氏注解之功而外,亦于段之专辄臆断处特为措意,且力为辩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段氏说文签记》随文说之,闳通深肆,胜义层出。王氏之论固非完璧,千虑一失,抑扬失当,在所不免。至其以意窜改而误、拘泥传本而误、过信他书而误云,则其乖失。今权王氏正段之功过,盖有不相掩者。  相似文献   

2.
朱骏声之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要以宗段为主,然亦有厘正之善.其不妄立异,亦未敢苟同,每得《说文》精奥之所在.其势也后出之言而转精,朱氏之论自非完璧,千虑一失,抑扬失当,在所不免.今于《说文通训定声》《说文段注拈误》中,寻析朱氏明言段说非是者,厘清轸域,发覆深究.观朱氏是正段说之条目,要为正段氏之误改篆文、正段氏之误改注文、正段氏之误作说释数端.为举四例,详作辨析,豫冀厘清其中悬解,窥寻朱氏正段之大略.  相似文献   

3.
载籍流传,屡经钞刻,亥豕鲁鱼,在所不免。传学者意有所疑,辄就增损,所校所改,或失故书之旧,则迷误滋甚。后学承讹袭谬,往往因一字一句之误,妄事推演,自矜创获,则歧中又歧矣。《隋书·经籍志》载汉长孙氏《孝经》为今文十八章本;乃下文复言"长孙有《闺门》一章"。按《孝经·闺门章》为古文本所独有,如是,则长孙氏经本为十九章矣,《隋志》前后之说歧互,致启学者纷纷异说,迄今未见有剖白其致误之由者。近复有学者据《隋志》后说,谓今本《孝经·闺门章》原系长孙氏《孝经说》之文,东汉经传合并,其说误窜入经文,魏晋间学者伪造《孔传》,参用长孙氏经本,古文遂有《闺门》一章;作者更进而推论长孙氏即宣帝时《韩诗》博士长孙顺。便辞巧说,肆意推衍,不知其所据者乃史之讹文,其说虽新,究非本真。今辨析其非及审其致误之由,以见校勘之事终不可废也。  相似文献   

4.
《全宋诗·黎廷瑞诗》在整理中的标点及校勘尚有若干问题,作为献疑,归纳为15条,以供讨论。其中包括整理时因工作底本(《四库全书·鄱阳五家集·芳洲集》)之误,点校者不察,沿袭底本之误而误者,如"铜狄摩"误作"铜狄磨"等,大多属音形相同或相似而误。有标点断句之误者,如《东坡志林》,误作"东坡《志林》";又如杂言体《禽言》中的"衍字"、"字的倒置"以及标点断句之误等。此外,有改动底本未出校者。文中均一一作了辨证。  相似文献   

5.
西周时期用以纪日的“既生霸”、“既死霸”等月相词语的具体含义及当时的纪日方法,学术界迄今无统一认识。而《世俘》与《汉书》所引的《武成》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最重要的材料。作者近治《逸周书》,发现《世俘》之月相有正有误,而前人多以《武成》之误者校改《世俘》之不误者,于两篇均误者,则又均不以为误,遂悟出导致这一问题研究中出现混乱的原因,故对二篇之误进行了辨正,并对各月相词语含义及月相纪日法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6.
高邮王氏念孙、引之父子虽非专治《说文》者,但常于《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段氏说文签记》中称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之非是。且大多持论平实,结论精当,诚足以醒聩指迷,嘉惠学林。但王氏之说亦非完璧,千虑一失、抑扬失当之处,在所不免。今于王氏诸书中寻析其明言段说之谬者,釐清畛域,扬搉是非。希能釐清个中悬疑,得其所宜。今推王氏致误之因由,大致有过信他书而误、语义未明而误、以意改窜而误数端。  相似文献   

7.
王筠好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之非是,《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系传校录》随文指摘,知其尊尚段氏而不肯苟同。今权王氏订段之功过,盖有不相掩者。故于《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诸书中,钩沉王氏明谓段说讹谬者,釐清轸域,平议得失。观王氏勘正之条目,要为正段氏之误改篆文、正段氏之误改注文、正段氏之误作说释三事。为举四例,试为分析。  相似文献   

8.
1993年是《马氏文通》(下称《文通》)出版95周年,为了纪念又重读本书(据《马氏文通校注》)和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下称《刊误》),反复考虑《刊误》讲的省略问题,颇值得研究;看来“误”的似乎非是《文通》本书,倒是《刊误》自身。《刊误·自序》说,“马氏之失,约有十端”。“一曰不明理论”,《刊误》说:如古书记所在所经所至之地,本当有介字“于”字为先者也,故记地之词为宾次。而马氏乃  相似文献   

9.
《宋书·五行志》所记载的事件除发生在宋时的之外 ,其它的与《晋书·五行志》所记载的事件几乎相同。在相同部分中 ,我们发现文字有差异。在差异当中 ,能够考订出是非的只有 16条 ,其中《晋书》 9条、《宋书》 7条 ,因形似而误的 5条、脱字而误的 4条、颠倒时空而误的 6条、不明句意而误的 1条  相似文献   

