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品和理论也纷纷涌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作家开始学习借鉴现代主义文学。马尔克斯和福克纳创造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对于1980年代的“先锋”作家有着巨大的影响,余华、苏童、格非等主要作家从中吸取了荒诞、变形、虚构等多种元素。人们对于兴起于80年代的“先锋”派作家有着各种的质疑和批评,其中主要是指责他们在形式上缺乏艺术的原创性。但是莫言是一个成功的转型者,在转型的同时他融入了一些“乡土”成分,成功地把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历史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现代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西方的一个悖逆理性传统的文学思潮。20世纪它引入中国后,随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成为一个持续了近百年的文学潮流。五四时期,中国新小说在创始阶段就具备了西方现代主义因素。30年代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80年代中期在对其艺术形式技巧的借鉴和观念变革基础上,现代主义小说创作达到高潮。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也推动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3.
黎庶昌是晚清桐城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晚清最早常驻欧洲的外交官之一。黎庶昌以东西方异质文化为主要文学书写对象的“使外文学”作品,为中国近代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新的思想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其散文鲜明的学者化写作风格,成为20世纪“文化散文”的近代滥觞。因此,黎庶昌的“使外文学”对于中国近代散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现代》杂志的编者们在社会大变动中采取了一种自由主义和“中间人”的立场,在文学追求上则心仪于“纯诗”的艺术精神和诗歌理想。他们有着较强的现代意识,大量地译介西方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诗歌,积极地倡扬并实践他们心目中的现代诗。以《现代》杂志为核心的“现代派”诗,表现出较为成熟而鲜明的现代主义诗学思想,如主张现代诗与古典诗歌有着根本的不同,要用现代日常口语表现现代人的现代意识,要含蓄蕴藉,甚至不避朦胧和晦涩等。“现代派”诗“在无数的歧途中间找到了一条浩浩荡荡的大路”,成为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潮流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医生角色不时地作为一种承担特殊社会意义和负载作家审美理想的独特形象进入文学的视野.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和文学语境的变迁,文学作品中的“医者”形象与内涵亦不断演变.以“医者”形象变迁这一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相关文本,研究西方文学不同时期作品中“医者”形象所呈现的不同面貌——从《圣经》神话中医治一切的上帝到现代派作品中接受过医学教育并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医生,西方文学经典中的“医者”形象经历了去神性化的过程.同时指出,不同时期的“医者”形象又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医学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作家对医生角色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张献青 《东方论坛》2008,(5):128-12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腹内嵌入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基因,使得中国文学呈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相异的文学景观。百年来,众多作家、评论家在此领域爬梳整合、笔耕不辍,众多作品和研究成果如浩瀚夜空的繁星,精彩纷呈。时过百年,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正逐步走向穷途末路,而德州学院的翟瑞青女士继《现代作家和教育》之后,  相似文献   

