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篇信息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篇信息度是语篇信息处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求交际双方有效地把握语篇信息度.关联理论中的互明和认知环境两个重要概念可以用来分析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语篇信息度的等级调控,而且可以进一步阐释跨文化语境下的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败现象.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把隐喻作为一种随意言谈,对隐喻具有强大的阐释力;关联理论的"互明"假设和共享的"认知语境"包含了文化因素,因此,对不同文化内涵的隐喻同样有强大的解释力。根据关联理论,我们把交际中正确(互明)的语境假设看作是一个沟通的通道。畅通的交际通道是交际成功的必要条件,交际的失败就是通道受阻。交际的双方可以通过开辟新的关联通道或构架关联桥的方法,重新打通交际通道,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从关联理论出发探讨了翻译学家格特(Gutt)关联翻译理论对修辞格翻译的强大解释功能。关联理论可以从语用学的基础和认知视角对修辞格的形成和它所产生的文化语境提供强有力的解释。关联理论将翻译视为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在此过程中,语境效果十分重要,并且是交际双方追求特定认知环境下的最佳关联。透过英译本的《围城》中使用的隐喻、双关和反语,可以看到关联理论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4.
作为认知和交际的重要理论,关联理论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重新审视了语境研究。在认识论上,关联理论将语境视为一种动态的心理假设,是认知和交际的基础;在方法论上,关联理论对语境的研究从注重分析过渡到侧重综合,从描写性研究转变为解释性研究,从而引发了语境研究的范式嬗变。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认为,广告活动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活动。广告信息理解过程的实也就是受众通过语境要素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对广告中双关语的解释一般有两种,分别依赖于两种不同的认知语境,即受众的先前(现有)认知语境和将广告主考虑在内的共同认知语境。寻求最佳关联是受众进行语境选择和决定某种解释并排除其他解释的关键。为此,受众须遵循关联原则并结合自身的认知语境,从语音、句法、语义及语用等层面寻找广告双关语的明示交际线索从而领会广告主的真实意图。广告双关语在广告交际活动中既能受众的注意力,又能将受众导向最佳关联,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这就是关联视角下广告双关语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认为隐喻是日常言语交际的一部分,隐喻的理解就是在适当的语境下或通过语境的补充或扩展寻求最佳关联,并得到最佳理解效果的过程。本研究回顾了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及其关于人的认知机制的理论背景,提出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理解隐喻及其工作机制主要包括隐喻是"随意言谈"、隐喻理解需语境互动并受认知主体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了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认知语境的发展前景。阐述了关联理论和认知语境的关系。文章指出人类的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以相关为前提对认知语境要素不断进行选择而获得理解的动态过程,并举例论证了关联理论的认知观;本文着重从语境假设和语境推理两个角度论述了认知语境的发展,指出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话语交际进行了有效探讨,提出了以明示推理原则为根基的关联理论。在话语实践中,交际双方通常凭借认知语境与最佳关联的有效介入来实现话语的准确理解,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Sperber和W ilson的关联理论试图从人的认知特点和过程来揭示交际的规律,而格莱斯首先提出的会话含意理论则引发了有关语用推理和对自然语言的研究。理解这两个理论的基本框架,探讨关联理论与会话含意理论之差异,对于解释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与交际失败现象,最终取得成功的交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围绕这两种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在理论来源,推理模式,明说和暗含,语境四个方面讨论其差异,指出两种理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关联理论中从认知语境相吻合的角度看言语交际的成功;基于明示推理模式,分析听话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心理运算,论证了力求在推理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度,进而不断推测、验证使发话者对对方认知语境的假设与理解的期待与听话者真实的认知语境相吻合来达到言语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视角阐释了交际的实质,认为言语交际实际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对说话人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说话人将要强调的信息通过某种手段把信息意图明白无误地展现出来;对听话人而言,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认知语境进行推理,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文章以关联理论的明示一推理为理论框架,解读了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推理的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分析话语,其主要交际模式是明示推理交际。对说话人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即说话人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明示刺激行为把自己的信息意图明白无误的传达给听话人;对听话人而言,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认知语境及关联信息进行推理,获得交际意图,达到交际目的。文章以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理论为框架,解读了明示——推理机制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3.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交际中话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是语境动态构建的过程。明示交际行为能激活听者大脑中的相关语境假设,用以构建与话语最大关联的心理表征,减少信息处理的认知努力,这是包括语调在内的各种明示语言手段对话语意义语用推理进行制约的认知心理理据。以此为出发点,从重音分布、调群切分和调型选择的三个角度分析了英语语调传递的信息对话语意义推理的认知导向。  相似文献   

14.
形容词由于其模糊性和多变性,一直备受语言学家关注。本文试图用关联理论来阐释形容词的语用收缩与语用扩充过程,希望对形容词的语义变化得到一致的解释。听话者依据最简认知途径,综合调适语境信息、明示信息和百科知识等,努力探寻话语的最佳关联性。一旦听者获得最佳关联性,其语用推理过程即刻终止。寻找关联性的副产品是词语的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  相似文献   

15.
认知心理语境对于动态言语交际有着重要意义。借助红楼言语例证的分析认知心理语境因素,揭示个人认知心理语境和社会认知心理语境对红楼言语产生的影响及其与言语得体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在动态言语交际中,既要关注交际对象的认知心理,又要兼顾社会认知心理的语境,努力做到言语得体,顺利达成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6.
模糊言语是一种常见的言语现象。文章分析了模糊言语的生成原因:词语本身的模糊性;语义的缺损;增大语义可及难度;言语双方对多项语义的不同选择;多向运用语义等。重点探讨了由修辞关联生成的模糊言语现象,总结其方式主要为:关联不同的语义亮点;利用语义的两歧;曲解、引申明示信息;利用语义的范围;利用虚假信息;无意为之的偏向关联等等。此外,文章认为模糊言语生成的过程往往也是创造动态语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从低调陈述认知语境的建构基础和建构过程方面探讨低调陈述认知语境的形成,运用认知语境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违反语用合作原则和违反语义搭配限制的两类低调陈述,认为认知语境对低调陈述语法结构的选择及其隐性意义的确定起着动态的语用制约作用。同时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低调陈述认知语境的建构视角,揭示低调陈述认知语境的人本性、建构性和互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语言交际被认为是明示一推理的认知过程,研究的重点是话语的理解,其唯一标准就是话语的关联性。明示-推理过程中是以发话者的交际意图作为基础、受话者去推理识别这一交际意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本质是一个跨文化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成功的翻译取决于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之间的最佳关联性,诗歌的翻译应是意美、音美、形美三者的有机结合。中唐诗人王建的《望夫石》是一首著名的新乐府,其译文的准确与否依赖于译者对作品产生的认知语境的把握和解释,译者应该用自然、贴切、语境效果对等的目标语形式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交际意图。本文拟从认知语用学、翻译学和文艺学的角度,比较《望夫石》两种译文的得失,并探讨原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话语理解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重点。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阐释话语理解,优于以往的交际理论,但是对于话语关联的认知机制没有深入透视。尝试构建了一个图式理解模式,认为在话语理解中图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听话人接收到说话人的言语信息后,会按照可及度高低调动头脑中相关图式参与话语理解过程,进而弥补关联理论解释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