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美学作为身心一元论的身体美学,将身体与世界理解为互相关联的情境,并将体验置于审美活动的中心,讲求感性的审美经验.文章引入了中国古代美学身心观这一视角作为阐释江南影像的理论框架,以期观照江南影像的当下创作与研究.在江南影像的空间建构层面,其体现了对中国古代美学儒道互补式的身心观的延续:一则它赋予了江南影像"以身为喻"的本体论的生命美学,使其找到了生动而鲜活的情感表达途径;二则为江南影像带来超越尘世与利害的浪漫精神,以构筑纯粹而自然的审美空间.在江南影像的叙事层面,作为诗性主体的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江南影像带来复杂微妙的内涵和更具生命力的审美风格.两性对话是江南影像叙事结构的根源,也是诸多二元关系的生命元话语,为江南影像带来虚实相生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存在的澄明: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美学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发展与生命的意义。中国古代的诗人、艺术家将人生赋予一种诗意,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人的灵魂,用审美态度去体验人生,在审美体验中追求有限生命与无限宇宙融合为一的澄明的境界,明确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3.
早期儒道两家在关心社会秩序问题的同时,出现了对精神境界审美体验的关注,虽然此时这一问题并不是他们关注的核心,但在他们的思想中已开始凸现。由于老子、孔子个人的生命历程和本体论思想不同,导致对这一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从彼此的生命历程入手,分析主体性审美体验在各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通过对他们本体论的探讨,来谈在方法论上实现主体性审美体验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原创于中国本土的认知美学在新世纪中逐步成熟,开始改变中国美学长久以来的"失语"状态。认知美学提倡审美认知路径而否定本体论路径,以"审美认知模块论"为核心,对审美活动的深层机制做出了全新的阐释,不可避免地同原有美学学派发生了猛烈的对立和碰撞,特别是受到以新实践美学为代表的本体论美学的指责。双方在基本论点、学理依据、现象阐释等多个方面都有根本的不同,构成近期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又一轮的学派之争。这一学派之争所涉及到的理论问题、所阐发的事理、所采用的路径和方式,表现出新时期以来美学研究的进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建构相当艰巨而烦难,有很长的路要走。其立足点当建立在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接受美学互补的基础上。朱良志的"审美意象体系构架",可视为就此展开思考的先导。从此构架出发,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1)"生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出发点,探讨生生之艺的接受观念,有两条线索,一为中国古代的阐释传统,一为中国古代的文本理论,两个传统在中国古代言—象—意的接受理论中得到了精湛的描摹和呈现。2)作为重要的西方美学体系,接受美学、阐释学与中国古文论颇有相通契之处:都注重理论体系的动态整体性、都采用一种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都具备鲜明的创生性;在本体论的层面上,两者都以"本真存在"为终极依据。而对接受美学的深层探讨,可以补中国古代接受论之不足,接受美学自身的局限性亦可以在"中国化"的历程中得到补救。3)中国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的建构需紧紧围绕着"意象"这一核心范畴,还原"象的流动与转化"的动态整体图式。其中,各范畴和理论均统照在"创作论"、"本体论"、"接受论"三个范式中,互相又各有理论的纵深,互相之间既相互联系而又存在重叠和交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美学表现出明显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特征,就是重视审美活动中的体验.中国古代对体验的重视既表现在审美认知活动中,也表现在审美创作活动中,更表现在审美接受活动中.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来说,这种对体验的重视使中国古代审美接受批评缺少理论色彩,具有明显的形象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实践论与本体论从来就不是两种思维方式;认识论也不是离得开实践论的独立思维方式.本体论美学把“本体”与“本质”对立起来,并且在把两者的区分进一步绝对化了,把“本体”仅仅看成“是纯逻辑方法进行的范畴的推演”.而是从奎因到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不是“当代思维的高度,时代的前沿”.以“情本体”的提出,把李泽厚分为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与后期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李泽厚,是不恰当的.无论原教旨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与新实践美学,它们与生命美学、存在主义美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哲学基础,那就是对包括美感体验、艺术创造等审美范畴在内的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的诸相关范畴,如实践等,不是从人的实际存在的诸现实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生产关系——出发,而是把这些范畴抽象化为脱离历史的“超越的自由”作为生命存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论证审美体验在文学鉴赏活动中的地位。尽可能用中国现代文论、古代文论、诗论和西方文论中有影响的论点作为立论依据 ,以文学名篇的实例作为佐据 ,从美学的角度给予阐释  相似文献   

