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山堂是扬州重要的文化遗迹之一,是蜀冈上一个标志性的文化景观。它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建。平山堂在宋代至少被重建五次,以其宏敞壮丽被赞誉为"淮东第一观"。元明衰落,被改作司徒庙。清代是平山堂的兴盛期,至少被重建四次。康、乾两代帝王南巡都莅临于此,使平山堂臻于鼎盛。  相似文献   

2.
扬州作为江淮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和辐射地,在中国地域文化的分布中地位重要。在文化集大成的宋代,扬州的城市文脉在宋人引用前朝唐人的诗歌典故中,在延续前朝城市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本朝特色的城市文化,并进一步向前发展。南朝梁时的"何逊在扬州"、晚唐杜牧的"珠帘十里"、北宋欧阳修的"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这三个共存在宋人笔下的扬州典故形成和改变了扬州的城市印象,同时也反映出宋人复杂的心理:一方面表达出对唐人文化和唐时城市繁华的景仰与追慕,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意欲包揽古今,甚至超越前朝古人的壮志与情怀。  相似文献   

3.
文明城市创建是对一座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检阅,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对提升文化古城扬州的旅游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全民参与的文明城市创建,能有利于扬州的旅游业发展,能促进人们生活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4.
扬州人说:“不作水上游,不算到扬州。”游扬州一定要乘画舫,当年乾隆帝六下江南,六到扬州。地方官和盐商为了接驾,不惜万金在旧水道上开出一条新河,让皇帝可以从他的行宫天宁寺门前的御码头,乘画舫直达平山堂脚下,并集天下能工巧匠,沿瘦西湖两岸建起了一座座美丽别致的园林,从御码头直到大明寺,呈现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  相似文献   

5.
明中叶以后,扬州由于徽州盐商的介入,其城市发展的传统动力机制被打破,转由以外来力量为主导走上内外结合的双重发展道路.随着城市发展推动力的转变,扬州的文化、艺术内蕴和发展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城市文学上,徽州盐商在跻身扬州文学圈的同时,也给这个城市的文学活动增添了极大活力.在城市艺术上,徽州盐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大力投资与扶持,促进了扬州城市艺术市场的健全和商品化发展,使扬州城市艺术的生产与消费之间形成良性发展.在学术上,徽州盐商的广泛参与和推动,使扬州学术和文化的发展较稳定地走向高度繁荣,并深层次地提升了其城市文化精神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加快,需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来呈现城市的人文素养,以体现城市发展的内涵与品位,提供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城市的历史文化就是这样的元素,因为它是一座城市成长的根基,发展的动力,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复制的特色。齐齐哈尔市正是以独特的地理环境、多民族融合的历史传统、机械制造之城、绿色之都和英雄之城的特色,努力打造着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7.
博客心情     
《21世纪》2009,(5):28-29
"永恒之城"的颓垣 罗马人称自己的城市为“永恒之城”,这份骄傲不仅来自这座城两千多年的历史,同样与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并存。罗马城到处是残垣断壁,历史在这些圮废上剥落,当人们在地上拣起那些彩色的碎片时,便惊呼、赞叹;如果是模糊和黯淡的,那便是考证与说不完的故事……待我们到这里,什么也拣不到了,只剩下了真实与不真实的唏嘘。  相似文献   

8.
王慧骐 《华人时刊》2012,(Z1):102-103
认识并记住一座城市,有时候可能就因为那里的几个朋友。比如靖江,那座美丽的江畔之城,在我的眼里,她就是一方文学繁茂的热上。自然,这个认识的形成,也来源于我的几位同窗和好友。最早知道靖江,大约在1980年前后。那时我还在扬州师院中文系读书,因爱好写作的相同志趣,熟识了几个跨年级的同学,这其中有低我一届的苏徐,低我两届的祁智,他们都是靖江人。彼时的靖江还归扬州管辖,地理位置上处于苏中,故而兼有苏北的豪放和苏南的细腻。这在苏徐的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潮流风向标     
张筱萱  蔡轶  王鑫 《金陵瞭望》2010,(27):83-87
南京,一座特别的城市。她古老,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数不清文人骚客,读不完诗词歌赋。她现代,高楼耸立摩天,装点着新南京的壮丽画卷:这,就是南京,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独特之城。  相似文献   

