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宗族社会结构与农村工业化道路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赖扬恩 《东南学术》2002,(4):100-106
在长期封建社会直至1949年建国以前 ,中国农村工业化受囿于传统宗族社会结构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到阻碍 ,农村市场发育受到制约 ,新兴工商业者(乡村工业生产组织者)集团未能发展壮大 ;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伴随着传统农村宗族社会结构的嬗变 ,农村工业化走上了传统性与现代性交融并存、综合创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发达经济体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国家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欧美国家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上,普遍采取区域经济手段法制化的方式解决市场自身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西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本质上是公权力对现代市场经济交易的调控规则,这些规则反映着治理现代市场经济共同的客观经验法则.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城乡统筹的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新课题,加强区域经济立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问题本身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是一项法律与社会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法律政策的制定应当从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交易法律制度层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3.
区域市场理论再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70年代末以来的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运行状况①来看,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冲突不断,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体系不完全,国内区际开放程度不高,区域市场仍处在发育之中。在这样基础上建造全国统一市场不可能一狱而就,完善区域市场是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必由之路,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点之一。但目前人们在区域市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并未取得共识,有些观点可能会误导实践。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一、区洞市用界定什么是区域市场?目前有几种说法:(豆)“区域市场是市场发育在空间上的一个表现形式,它是依据各经济区域的自…  相似文献   

4.
二元工业化及其主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二元工业化,全面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与工业化的实现,这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消除二元结构矛盾的最佳途径。必须充分认识构建二元工业化与发展农村工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艰巨性与复杂性,认识与了解政府在发展农村工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农村工业化依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经济地理条件,可以建设资源型工业化模式、技术型工业化模式、加工型工业化模式等。  相似文献   

5.
沪郊部分土地非农化中市场流转立法问题浅议季学明,吴志冲土地是不可再生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巨大资产。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比伴随的是农村部分土地的非农化。据统计,从1991年到...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新兴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通过测算农村市场化程度后认为当前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环境的限制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使得农业经济和乡镇企业的交易效率降低,影响了专业化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为此,必须重点解决好农产品流通和工业化模式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村婚配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采用实地研究方法,在区域差异视角下对浙东不同工业化程度的地区进行考察,发现工业化核心地带和工业化边缘地带农村婚配秩序存在差异。在工业化核心地带的乡村,形成经济社会互嵌的社会经济结构,在本地工业整合作用下形成本地婚姻,就地城镇化会降低婚姻成本,完整的社会结构会提升婚姻稳定性,最终实现本地婚姻资源的高度适配。在工业化边缘地带的乡村,经济活动脱嵌于村庄社会,异地工业化的性别区隔推动本地婚姻圈的破裂,形成多样化的婚姻模式,县城城镇化推动婚姻成本上涨,瓦解的村庄结构和“无主体熟人社会”无法调解婚姻危机,婚姻稳定性较差,本地婚姻资源配置出现结构性失衡。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形成不同的婚配秩序,其背后是区域经济结构与乡村社会结构的差异。工业化差异为农村婚配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是研究经济活动对村庄社会、婚姻生活秩序影响的新切口。  相似文献   

8.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亟待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土地市场健康发育的必然结果。本文论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流转的客观必要性,分析了流转过程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在城乡间转移与城镇化紧密相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决策是一种基于信息传播、预期形成的复杂微观决定,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区域非农产业集体转移,宏观上表现为转移目的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预期在决策中起关键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工业化、城镇化联结在一起,使得城镇化水平对工业化发展的弹性在短期、长期分别表现出滞后和超前的特征。在构建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局部调整一自适应期望综合模型基础上,运用河南省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可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制度决定苗长虹(河南大学地理系)长期以来,许多关注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学者对中国农村工业化现象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更进一步增强了海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中国的农村工业化是如何启动和推进的...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新一轮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以及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仍存在着无序流转,导致流转双方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无为流转,导致流转后农业生产水平实际降低;无业流转,导致流转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安置等严重制约农村土地顺畅流转的突出矛盾。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之所以存在上述突出的矛盾与问题,不仅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足导致市场难以对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有关,更与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角色及承担的责任不明确以及政府行为上的越位、缺位、错位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联。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足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法律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应得到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2.
农村工业化:韩国经验的分析□丁静一、韩国农村工业化的背景韩国在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象汉城、釜山这样的繁华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地区之间的差距更是巨大。这种差距既有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也与1962年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以来所...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劳动力市场”这个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其实质是把劳动力真正作为生产要素还其本来面目,使之流动起来,并在市场竞争中达到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提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劳动力市场的雏形尚在发育之中。建国40多年来,我国政府基本上不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把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社会劳动力资源来考虑,不过是最近几…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彰显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凸显、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等各方面。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劳动力就业转型问题、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问题,对于我国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必须在现有城市。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基础上,广泛发展乡村工业,走二元工业化带动城市的发展道路,最终推动农业劳动力转型,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村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市场机制的交换、信号、传导、实现和调整等功能还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无法适应扩大内需的要求。因此,开拓农村市场势在必行。一、农村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早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就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受传统经济模式影响,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形式仍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还很强,换句话说,我国农民并没有真正地进入市场,至多只能算是在市场经济的路口徘徊。其表现是:(1)农民没有真…  相似文献   

16.
理解地区工业化差异的一种思路●李晓龙姜安印本文把东西部农村工业化中表现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中的差异性问题,浓缩为两个以基本事实为主的个案比较。由于受案例的片面性所限,本文的比较仍是一种局部意义上的比较,或者说是对农村工业化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农村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构建冯继康如果说八十年代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承包",那么九十年代农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来源干"市场"。近年来我国农村市场发育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总体来讲仍处于初创阶段,特别是市场体系的残缺与...  相似文献   

18.
安中轩 《兰州学刊》2008,(8):58-60,87
培育和发展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然是我国区域宏观发展战略的一大目标。文章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出发,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及区域发展新格局之间的关系,指出当前我国已到了城市群发展阶段。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各地区竞争力,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有利于打破地方封锁,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因而是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70年代以来,农村工业化作为一项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逐步纳入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成为农村区域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中国的农村工业化是在强烈的二元经济结构反差背景下、在改革的推动下逐步展开的,它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积极贡献是有目共睹、不容置否的。可以预料,在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它将继续充当重要角色。所以,对其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与矛盾应以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浙江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经济现代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核心内容。以市场化为特征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是推动浙江经济近二十年来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这一资源配置优化动态过程的两个主要表现。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浙江经济发展模式,是浙东北地区与浙东南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相互交融的结果;而“温州模式”是其典型代表,也是中国现阶段一个最富生命力和最有前途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是当前浙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企业、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