9.
一 劳承万教授的审美中介学理论体系,历经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已经完成。审美中介学的基本原理建设,主要集中在《审美中介论》与《审美的文化选择》两本专著中,而最近由劳承万主编的《现代美学原理纲要》,则在阐释性意义上,将劳氏的审美中介学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这样说,《审美中介论》是就美学的认识论层面和在中国现当代美学范围内,为审美中介学的历史出现作了初步的阐释;《审美的文化选择》是其本体论意义上的建构、拓展和完成;《现代美学原理纲要》则将审美中介学的基本理论提升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10.
朱熹的经学阐释在经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囿于学科界限,其背后的整体精神内涵鲜有人探索。朱熹偏重义理实际与其天道性命心心相传的生命美学追求密不可分。朱熹以心统性情的哲学框架重新结构《诗经》阐释,辨析诗的抒情本质,突显"性情之正"的理想境界,表现出对和谐、审美的存在体验的重视和追求。除此之外,朱熹在《大学》修身工夫上追求"至善",在《中庸》阐释中强调以心传道、"至诚无息",其实也是诉诸生命之美,表达在天地人心的相通中传承生命之存在体验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1.
实践与生命的张力--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着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中国美学界出现了"生命美学"思潮,它以悖反"实践美学"为己任,又有"后实践美学"之称.然而,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来着眼,我们就能发现其一,生命与美学的连通并非从90年代开始,对生命的审美追问早在20年代起就获得了"自觉的"理论表述,并在30年代获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其二,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也并非表面上那么剑拔弩张,实践美学也存在某种生命论的审美主义底蕴,在某种意义上,生命美学恰恰可以被视为实践美学的一种延伸.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偶然这个范畴有着突出的位置与重要的理论价值。从中国美学角度来看,偶然指艺术创造主体赖以激发审美情感、创_作冲动,并在不经意间形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突发性的思维方式,是以客观外物的变化触失主体情感为前提条件的。对于偶然性创作契机的发生机制,中国古代美学是从审美主客体的触遍感发的思路来阐释的,这就是审美感兴论的传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偶然”范畴基本上是处于感性样态的,不具备西方哲学那种范畴的逻辑意义,但却非常丰富,体现了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周来祥 《文史哲》2006,(2):87-93
“和”、“中和”、“中”等词语、概念的历史发展清楚地表明,和谐观念、中和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我国古代哲学是主客体结合的关系本体论,我国古代文化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知识论与价值论、认识与践行、自然与人文素朴统一的文化,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文化。从中和、和谐这一本质的规定看,中国的哲学是一种美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4.
谢珊珊 《东岳论丛》2011,32(6):116-120
休闲是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生存状态,诗词创作是古代文人理想的审美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自在生命领域,创作之为审美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心理前提与审美指向。休闲带给人自由体验,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诗词创作成为古人理想的审美实践,"闲"也作为重要的审美元素拓展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因此,我们在"哀怨起骚人"、"愤怒出诗人"之外,更应关注古代休闲文化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文涛 《阴山学刊》2005,18(1):5-11
中国当代美学的得与失皆可从本体论的阐释中彰显,陈望衡先生境界本体论美学的提出意在克服中国美学研究的偏颇并试图在当今世界语境中挖掘中国古典美学资源,使美学研究具有时代性、前沿性。  相似文献   

16.
许家竹 《东岳论丛》2005,26(2):142-147
“养气”说 ,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作家修养的重要学说 ,它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中的气化谐和论为指导 ,强调生命谐和与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养气”说的这种生命美学意蕴 ,首先表现在孟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中 ,后代的文论家则从作家养气的生命意义和审美价值、实施途径和具体方法等层面作了大量的阐发。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养气”说的生命美学意蕴 ,能够为当代作家修养、文艺生态批评和生命美学建设等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17.
1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体验是人联系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体验中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人的面前展现了一种新的境界。在这个世界里,物不是异己的存在,成了人的生命的载体,人会产生自由的快感。这个体验中的境界就是审美境界,这种体验中的快感就是审美感受,美就存在于“天人之意”相沟通。中国古代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就是人的心灵在体验中与宇宙本体的融合。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是无限的;人生是短暂的,而大自然是永恒的;具体的人是渺小的,而大自然…  相似文献   

18.
<正>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亦是最高的审美范畴。它的内涵非常宽泛,可以说是一个包括审美意象、审美意蕴、审美意趣、审美意味、审美意韵与审美风格在内的集合体。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风与骨、兴与象、形与神、物与心、景与情、知与行、学与悟等基本范畴的高度抽象结晶,亦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以心灵感悟审美对象过程中所经历的一般之境、审美之境与宇宙之境等三个心理层面的完美统一整合。它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气”为主,认为气是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本原,因而也是美的精髓,审美主体通过审美体验能够把握到字宙、人生的生命意蕴,达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美学包含了丰富的西方哲学和美学资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美学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柏格森美学对个体生命的高度重视使中国现代美学在建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生命精神。他对生命、艺术、直觉的美学阐释影响了中国现代美学家、文艺家,使他们的理论呈现出生命的艺术化精神、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和艺术的审美直觉精神。  相似文献   

20.
李岩 《北方论丛》2015,(4):29-33
在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如何较好地契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复杂关系。文章从当代理论重构的意识切入,分析“文气论”的现代话语范式,主要涉及“文气论”的哲学根源,指出“文气”之清浊决定了文章的审美价值,物之美恶;在“文气论”中,蕴含着作者与文本、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个人气质与后天学养、内容与形式等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浑融性。文章关注从哲学和科学上的气论哲学到文学批评话语上的“文气论”这一生命美学范畴对现代话语范式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比西方传统美学中崇高与美的审美范畴对立,阐释“文气论”的普适性价值及其合理性,使其现代阐释及美学重构成为可能,并为建立跨文化的美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