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通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有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同样,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是由于其内部矛盾运动而推动的。正是基于对矛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推动  相似文献   

2.
潘宁 《社会科学家》2005,3(4):11-15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了物质生产的内在结构及其运动过程,揭示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规律,指出这一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毛泽东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和共产国际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很大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3.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 40多年的实践中所取得的革命和建设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但由于历史的积弊和现实的反差 ,矛盾依然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一、理论的辨析毛泽东早在 1937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的演讲中就指出 :“社会的变化 ,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 ,新旧之间的矛盾 ,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 ,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在社会主义时期也是这样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尤其在转型期 ,许多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那么其中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今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党中央制定这一战略决策的理论依据,就是用唯物史观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从而做出了引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继续前进的结论。这是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新长征取得的重大胜利。(一) 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我党提出工作重点转移的理论根据。革命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现在必须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今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全党工作指导上的战略性转移。要了解这个战略决策的客观依据,就必须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分析它在当前的突出表现。这对于我们提高执行三中全会重大战略决策的自觉性,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地分析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对于清楚地认识和顺利地实现这个历史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新的科学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这个新概括,需要用实践和发展的观点来把握。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和基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个思想是邓小平新概括的突出特点。我们知道,社会形态的性质是由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的。由于不同时期这两对矛盾的不同内容,从而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不同形态或本质。又由于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三个层次中,生产力是最终起决定作  相似文献   

8.
社会历史发展根本动力之我见——简论需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这在唯物史观中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要问题。长期被哲学界接受的普遍看法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中,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也可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笔者以为,在历史发展根本动力问题上,上述无论“社会基本矛盾说”还是“生产力说”都没有抓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东西,都仅仅停留在历史现象的浮面和表层,没有开掘出  相似文献   

9.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出差别性和特殊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同于以往任何私有制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具有与其他任何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谈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发展动力问题,人们往往会提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诚然,它们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形态所共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仍旧存在这两对基本矛盾。但在寻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时,只限于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本身就难于说清问题。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中,两对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所以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如果我们再深究一步,那么很显然,阶级斗争又起源于各个阶级之间的不同的物质利益。历史上各个社会形  相似文献   

11.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木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从而科学地阐明、充分地肯定了发展生产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力是最活跃革最命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这个有机整体是在其动力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向前发展的.这个动力系统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发展还有直接动力,由社会基本动力决定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则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动力系统作了广泛深入地研究,然而对这个系统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原因,即需要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因,却探讨得不够,本文因就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运动形态。社会基本矛盾贯串于人类社会的各个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马克思创立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概括。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原理,关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要求的原理,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原理等等,适用于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当然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所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  相似文献   

14.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一般都只是笼统地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然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现实运动都呈现出比之更丰富、更具体的内容。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的再认识,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有着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七、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矛盾及与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1.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有三种看法:①有二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②只有一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因为这个矛盾是更为根本的。③是三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由这三要素彼此组合所构成的。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什么?也有三种看法:①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是基本的。②在于其矛盾的特有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特有的形式。即是非对抗性的;不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③它比较多地反映在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上。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当代理论和现实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不否认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的直接联系,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也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同样是一条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将其纳入社会基本矛盾规律体系,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斯大林认为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了,苏联没有对抗性矛盾,认为苏联各族人民的友谊和苏维埃的爱国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在社会发展动力上,恢复了历史唯物论,后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又把阶级斗争当成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8.
矛盾规律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毛泽东运用矛盾学说科学总结了国际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前苏联自40年代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争论,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情况,尤其是人民内部矛盾日益显现的突出情况,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矛盾,并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内容.提出"我们的任务,是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正是这些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从而,创立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术界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对于促进历史科学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逐步求得正确的解决。我的认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只能从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中去寻找,也就是说历史发展的动力,只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则体现为阶级之间的矛盾。这里,仅想依据这一认识,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和由此而引起的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或标志,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內在动力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矛盾之互相依存和互相排斥,成为事物向前发展的內在动力。人类社会同样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間的矛盾,經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間的矛盾。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生产关系則是相对稳定的东西;这决定了两者間之必然发生矛盾。但生产力又下是可以离开生产关系而单独存在的。人們在生产中必須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社会生产力与人們在生产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正是互相联系而下可分割的整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是这样一个对立的統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