7.
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真正的流浪汉形象。同时,这些作品及人物形象,也构成了艾芜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之一。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描写流浪者的文学,是许多作家取之不尽的丰富的创作题材之一,从十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到20世纪高尔基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五四”文学和台湾文学的一部分作家及作品,对传统的中国人在二十世纪现代文明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所呈现的生存状态进行了一番形象化的沉思。这不是纯粹的作品研究,仅仅是把握住一份艺术感觉,透视现代社会一种困惑的生命形态。与其说这是一篇学术论文,不如称之为随感录更恰当。因为这里没有任何评判,只有一份真实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世界文学中,“荒原”意象已渗透于作家的创作意识之中,因此,考察英国文学史上由三部作品组成的“荒原”形象系列的内涵有其现实意义,本文力求通过对三部作品中“荒原”形象的象征意蕴及表现方式的分析探讨,寻求英国乃至西方文学的发展轨迹,更好地认识19世纪至兀世纪西方人精神探索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他被誉为“本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传奇式的英雄和圣徒式的人物”。①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②他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产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各种现代主义思潮流派都在他的创生中找到了历史渊源。他被称为一个“永恒的谜”,要解开“这个谜”,就意味着要解开“人作的真谛”。尽管他本人没有倡导建立过什么学说、流派或文学团体,但他作品艺术的超凡独特和于人性、与社会的病态思考,使得种种现代艺术派别从中找到了共鸣之处。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是公认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宗师,残雪是中国新时期现代主义作家中最切近西方现代意识的一位,与卡夫卡可谓相见恨晚。她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灵魂城堡式”解读,并在写作中创造性地实践。残雪对卡夫卡的接受是基于心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亲合,也是灵魂的契合。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语境中,法国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充当了发掘中国文化和展现中国面貌的重要角色。他们遵循相似律、接近律、相反律的想象逻辑对中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绘与重构,进而生成了特定时空中的中国知识和图像。中国既是剧作家克洛岱尔诠释天主教真谛的神器,也是诗人谢阁兰拓展"自我帝国"的意识疆域的触媒和亨利·米修拯救西方"野蛮人"的一个良方。可以说,法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构成了克洛岱尔、谢阁兰等现代主义作家反思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源,拓展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和思维,拓宽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题材和主题的疆界,显示出西方近代文明在全球化历程中对他者文化的重大形塑作用,也对我们反思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曾繁亭 《东方论坛》2008,(4):36-43,47
自然主义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本表现形态已经不再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性格典型”,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气质类型”。这既是传统“性格典型”开始瓦解的起点,同时也是现代主义叙事中那种往往体现为“心态”的人物“类型”的开端。在传统西方文学叙事所带来的卡通式的人物世界,里面满是傀儡、木偶般的“英雄”“巨人”;在自然主义文学叙事中,“英雄”陨落了,“巨人”坍塌了,西方文学在人物形象内涵上的现代演进,显然也是从自然主义文学这里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的"第三者"乃是一个现代认识装置,它是现代婚恋观念的普及及其制度化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现代文学场域中的"第三者"可以归结为两股叙事潮流:一是以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为代表的启蒙文学潮流;一是以蛰居上海的现代主义作家叶灵凤、穆时英为代表的先锋文学潮流.二者之间偶有重合之处,它们所蕴含的价值、道德、伦理判断依然泾渭分明,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15.
对“生命”内蕴的探掘,是现代小说中普遍存在的艺术命题,尤其是在鲁迅小说与“乡土文学”中,更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从鲁迅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起,到沈从文全部表现“生命”主题的小说。呈现着一条清晰可寻的艺术脉流。这条艺术脉流的开拓者是鲁迅,承继者是乡土作家群和沈从文。 (一) 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以强有力的历史脚步跨入封建古老中国的土地,随同它的文化一起,西方现代主义的哲学想潮、美学理论、文学艺术也吸引了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在文学领域,“不是中国作家用现实主义精神去吸取西方现代主义技巧,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并非中国文化自我逻辑发展的产物。它严重地打上了西方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的烙印 ,因此它没有西方文化之根 ,与西方先锋文学特征大相径庭。同时 ,它又没有中国文化的深厚涵养 ,在移植西方文化参照中国文化时 ,它们不可能走入正轨 ,相反却面临没有根基的虚无。既不被西方的“先锋”概念所容纳 ,又不被中国文化所认同 ,因此它便只有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7.
尽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以其反基督教文化为其基本思想倾向和特征的,但基督教文化传统并未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消失或引退,它反倒作为一种沉重的背景影响和制约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决定着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并作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不时地回荡在现代主义作家的内心深处,最后又必然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中.从基督教的面向上帝很容易走向现代主义文学的面对内心,因为二十世纪的西方人在失去了上帝之后,更容易关注、聆听和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经常表现的主题之一是异化,但是,现代主义作家的异化观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却没有多少相同之处,反倒同基督教思想颇为接近.  相似文献   

18.
在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新当代文学的影响中,“典型”的形象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演变为“他者”的身份,而受到关注,作者与其塑造的“典型”互为主观。中国新当代文学在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互为文本”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作品中的“他者”,更是一个文化形象的“他者身份”,这个身份隐喻了一个以意识形态为主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是西方民族主义建构论的代表,强调从文化意识层面建构民族主义。美国主流文学扎根于欧洲文化,带有白人身份的优越性。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尤其是有色人种的文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美国文学的边缘地带,他们被消音、被沉默,文学评论家也是以一种审视异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作品。在此背景下,少数族裔作家不断奋争发出自己的声音,努力寻求自身在美国文学的地位。“讲故事(storytelling)”的叙事策略对三类少数族裔作家发声的功用,以及如何利用“故事”构建自我在美国文学上的声音和身份是文章讨论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民族主义建构的“异质同构”性。  相似文献   

20.
“激情、责任感和女性独立”是夏洛蒂·勃朗特与张洁的作品共性。夏洛蒂是19世纪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张洁是当代中国有影响的女作家,两位作家的共性证明,在不同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同样也会开放出异常相似的文学花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