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925年和1926年,徐志摩与胡适这两位自由派知识分子好友先后游历莫斯科。莫斯科之旅使他们发生了深刻的思想逆转:徐因苏俄之梦的幻灭而回归自由主义,胡则激赏新俄“伟大的政治新试验”而引起“新的兴奋”。由此,徐胡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苏俄问题的论争。徐对俄罗斯文化的“吊古”情愫体现了他的诗人本色,而胡对新俄政治新试验的欣赏则体现了他的“士大夫”性格。胡徐苏俄观的分歧表征着自由知识分子深刻的思想冲突。在这场思想论争中,诗人徐志摩成为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守护者,而作为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精神领袖的胡适,则因心仪莫斯科新政而成为苏俄革命的同情者。胡徐围绕苏俄问题的歧争是20世纪前期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饶有意味的事件。  相似文献   

2.
苏俄时期的对华政策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矛盾性。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坚持正确评价问题的两个标准,一是国家利益原则;二是国际主义原则。把这两个标准同当时苏俄所处的历史环境相结合,才是正确理解苏俄对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蒙古人西征打通了欧亚大陆,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13至14世纪,欧洲的一些传教士和商人来到蒙古地区,留下了许多记录当时蒙古情况的书信和游记。通过对13至14世纪欧洲人游记、书信中的蒙古人形象的分析,探求这一时期欧洲人游记、书信中蒙古人形象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苏俄检察权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俄检察权与资本主义检察权在理论基础上迥然有异。苏俄“议行合一”的宪政体制,决定了需要建立专门的检察机关以保障国家的法律得到统一和正确实施;苏俄检察权追求的目标为实现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的统一,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苏俄检察权来源于权力机关的授权,其实质为立法权的延伸;苏俄检察权的核心作用在于有效地制约国家权力,进而防止国家权力的恣意和滥用。  相似文献   

5.
《欧游漫录》所传递的苏俄形象投射着徐志摩的政治立场与价值观念,记录了他苏俄观转变的心理轨迹。徐志摩基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价值理念对苏俄乌托邦提出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1920年代中国人对苏俄乌托邦的浪漫想象与革命冲动。其对中国政治道路、政治模式选择的仔细考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徐志摩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秉持的苏俄观和政治理念,在当时激进情绪鼓胀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注定了无地自由的尴尬命运。  相似文献   