10.
元代至正二年刻苏应龙所辑《新编类意集解诸子琼林》,节录了《刘子》各章的大段文字。以此本与其他传世本互校,其衍、脱、讹、倒者,有此本不误而其他诸本皆误者,亦有此本误而其他诸本不误者。此元刻为《刘子》自宋刻以下所见到的最早传世刻本,在《刘子》的版本系统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故为之校理。  相似文献   

11.
《楞严经》尽管不能单纯归于如来藏系 ,但其所包含的如来藏思想 ,在传入中国的此类经典之中 ,也是相当独特的。与其它经典相比 ,该经典至少有三点是非常突出的 :其一是以“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来说明如来藏真心 ;其二是说明所有虚妄的存在都是“妄心”之执着所成 ,而此“妄心”则是一切众生“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依真起妄的结果 ;其三是从这一“如来藏真心”引申出其独具特色的修行观 ,修此无上妙法的要义也就在于入至一真无妄之地 ,使六根清净。  相似文献   

12.
黄景仁是清代著名诗人,“毗陵七子”之一.李圣华先生的《黄景仁诗选》以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两当轩集》为底本,参以其他刻本与选本,选黄景仁诗348首.经校勘整理,发现《黄景仁诗选》存在诸多文字误植及注释错误,这主要源于作者不够“知人论世”,未区分形近、意近字,不明平仄,不辨韵脚,不识对仗,不解诗意,错认僻典为熟典,典故出处失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辨了《潜夫论》8条词语 ,指出汪继培笺和彭铎校正中的误用通假问题 ,其致误原因为不明原文之义或不明文字、词义的演变。通假手段需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旧是难解处”。自魏晋以还,解者纷纷,时至于今,虽不乏精到之见、确切之解,但仍有欠妥未安、不尽人意之处。本文撮其三点,略申己见,不敢自是,权做臆解。一、“犹有所待也”《逍遥游》之中,论到列子,尝云:“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末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  相似文献   

15.
汉代王褒的《责髯奴辞》中有“伦嗫穰”一语,旧无释.而辞书有据之以为“伦”字建立义项者,又有截取“伦嗫”以为一词者,其误皆由不明此语为“抢攘“嗫嗫”之别构.因据古籍所载,辨明“伦嗫穰”实与“抢攘嗫”相同,在文中为形容髯奴胡须毛发纷乱、口腮耳颊蠕动之貌的两个联绵词,也是古书中常见的两个联绵词.再此基础上,还纠正了《辞源》、《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有关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谬误研究对传统逻辑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意义上的谬误(fallacy)是不正确的论证。在古汉语中意义相近的词有“誖”、“谬”、“乱”、“妄”、“狂举”等。严复译耶方斯《名学浅说》中称作“眢词”(“目无睛者曰眢,井无水者曰眢井,凡皆徒有形似而误人者。故辩而无实,名曰眢词”)。王国维所译《辩学》(1959,三联书店)称之为“虚妄”(“所谓虚妄者,谓吾人因不守辩学之规则而陷入谬误之推理者”)。谬误研究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是传统逻辑的主题之一。但遗憾的是,章士钊《逻辑指要》(1961,三联书店)之  相似文献   

17.
赵岐《三辅决录》是中国最早的杂传作品,是书主要收录从汉光武帝以来至赵岐之前已卒之人物,凡三辅地区人物,不分贤愚,一并录之。同时还收录三辅地区的名物。晋挚虞为之作注,有对地名的解释,更多的是对人物事迹的补充。其后正文、注文并行,古籍中引用往往混淆。是书亡于宋元之际,陶宗仪《说郛》有辑,清辑佚者有王绍兰、姚东升、茆泮林、黄奭、张澍五家,以张澍辑本最流行,然其中亦有未辑、妄辑、误辑、正注文不分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以庚辰本为底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1996年修订的《红楼梦》发行已逾百万部。它标志着百年红学的一大转折——《红楼梦》的通行本由程本变为脂本。这个转折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人文本在校勘、处理庚辰本抄胥误抄、妄改曹雪芹原著文字等问题上留有不少遗憾,尚存在着因音、形、意而误的字句,脱漏或衍出的字句,校者的误改等七个方面的失误之处。为此,笔者以为要恢复或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必须根据所有脂本(包括程甲本)作“择善而从”的校勘。  相似文献   

19.
《可洪音义》是一部以辨析手写佛经中的疑难俗字为主要目的的大型佛经音义书,它在近代汉字研究、大型字书编纂、古籍整理以及中古汉语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但是,由于疏忽和学识的局限,其注释中也存在一些失误之处,主要可归纳为四类:不明讹字而误释,不明经意而误释,不明假借而误读,承用误本而失校。读者阅读和使用此书时要注意鉴别,不宜轻信盲从。  相似文献   

20.
(一)书名与姓氏之误《重选》词目下释文引:“《唐书·元稹传》:‘贞观以来,保傅皆宰相兼领,余官亦时重选。故乌周恨位高不为司议郎,其验也。’”查这段引文,实出自《新唐书·元稹传》,并非《唐书·元稹传》。又“马周”误作“鸟周”,唐人姓氏无作“鸟”者。 (二)引文节略不当,语意不明《量地》词目下,释为“测量土地”。所用第二个书证,引《汉书·文帝纪》:“计民未加益,以曰量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