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态度和观点的总称,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现行法律的理解、评价、解释和要求,对法律和制度的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对于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义务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二是对社会法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及其本质、作用等观点的认识。前者是指法律观念,又称法制观念,后者是指法律观点,又称法律观。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公民法律意识的强弱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公民的法律意识并不是生来俱有的,它需要社会组织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和提高。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封建意识较深,缺乏民主与法治的传统国家里,在建国以后又长期对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重视的前提下,培养、提高公民的法律  相似文献   

2.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理解、态度和要求,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法律意识则是法律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从系统论角度看,个体法律意识就是一个系统。由于系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通过求取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最佳组合效应,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因此,“要素——结构——功能”,就成为我们认识和分析个体法律意识系统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开设了法律基础课,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法律基础知识,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据了解,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重视课堂上法律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1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社会法律现象和国家法律制度的根本看法,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知识、观点、思想、态度和要求。按照其层次的高低,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法律心理、法律思想和法律学说。法律心理是法律意识的最低层次,是直接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人…  相似文献   

4.
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它包括对法的本质、作法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法制观念等。它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与人们的道德观念、政治观念和世界观密切联系。其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结果。然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来说,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法制)要求,达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统一,还面临着不少困难。目前主…  相似文献   

5.
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是人们在一切有关法的制定和实施的法律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情绪、意志、价值判断等等因素的总和。儒家法律意识,在中国历史上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对我们民族关于法的认识活动和法律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曾长期占居统治地位。而且,儒家法律意识的源流和影响也远不限于封建社会,就其渊源而言,可以上溯到殷周奴隶社会的天命神权与“礼治”,其流变来说,在整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仍起主导作用。其影响甚至至今尚待彻底清理。研究儒家的法律意识,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的法文化,总结和批判继承中国历史上的法学遗产,清除前进道路上的羁绊,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服从到信仰,人们这种对法律态度的转变是法治社会最终形成的基本要求。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大学生法律意识 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其构成要素是对法律的理想、心理、意志、观念及信仰等。目前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让人难以乐 观,其原因是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校园法律文化不发达。要通过实行依法治校,加大法律课的教学量等途径来加强培养大 学生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7.
法制现代化最终是人的现代化,法治的最终实现也必将落实在社会大众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具体表现为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普遍觉醒。由于法律意识的提高深受社会结构、文化以及法律本身的价值的影响,所以必将存在着直接制约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影响法律制度的贯彻与实施阻却性因素。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法律意识现代化的阻却因素的理论语境和现实背景,接着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法律意识现代化的阻却因素的现象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消解这种具有异化性能因素的原则及策略。  相似文献   

8.
法律文化是一定社会法律制度及人们在建立或面对该制度时所表现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行为模式的总和。良好的法律文化既是法治国家的标志,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一定模式的法律文化,是由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并深受传统法律文化或域外法律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其自身构成要素间矛盾运动的结果。中国要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就绝不可忽视中国特色法律文化的建设。一方面,应根据一定原则对权利和自由进行科学分配,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公民的现代法法律意识,因为真正的法律不是印在书本之内,而是融化于人们的内,u之中,体现于人们的行为之上的。  相似文献   

9.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人们的法制观念等。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农村法制化建设中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执法不严、司法监督力度有限等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农村法治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针对我国农村法制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应全面贯彻法治原则,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农村法律制度并整顿司法秩序,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法律意识的内涵、结构、特点及其分类进行阐述,认为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法和法律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综合。它的内容取决于物质条件和政治制度。法律意识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律的实施有巨大影响。人们通过了解法律精神,进而了解自由、公平、正义的含义,并由此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评判自己行为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是古村落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古村落具有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但山西省古村落的现状堪忧,导致古村落破坏、消失的原因很多,法律规范的缺失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法律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古村落的保护至今没有专门性法律规范进行规制,关于古村落保护的相关规定散见于其他法律规范中,存在针对性不强、规定不全面等问题。现行产权制度的缺陷以及基层执法人员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村落的保护。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进行山西省古村落的立法保护、修改现行法律以完善与保护古村落相关的产权制度、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等,进而以法律的强制力来保障对山西省古村落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3.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文学艺术,是世界各国人民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界定什么是民间文学艺术并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法律保护,对于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民间文学艺术与其他文学艺术的比较以及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等几个相似概念的区分,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是指由某个特定的群体集体创作,在世代流传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体现该群体的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能够以某种形式体现其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技术等领域的传统思想和信息。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培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法律意识的共性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个性。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课堂教学受限,导致大学生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不高;社会消极文化影响,导致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缺乏应有的法律信仰。因此,要加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传统道德教育获得有力支持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从从课堂知识教学、校园课外文化、社会大众传媒三方面着重探讨有效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影响与现代需求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法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一种观念、精神和价值体系。而这种观念、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形成渗透着它所孕育其中的社会道德价值。道德、经济、传统文化及旧的法律意识无不影响、制约着法律的发展。面对社会转型的时期,要以清醒的头脑选择正确的法律价值,以尽快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6.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法律现实的认识和反映,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理论、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称。从内容上看,法律意识包括人们对法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法的要求和态度,对现行法的理解和衡量,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理解和衡量。从表现形态上看,法律意识既可表现为系统的思想、学说,也可表现为零散的看法、观点;既可是外在的,也可是内在的。从结构上看,法律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系统,一般可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大部分。但再过细划分,从法律部门上可分为宪法意识、刑法意识等等;从主体数量上可分为个体法律意识、集体法律意识;从主体职业上可分为工人法律意识、农民法律意识、干部法律意识;从社会政治意义上可分为统治阶级法律意识、被统治阶级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作为一般社会意识,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认识阶段性、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作为特殊社会意识,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17.
城市贫困女户主家庭是城市贫困群体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现行法律、社会、文化等原因,城市贫困女户主家庭社会支持网缺失,通过培育先进性别文化、完善法律制度、执行社保政策、建立互动式社会支持网等手段,能构建起城市贫困女户主家庭的社会支持网,实现这一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习惯法出现了大规模回潮,它反映了传统文化面临社会压力所做的重整努力.习惯法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各个民族的法律没有高下之分、先进与落后之别;现行民族法律政策在实践中受到文化沙文主义的影响,应当在部门法中将宪法规定的民族平等原则具体化为明确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民间金融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作为民间自发形成的经济组织,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一定的金融法律制度做保障。然而我国现行民间金融法律制度严重缺失、配套制度不完善。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下,为了更好地活跃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构与完善我国民间金融法律制度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0.
民间规约作为传统习惯法中成文的、历经千年而未中断的代表,表达了传统法文化的精神以及包括公法文化、诉讼文化在内的传统法文化的众多特征。通过民间规约反映出来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影响着中国人对于规则或者法律的认识。我们可以借助民间规约相关材料来补充以往对于中国传统法文化中一些特征的认识,从而丰富与完善我们对于传统法文化在民间乡里社会中作用的研究。在法制建设面临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民需求与制度建设存在着差距的当下,民间规约在与传统法文化相契合方面表达出的特征,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可鉴之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