6.
作为五四后期新文学社团“未名社”的核心骨干力量和《莽原》半月刊的执行编辑,韦素园翻译出版了大量苏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借助史料的挖掘、梳理和文本细读的方法考察韦素园的苏俄文学译介情况,可以发现他的文学译介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译介生涯早期作品较少,但发表了不少有关苏俄作家及作品的述评文章,体现了他深厚的苏俄文学研究功底。其二,“梭罗古勃情结”强烈。这表明他早期文学译介的风格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俄罗斯十九世纪末颓废派文学的特点,其色调悲观、阴暗,颓废气息浓厚。其三,未名社成立后,致力于革命进步文学作品和革命文艺理论的译介,对唤起民众的反压迫抗争意识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早期传播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威尔逊政府的苏俄政策在美国外交史占有重要地位。以《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为界,威尔逊政府的苏俄政策分为笼络与敌视两个时期;它推行这些政策既是美国国家利益决定的,也是实力使然,还是意识形态、苏俄外交影响的结果。这一政策被他的后任继承和发展,导致了美苏关系的长期非正常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在对苏俄文艺论战的关注和参与中,鲁迅更多地站在了以普列汉诺夫理论为思想源头的“同路人”文学一边。鲁迅对苏俄文学理论和作品的大量翻译,客观呈现了他对苏俄文学的价值取向,而在对论争文献的翻译和对苏俄文学丛书的编选中,则表现出参与论战的主体性。他对苏俄“同路人”文学的亲和,表明他本人即有“同路人”的思想内蕴,这成为他参与苏俄文艺论战的必然性。鲁迅的“立人思想”以及对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的强调,与马克思主义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9.
游记小议     
游记至今仍是一个众说不一的概念。游综、风貌、观感是构成游记的内在基本要素 ,体裁形式则是这些内容要素附着的载体 ,是游记的外在表现。游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随着记叙内容的变动和文体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形成了多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描写功能是现代游记语篇传达景物和观察对象形象信息的功能。描写功能的实现,主要借助四个方面:1.空间顺序,描写功能的语篇结构框架;2.描写者的形象思维能力;3.铺陈排比的描写手法;4.具有描写功能的形容词、副词和动词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知识分子游历西方,寻求救国之道,并把游历过程中的见闻以日记或游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研究西方社会的知识来源。本文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79-2011年间发表的晚清域外游记相关研究成果,从西方社会形象、西学、教育、科技、经济、法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学者对游记的个案研究,认为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在游记的旅游价值、教育价值和精神价值等方面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2.
1917-1923年这一时期是苏维埃俄国由立国未稳到日趋巩固并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时期.由于苏俄远东政策服从服务于苏俄的欧洲政策,所以随着苏俄国内情况和外部形势的变化,苏俄远东政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很大的摇摆性和暂时性.它体现了"推进世界革命与维护俄国利益"这个困扰着苏俄外交政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中国20世纪30年代,游记散文风靡一时,占据各大小报刊、杂志重要版面,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阅读对象。这些描写外邦城域的游记无异为囿于一地、识见受限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探索异域文明的大门,也揭示了欧洲在当时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印象。本文以朱自清的《欧游杂记》、王统照的《欧游散记》、邹韬奋的《萍踪寄语》、郑振铎的《欧行日记》为例,来探讨欧洲这个文化“他者”所构筑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俄和共产国际从其东方战略出发 ,积极在中国寻求盟友 ,最后决定面向孙中山。孙中山则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和寻求列强支持的失败 ,转而寻求苏俄的支持。这样 ,苏俄、共产国际与孙中山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 ,相互接近。苏俄、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使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并且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同时调整了革命方略 ,即是从注重军事工作转而注重政治工作 ,特别是宣传工作。不过 ,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影响还是有限的。国民党改组后孙中山的言论表明 ,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且说游记     
游记,是写旅游见闻的一种记实性散文。 我国的游记散文源远流长,历有传统,珍品累累,堪称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近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写游记的人越来越多,游记散文日渐昌盛。然而,如何写好游记,能让读者随着作者的足迹,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游记功过得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游记文学是建国以来出现的最好局面,主要有下列三方面成就。一、游记已逐步摆脱宣传化的束缚,转向注重抒写山水自然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向。以往的游记尽管也是写美山美水,但是美山美水仅仅是陪衬和铺垫,真正的实在的动机是最后要把它变幻成一个美的理念——一个宣传口号。游记创作中这一不正常情况在这十年中终于得到了改观。如黄裳等在粉碎四人帮后出版的一些游记集《晚春的行旅》(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其中的描绘山水,记述游踪,或信马由缰,从容不迫,挥洒自如,或不断穿插一些风俗人情和历史典故,或不时站出来感叹指点一番,有情则抒,有景即写,非常舒展,没有任何的套式,使山水自然景物真正成了描写中心。这样的游记作者写得自由,我们读得也自由。其他如冯牧、黄秋耘的一些游记也都如此。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相比之下,一些写国外的游记在注重写自然的本身美上更为活泼、自由,因而也更为出色。  相似文献   

17.
苏俄是与资本主义“自由世界”在意识形态上完全对立的新生国家。威尔逊领导的美国政府对苏俄的政策先后经历了不干涉、反对日本独自从东方干涉、联合干涉、单独撤出干涉四个阶段。通过分析威尔逊政府对苏俄政策演变的深层原因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并不是完全由某个历史人物的意志决定的,而是根源于不同时期美国国家利益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探讨古代游记文学的发展,首先必须界定游记伪内涵。笔者认为,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门类,是地理与文学的结合体。具体地说,游记是以描摹山水名胜、记叙游踪风情为内容的散文。它必须具备地理因素和文学色彩。所谓地理因素,是指作品中一定要涉及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包括名山大)11、名胜古迹、地形地貌、游览线索等。这可以区别一般的散文。所谓文学色彩,是指作品不是纯客观地模山范水,而是进行文学性的描绘,景中有情,事中见理,或者通过山水描摹,透露出作家的思想境界,感情流向。这可以区别一般的地理书。地理因素和文学色…  相似文献   

19.
1920年3月底4月初,苏俄势力进至远东,其第一次对华宣言亦随之传入中国,以传言形式在数月之间逐步呈现于中国媒体之中,得到国人热烈响应与欢迎。民众纷纷撰文、复信。这些反复公开发表的文字使苏俄在中国思想界形成了全新的形象:原本是毁誉参半的"社会革命"的代表,仅是部分时人试图模仿的榜样,宣言之后更有了主动主持世界正义的英雄形象,取美国而代之,地位急遽提升。苏俄新形象的确立,不仅直接造成了中国思想界的美俄易位,更因外交的"正义"使得其内政进一步正面化,从而在中国出现了"列宁时刻","为苏俄式的共产主义在中国铺了一条路"。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薛绍徽译《八十日环游记》中文学形象的本土化现象,指出文学形象的变异过程即是译者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过程,揭示了译者通过文学形象的再创造积极构建文化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