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邓演达在大革命时期的土地主张 邓演达长期从事军事斗争,他谈土地问题,是从1927年2月他为《汉口民国日报》写的代论《现在大家应该注意的是什么?》这篇文章开始的。他这时开始注意土地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在北伐战争中两湖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广大农民经过减租减息逐步提出了土地要求,国民革命要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必须逐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于1926年12月16日通过的《关于中国形势问题的决议》于1927年初传到了中国,这个决议明确主张解决土地问题,这对当时与共产国际有紧密联系的国共两党都是有重要影响的。 在《现在大家应该注意的是什么》,一文中,邓演达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指出了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他说:“中国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条  相似文献   

2.
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的革命家、理论家,在党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他曾在党中央负总责。他一生对党和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他的政治理论著述闪耀着思想光辉,他的文学著译显示出杰出才华。但由于他曾蒙受冤屈及各种原因,长时期中他的名字竟湮埋无闻。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闻天的冤案被平反,对张闻天的研究才得以开始。时间虽短,但这项研究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初步开创了一个局面.  相似文献   

3.
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开始把精力转移到中国农民问题上 ,先后在湖南、广东、上海、湖北等地 ,积极从事农民运动 ,不断积累经验 ,并进行系统总结 ,形成了一套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他提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 ,解决农民问题的策略是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这些思想 ,为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闻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张闻天研究历史与现状张闻天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纵观近二十年研究张闻天的成果,有如下几个特点:(1)研究领域广。不论是对张闻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理论贡献,还是他在主持中央工作,或身处逆境而对真理...  相似文献   

5.
论邓演达农民土地理论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演达接受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并发展、完善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理论;他的家庭及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他形成农民土地主张提供了原始的基础;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就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来分析中国农村经济、政治问题,形成自己的较为激进的农民土地理论;他受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影响,这一影响在他的农民土地纲领中有所反映,但他并不完全同意太平天国的做法,而创造出一个没收与收买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民问题历来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性课题。回顾历史,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者当属毛泽东。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农民主体思想。本文从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农民问题的解决来阐明他农民主体思想的内涵与实质。这对于我们探索和解决今天中国农民问题仍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朱剑农早在3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农村经济和土地问题的研究.他在1939年至1944年间,先后在《时事类编》、《经济汇报》、《新中华》、《东方杂志》、《财政评论》、《四川经济季刊》和《中国农民》等刊物上发表大量有关土地和地租的论文,揭露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反动实质及其"土地专家"对农民的欺骗宣传,阐明了我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一系列正确主张.解放后,尤其在六十年代初以后,朱剑农又着重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地租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他先后在《江汉学报》、《学术月刊》上了发表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级差地租》、《再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级差地租》以及《有关农村人民公社级差地租的几个问题》等论文,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因消灭了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随  相似文献   

8.
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旧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标榜革命的政党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低纲领,都包含了土地改革和解放农民的内容。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国共两党的土地和农民政策在其出发点、侧重点、方法手段以及改革的目标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本文拟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土地和农民政策及实践做一些比较研究,不当之处.欢迎指正。对于土地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中共和国民党民主派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经有过共识。孙中山在19…  相似文献   

9.
陈益元 《社会科学家》2003,2(6):146-149
1927年邓演达从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农民在封建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农民政治经济上被剥夺的状况等方面,阐释了土地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他的土地主张,不能停留在概念的描述层面,而应揭示他在作出选择时所受制的现实语境、追溯他的思想的渊源及其内在紧张和冲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共党内,能冲破“左”倾错误的樊篱,从而走上正确路线的道路,张闻天要算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长期以来,对张闻天政治思想的转变,研究者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肯定他在遵义会议上的作用。但是,对于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其具体背景如何,突破口在哪里,研究往往竟告溯如。本文认为,张闻天的思想转变,主要是在中央苏区时期,特别是他参与了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工作后,最直接接触了现实的实践斗争,引发了重新认识中国革命的思想,开始了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因而,本文旨在通过简述张闻天关于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的理论,以说明张闻…  相似文献   

11.
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注意调查研究中国国情 ,提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质就是农民革命的论断。他认为农民是生产和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具有很大的革命性 ;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并在不同程度上论述了土地问题、农民武装和农村政权  相似文献   

12.
张闻天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也是较长时期的党的重要领导人。今年七月一日是他含冤去世十周年,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一九八五年八月,出版了《张闻天选集》。最近,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重新学习了他一九五九年《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及有关篇章。闭目瞑思,浮想联翩,仿佛又回到庐山会议前后的时日里。  相似文献   

