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史晋川教授的《浙江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一文,尽管没有就浙江今后的现代化建设作更多的讲述,但在这方面给人的启迪是值得重视的。鉴此,我想从加快浙江现代化建设实践角度谈点读后感想。一、浙江未来发展,要求加强现代化理论研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无论是一...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奠基──《现代化新论》评介郭春生罗荣渠教授新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七五”重点研究项目“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的一项成果。该书的出版是我国社会科学界尤其是...  相似文献   

3.
浙江“九五”和到201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想浙江省21世纪初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一、“八五”期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清况分析“八五”计划实施特别是中共中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浙江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到目前为止...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中国的世纪之梦。邓世纪90年代初,苏南已率先达到小康,正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本书的主题是研究苏南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是《苏南现代化》一书(胡福明贾论严英龙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开头的一段话,它清楚地反映了著者研究苏南现代化问题的历史视角和现实着眼点。毫无疑问,《苏南现代化》是一部严肃的著作,这首先是因为“苏南现代化”是个严肃的命题。著者认为,在我国有必要提出地区现代化暗概念,因为“中国是一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不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不…  相似文献   

5.
不寻常的模式建构——黄万机《贵州汉文学发展史》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建春 (浙江省台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浙江 台州 317000)贵州社科院文研所研究员黄万机先生新著《贵州汉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贵文史》,为繁花似锦的古代文学园地中增添了一朵奇葩。近期通读《贵文史》,觉得这部50万字的宏构,颇有不同寻常的特色。这里着重论述其建构模式。王钟陵教授认为,文学史编撰要改旧的“复述”式为新的“叙述”式,其关键是史的研究——理论的创造。笔者以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文学史本体的定位,文学史表达的创新和文学史规律的探索,是首要的着手处。《贵文史》认为:“这里的汉文学,是指以汉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6.
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聂运麟教授撰写的《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一书,已于2000年8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课题——“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的最终成果,是作者继《国脉所系——现代化与稳定》一书(该书曾获中共中央宣传部1994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类一等奖)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现代化与稳定关系问题的力作。作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吸取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开阔的视野、深沉的思考、严密的论证,研究了政…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这是当前国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一项研究课题。七十年代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兹曼教授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较为系统地对这一课题作了探讨。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出现了非常活跃的气氛。据笔者所见,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罗荣渠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和《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993年出版),章开沅先生主编的《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汪熙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化问题》(复…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湖南出版社),是陈光金博士对于“中国乡村的现代化何以可能、如何进行以及目前的进展”这一课题多年探索的力作,这一选题的重大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全书分为导言、上篇、下篇。在导言部分,作者从评述各相关学科对于“现代化”的界定和论述人手,提出了自己对现代化进程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互为前提,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进而,对于国际上先后出现的乡村现代化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东亚模式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和比较,从中提…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阿尔蒙德的结构一功能框架和派伊的命题式框架(即通过若干命题进行因果关系的论证)可谓是具有突破性的范式,此范式是建立在这样的一种假设之上,即社会在整体上可分为“传统”与“现代化”两个部分,现代化过程就是现代化的部分逐渐膨胀,传统的部分逐渐萎缩的过程,也就是两者非此即彼、此消彼长。与此相对应,传统中国现代化研究也经历了从“冲击-回应”模式到“中国-中心”模式回,前者着重于现代化,后者关注于传统性,厚此薄彼、各执一端。诚然,这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和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彼此的参照系统,  相似文献   

10.
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评《近代文学发展论纲》一鸣继《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论》之后,徐鹏绪、张俊才两位先生再次联手,又推出新著《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声——近代文学发展论纲》(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下简称《论纲》)。两位学人是“客串”到近代文学研究界的现...  相似文献   

11.
论《聊斋》中的“痴负型”故事安国梁(郑州大学中文系)一《聊斋志异》中的《窦氏》、《阿霞》、《武孝廉》、《云翠仙》等作品属于“痴心女子负心汉”型(“痴负型”)故事。它们既是这一叙事模式传统的继续,又是这一叙事模式的发展和改造。“痴负型”故事是强烈的家庭...  相似文献   

12.
从政企不分、以企业为本,转向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中国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过程。我结合浙江实际,结合浙江外经贸发展谈一些学习《决定》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来,对“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进行反思、重释的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论、著有唐小兵编辑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黄子平的《革命·历史·小说》,李杨的《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洪子诚的《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等。这些论著或论文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等并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并不是“前现代”或现代化“倒退”的产物,而是现代性文化的另一…  相似文献   

14.
五德终始说既是中国古典哲学宇宙论的流变,又是封建社会朝代递嬗的政治历史观。它的扩散辐射,便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乃至文学创作模式,四部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三国》、《红楼》、《西游》即是其范本。《水浒传》以“水克火”为主线,纲领全书。宋为火德,宋江起义军为水德。《水浒》所叙述的,即是一部“兴于水而终于水”的“水克火”的悲壮故事。  相似文献   

15.
浙江模式是一种“准先发内源型”发展模式。以韦伯命题为研究线索,认为浙江模式发端于庶民儒教,行担经济中蕴涵了浙商精神,祠堂合作模式基础上的市场发现和技术引进,造就了浙江模式的后福特制特征,带动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汪启淑     
汪启淑(1728-1800年),字慎仪,号讱庵、秀峰,歙县绵潭人。祖上在浙江经营盐业,于是侨寓杭州,曾担任过兵部郎中等职。年轻时喜爱读书作诗,后与杭世骏、厉鹗等人在净慈寺结社,称南屏诗社。著有《埠掌录》、《水漕清暇录》、《撷芳集》、《兰溪棹歌》、《小粉场杂识》等。汪启淑酷爱藏书,藏书楼名“开万堂”,藏书量在当时浙江名列前茅。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汪启淑献珍本书600多种,乾隆皇帝特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并批准在绵潭村建“御书楼”收藏御赐书籍。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学术专场“基本现代化:科学发展与浙江路径”围绕“基本现代化”的主题,对如何更好地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和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如何解决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进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浙江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基本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8.
红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新阐释──《跨时代的超越──〈红楼梦〉叙事艺术新论》读后胡邦炜李庆信的红学专著《新论》出版后,即以一册见赠。翻读一过,获益非浅。我认为此书的研究视角和阐释方式,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红学研究领域,象《新论》这样采用“现代化”的全...  相似文献   

19.
张春田 《云梦学刊》2007,28(1):39-44
新文化运动后,所谓“国学”的语义转换,考虑“国学”的价值偏移,谈论“国学”的言路变化,以及科学话语、现代大学体制与学术范式更替在其中发生的作用,值得认真辨析。1920年代北京大学的《国学季刊》与东南大学的《国学丛刊》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入口。《国学季刊》的总体面貌,与主编胡适的倾向密不可分。《国学丛刊》则展现了东南大学学人的思路。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国学”在现代中国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创制过程,受到了西方学术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现代化逻辑和合理化设计的塑形。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关民族精神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项重要课题。近二、三年来研究民族精神问题的论文不断面世,据不完全统计,自1988年至今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的直接论及这一问题的文章就有70多篇。不少学术刊物还专门辟栏目对此展开讨论。如《浙江社会科学》(原《探索》)的“民族精神与伦理建设”栏目,《山东社会科学》的“关于中国精神的讨论”栏目,《学术研究》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专栏,《哲学研究》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哲学探讨”栏目等等。一些出版社也纷纷组织出版有关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