10.
散文《威尼斯》是朱自清先生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大陆时写的一篇游记。我们仔细地揣摩一下作者写此文的立意,不难看出作者是在向人们介绍威尼斯这座城市有别于世界其它名城的地方:它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古老的建筑艺术和重要的建筑价值,动人心弦的夜曲,教堂里的绘画名作,纪念碑的造型,每两年要在此地的公园里开一次“国际艺术展览会”,以及著名的工艺品等。由此立意,作者紧紧扣住威尼斯是座“水上城市”和“艺术文化之城”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庆历新政”失败和滁州之贬的人生低谷后,扬州之于欧阳修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他的心灵创伤已基本疗愈,朝廷对他重新予以重用,而扬州作为大都督府州,以及淮南、江南、两浙、荆湖发运使司所在地的东南重镇,带给他前所未有的施政历练。欧阳修的扬州之政,崇尚“镇静为本”,坚持以便民为务,“日询故老”,形成“惟宽与简”的施政风格。这些施政理念渊源于儒家思想与父亲遗训的影响,在以往的仕宦历程中有所实践和积累,并结合了“庆历新政”的反思,在知扬州时期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12.
庆历新政后的七八年间,欧阳修连续四任州府长官,但到了后二任时,他才与当地官员、士人频繁唱和。尤其是到南都时期,他以知己、同道、门生、故吏、知府、诗友的多重身份,与致仕官员杜衍往复唱和并结集,创撰出两代官员之间唱和范例。欧杜南都唱和以及欧阳修对杜衍五老会唱和活动的支持与宣传,都成为宋代南都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事件,为地方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苏轼家族与欧阳修家族交往密切,苏轼终身对欧阳修充满敬意,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从公的角度说,欧阳修在为人、为文、为政方面为苏轼树立了标杆和楷模;从私的角度说,欧阳修对苏轼父子有知遇之恩。欧阳修不遗余力提携人才和苏轼的知恩报恩,即使在今天也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与韩愈的关系已被反复论述,而他与白居易之间的关联则较少为人所提,实际上欧阳修踵迹宋初王禹僻的努力,继续积极效法白居易。生活方面,他积极实践白居易式的闲适生活,沉浸在对各种“乐”的享受中,摒弃悲怨愁苦的传统贬谪态度,更倾向于白居易式的乐观旷达,这对北宋士人精神的形成不乏重要的示范作用。诗歌创作方面,欧诗呈现出的平易畅达风格与他兼学白居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讽谕精神、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征经过欧阳修大刀阔斧的诗文革新融入了宋诗的骨髓中。  相似文献   

15.
“文章太守”最初由欧阳修提出,但它后来不是只指一个人,而是一个复数概念,是具有诗性精神的扬州地方官的统称。古时候科举取士,文人当官,其中多有文采风流之士。但是他们在别处没有“文章太守”这个称号,到扬州却能荣膺此名。无他,盖缘于扬州地方诗性人文的精神特质,人与地精神契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年轻的欧阳修被贬夷陵县令虽然不足两年,却成为其人生辉煌事业的节点和文学创作的丰收期:“庐陵事业起夷陵”。在其现存七百多首(篇)诗文作品中,直接记述夷陵和提及夷陵的诗文竞达百首(篇)。欧阳修描写夷陵的诗文不仅详尽地记录了北宋时期夷陵地区以农业为主、农商兼营的经济格局和风光绝美、林木丰茂的山川名胜,还真实地记述了夷陵人民自由奔放的天性和朴野的巴楚民风,具有不可忽略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欧学研究和宜昌历史文化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集古为代表的收藏活动是北宋文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欧阳修开一代收藏风气之先,其物质生活是其收藏活动的坚实基础。欧阳修少孤家境贫寒,收集碑碣源于幼年纸笔匮乏的心理缺失,而他庆历五年开始大规模集古则直接源于他此年俸禄收入的首次倍增,且长期执政的丰厚收入支撑了漫长的集古活动;同时,宦游各地的经历和文坛宗主的影响力也是集古的重要人力基础;此外,欧阳修讳言“有力”的行为呈现出他集古背后的焦虑感。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的艳词多写下层官吏与妓女之情,柳永的艳词多写落魄文人的狎妓;柳用长调笔法,铺叙延展,欧用小令笔法,遗貌取神;柳以平面叙述,突出人物心态,欧以立体描写,突出人物声情;欧追求雅正,柳不免卑俗;他们都向民歌学习,使其走向艺术生命的旺盛。欧的艳词得到后代文人的曲意辩护,柳的艳词受到种种不应有的责难。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一生尽管忧患连连,但就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来看,他实乃古往今来最得时幸遇的士人之一。自小不学“时文”的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年,正赶上主考官欧阳修欲借这次考试改变五代以来浮靡雕琢的文风;苏轼的文章恰好符合欧阳修树立的新标准,便被录为第二。苏轼的仕途尽管受到过不少挫折,但那只是奸佞小人们的嫉恨作梗使然;他所遇到的四朝君主对他的忠心、才华则始终坚信不疑、赏识有加。就苏轼的个性来说,若生在别的朝代恐怕早已性命不保;但他却生在一个以“不杀大臣及言事官”为祖训的王朝里,使他不仅得以保全生命,而且充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苏轼的生前身后,他的文艺、学术、政事等才能均得到了古今中外人民的充分肯定与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