13.
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一方面注重理论研究 ,提出了农民革命是国民革命的基本动力 ,建立农民武装、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等理论 ,并且对中国农村社会阶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另一方面注重社会实践 ,深入农村考察农民运动 ,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毛泽东的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于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农民问题与尊重、发扬农民的首创精神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他对"三农"问题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同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相结合,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他的许多关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科学论述,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他的正确领导,加速了新中国的诞生。他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些经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宝库,在今天仍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我们认为,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以下几方面的经济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一、毛泽东同志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经济特点的分析毛泽东同志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是从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上着手的。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当时的社会性质,作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过去三千年来的社会是一个封建社会,这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存在着四个主要特点:第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第二,封建的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的土地则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土地;第三,地主贵族和皇帝不仅依靠剥削农民的地租过活,而且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和从事无偿劳役,用以养活国家官吏和镇压农民的军队;第四,保护封建  相似文献   

16.
建党百余年来,农民土地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既包括有效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的“正向实践”阶段,同时也有忽视了农民土地问题的“负向实践”阶段。“正向实践”阶段的成功经验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大浪淘沙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在乡村振兴的主旨引领下结合国情和乡情,不断升华农民土地问题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负向实践”阶段的教训在于脱离了国情乡情、违背了生产力发展规律,使得农民群众利益遭受损失。知往鉴今,新时代需秉持解决好农民土地问题之要义,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张闻天已经开始思考中国社会之根本变革问题。在“五四”的战斗篇章中,他表达了对中国未来政治的深刻思考:一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铲除士大夫阶级”;二是建设民主共和政治,“以国利民福为归”;三是依靠“劳农界人”,以农村为根基“起革命”。这些精辟独到的见解,不仅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世界眼光,对百年后当前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建党至上山前的乡村自治论为他同期的农民革命理论的一个建构部分。因此,他的这一乡村自治论有其产生和形成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其理论本身也有其特定的性质、内容和在农民革命中的地位。他的乡村自治论实际即是农民革命政权论,即是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特别是农民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解决自身解放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土地问题,实现其彻底解放目标的根本保证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到最后一个王朝为止,围绕着土地占有关系的矛盾,中国历史上爆发过无数次动摇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因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直困扰了地主阶级思想家们二千年之久.历史上曾出现了不少土地思想和土地政策,无论是董仲舒的限田论、王莽的王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的均田制、李觏的限田政策,或则是林勋的所谓井田制和方孝孺的复古井田制思想,到丘浚的配丁田法……等等,但都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成为封建社会不能治愈之顽症.到了近代中国,土地问题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课题。虽经历了一个由地主阶级改革派试图改造和修补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的过程,如龚自珍《农宗》中阐述的土地思想,是要借宗法制度来维护封建的剥削关系,按宗法关系占有土地和组织生产,使地主阶级私有关系长期保存下去。到太平天国革命农民提出带有绝对平均主义色彩的《天朝田亩制度》,再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如陈炽主张像英国那样办资本主义农场和梁启超所向往的资本主义的农业经营方式,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相继提出带有资产阶级空想特点的土地公有制和土地国有制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以孙中山提出的较能完整体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纲领。所有这一切主张或政策措施,只不过对地主土地占有作一些限制或者土地重新分配,或者鼓励地主向农业资本家转化,但都没有主张取消地主土地所有制,故均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更不可能实现“耕者有其田”纲领。唯有中国历史进入现代,中国共产党运用暴力革命的手段,依靠广大农民阶级,彻底摧毁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的宏伟业绩。毛泽东正是在这土地问题上显示出他超越前人的见识和解决问题的卓越能力。他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抓住每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切实可行的主张和办法,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纲领、土地分配标准和办法,真正实现了数千年以来农民的愿望,做到了“耕者有其田”。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探索毛泽东的土地思想。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土地情结正处于变迁之中,但它的经济意义却未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为此,本文基于1149份问卷数据系统研究了农民土地情结变迁的经济意义。研究发现:当前农民土地情结已经由传统社会时期"生作耕、死作葬"式的一元形态,转变为传统与现代杂陈的多元形态;这种变迁的经济意义表现为,土地情结越浓厚的农民,越期待私有土地产权,并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意愿也越强烈,但离土创业的动机却越弱。由此给土地管理提出了一个两难问题,即土地情结浓厚时有利于保护耕地质量,却阻滞了土地流转;淡化时有利于土地流转,却又对耕地质量保护不利。要解决这一两难困境,有待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