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活的影姿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这是王勃生命的颜色,达人知命,笑看人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照生命的颜色,恬淡幽怨,灰暗沉闷。那我的生命呈现的是什么颜色?曾以为,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少年时代,对于任何事物,都可以潇洒地拿起、无悔地放下。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境界     
"左手爱,右手同情,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花,随时播种,让一径生命的小路处处香花弥漫,穿枝拂叶的行人,即使脚踏荆棘,亦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当友人拿这一段文字要我阅读时,就不觉沉醉了:这不正是生命大境界的揭示吗?有慈爱,有悲悯,播撒得生命的小路香花弥漫。行人走过,即使踏荆棘,也不觉苦,泪水落下,却是悲欣的泪水,感动的泪水,温暖的泪水。昔日弘一法师曾题"悲欣交集"。许多人或许会奇怪,悲伤和欢欣是矛盾的物事,怎么可以交集呢?其实,真正  相似文献   

3.
路一直在走     
路走下去,有多远?即使一直在走,其实也如同一步都没迈开,你不在这里,就在那里,无论何时总是这样。路不是用里程来计算的,用的是生命,到终结时,我们才知道早先确定的方向是否有意义,现在的归宿是否恰当?可是,何时又可以称为"终结"呢,一切终结都在生命之外,无法为生命所知晓,终结是一种空缺。浮士德说,美啊,让你就停留在永恒的刹那。浪子唐璜的观点却是:美啊,让我不断重复着去经历它。也许还有第三种观点:我什么都没经历,我可以  相似文献   

4.
作为读者参与到生命图书馆的阅读中来,你会发现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可以随意翻动的带着油墨香的书页,有的只是鲜活的人。这个以真人作为图书的创意来自陕西咸阳的80后女孩丁非和她的公益组织"人间关系"。通过读"人",为更多人提供面对面的解读生命、了解生命的机会,这是"人间关系"创建生命图书馆项目的初衷,2011年10月29日,作为创始人之一的丁非也试着做了一次"图书",并在当天拥有了14个"读者"。在生命图书馆,每一本"书"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印记。在这里只有心与心的交汇,图书与读者的微妙互动和感应。不同的生命,不同的印记与旅程。你想阅读哪一本?  相似文献   

5.
正作家毕淑敏在北京大学演讲,有学生递上条子问:"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毕淑敏想了想说:"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对你说,人生原本是没有意义的,但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赋予它意义。"然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学生没有追问,毕淑敏没有回答。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长子,台湾成功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夏烈在给高中生的讲座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和本质可以由不同的角度观察:在生物学上,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延续后代,创造继起的生命。生物学是科学,没有性灵,所以在生物学上人类和其它禽兽  相似文献   

6.
在艺术品可以复制、生命可以“克隆”的时代,艺术“真迹”的必要性何在?艺术品的“生命”可否“拷贝”?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代被称为是"人的觉醒"的时代,"人的觉醒"在文学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生命外部的觉醒逐渐转向生命内部本体的觉醒的过程。那么在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觉醒的呢?通过对《诗经》、《庄子》、《离骚》、汉赋、汉乐府中体现的生命意识的解析,来探寻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进步,特别是生物学的进步,塑造了我们对生命及其意义的理解,科学语言也逐渐成为一种描述性和规范性的力量,并在与法律、伦理、政治和经济的持续互动中,逐步获得了对生命解释的垄断地位。希拉·贾萨诺夫的《科学能否解释生命?》基于历史的脉络梳理,阐释科学如何在"生命"议题中获得话语权统治,反思与批判后基因时代生物学优越性的后果,呼吁人们从对"生命是什么"的探讨转向"生命是为了什么",并认为应走向科学与人文共同决策下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9.
写出真情实感,要创设情感氛围。"氛围"是指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作文中的氛围是指笼罩着文章的一种韵味、一种情调,是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这种氛围的创设,可以给文章蒙上一层特殊的面纱,给读者以品味、咀嚼的空间,赢得心灵的共鸣。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如何创设文章的情感氛围呢?  相似文献   

10.
《老友》2007,(10)
1、老人瞌睡属正常,及时"充电"生命长。老人爱打瞌睡是正常生理现象。人完全苏醒状态只能维持4小时,打瞌睡可以为生命"充电"。  相似文献   

11.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闲愁"自来,一种是对生命的理性把握。在生命意识的认知上,"耻感文化"的心理标杆来自于他人和外部的评价机制,"罪感文化"则是个体生命对自己的内在约束。柳永和苏轼是这两种文化心理的代表,解读二者的异同,可以对宋代词人的生命意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老板爱运动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创造财富?寻求地位?无私奉献……"生命"只有两个字,要追寻它的意义却实在很难。从古到今,多少思想家、哲学家为之苦苦思索,也探究不出一个标准答案,那么你认为呢?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位亿万富翁的洛克.菲勒在"沉迷"于资本积累,拥有巨额财富的时候,却因为忧虑,精神面临崩溃,身体每况愈下。财富的累加,没有为他赢得应有的尊重。在他四五十岁时,许多美国人最痛恨的就是他。医生、朋友警告他:必须在退休和死亡之间作一抉择,并要求他放松心情、  相似文献   

13.
《死火》不是从单一的"生命"的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这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鲁迅对生命存在本质的独特发现,明显地注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可以说,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想象与发现。《雪》确实是一个仅属于鲁迅的"新颖的形象",而且包含着他对宇宙基本元素的独特把握与想象。《腊叶》是最具鲁迅个人性的一个文本,他所感到的,是自我的生命与自然生命("木叶")的同构与融合。因死亡而证实了生命的意义;反过来死之绚斓正是出于生命的爱与美。———这同样属于鲁迅对生命本质的一个独特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文艺批评的声誉不大好,有时几乎被当作"棍子"的同义语.这也难怪.因为"四人帮"的确把文艺批评当作棍子来使用,一篇评论文章不但可以扼杀几部作品,而且可以结果作家的政治生命.姚文元不是被江青封为"金棍子"的吗?其实,这条棍子不是金的,而是"四人帮"钢铁工厂里的生铁做的.姚文元之流挥动铁棍子,到处乱打,直搞得文艺园地里万马齐暗,百花凋零.但我们也不能因此把文艺批评本身一笔抹煞.毛主席说:"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文艺批评应该发展".文艺批评不但可以铲除毒草,而且可以灌溉香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的"毁稿遗嘱"及其围绕它所展开的"诉讼"似乎给人一种错觉作为一个视文学为自己生命形式的作家,他一点都不关心甚至不求自己作品的面世.事实真是如此吗?他与布罗德的友谊到底是怎么回事?他都否定了自己的哪些作品?从"形而下"的角度,阻碍他发表作品的原因到底有哪些?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清理.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生命教育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我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历史还比较短暂;现阶段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修养"等课程中增加相应的内容和通过组建相应的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等途径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与灵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正处于"精神断奶"的生命成长关键时期,其核心的生命使命是完成"精神断奶",实现"精神成人"。"精神成人"的根本内涵就是自己灵性生命的觉醒,即基于自己自主思考和决断的信念系统建构、价值观建构和人生意义建构。这种灵性自觉可以从知、情、意、死四个方面展开,这为大学开展生命教育提出了独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胡晓辉  胡中习 《中华魂》2012,(20):23-26
水是什么?是人类生命的宝贵资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在人类发展史上,水是诗,水是歌,是跃动着的文化浪花。文化在最早时是指人活动的痕迹,与"人"这个中心概念有关,人的活动痕迹多了以后,慢慢地就形成了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当中,根据人的喜好进行取舍,这样就形成了精神价值。因此,可以简单定义:文化是人的一种精神价  相似文献   

19.
宗禾 《社区》2011,(12):42-43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今人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从古到今,食物都是关乎每个人生命和健康的头等大事。然而,如今似乎什么都不敢吃了,我们将何以生存?这不是危言耸  相似文献   

20.
纳西族的"生命三段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于这个永恒而使人们困惑的问题,纳西族人有多种解释和观念,而"生命三阶段"观念则是其中很有特点的一种, 即认为人由猴生,死后先变为蛇,然后又寓有与猴图腾认同意识地成为祖先.纳西人"猴祖"族群认同意识、"生命过渡阶段──灵魂变蛇"的文化内涵以及"从蛇到祖先"寓有返归图腾之潜意识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