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基于2009年—2020年我国31个省(市)的区域平衡面板数据,运用调节效应模型验证人工智能在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以人工智能作为门槛变量,研究不同人工智能水平下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异质性影响。同时,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探究人口老龄化和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能够显著调节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负向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水平提升,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从制约逐渐转变为促进,且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会产生显著的抑制效果,而人工智能则在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产生明显的产业结构升级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把信息产业作为重要的主导产业,并利用其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近时期我国外贸工作的重点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继续限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变,而产业结构的转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的要义的基础上 ,分析了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 ,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中国国情的关系。提出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实体经济结构调整是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战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重要途径,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从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理出发,借助就业与产出偏离的思路分析了我国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产业偏离"现实困境。在厘清带来这些困境的深层原因基础上,提出构建层次丰富的直接融资体系、优化政策性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增强实体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转变政府职能和优化产业政策等方面改革是实现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较多,很少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变的关系.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并利用我国1978至2002年的相关数据对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做实证研究,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成为工业转型的重要手段。梳理和回顾国内外关于劳动力素质和产业结构演化的相关文献,研究其发展脉络和逻辑关系。研究发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利用其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宜自己发展的产业政策,能够最小化其模仿成本,较快地转变其产业结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劳动力禀赋优势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在进行技术引进时,应当选择和自身劳动力素质相匹配的适宜技术,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素质还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的外包和组织变革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8.
有什么样的生产就有什么样的外贸,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外贸结构。一国外贸结构的不合理,归根结底由其产业结构层次太低所致。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根据我国1992--2011年的相关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外贸结构优化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产业结构决定外贸结构,外贸结构的优化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破解当前我国外贸发展不可持续的难题,必须大力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外贸结构的优化。据此,本文提出了如何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南山地区县为例,通过PVAR模型的构建,运用面板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技术对该地区金融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安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经济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动力需求.文章在阐述产业结构升级对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基础上,首先对三大产业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做初步分析,然后选取测度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发展指标,用综合评价法构建一套科学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框架,最后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视角对安徽省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南山地区县为例,通过PVAR模型的构建,运用面板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技术对该地区金融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方向,在经济结构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突出矛盾后, 国债投资拉动政策应更好地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结合起来,这是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也是避免“短期政策长期化”的有效算途径。  相似文献   

13.
山东产业结构变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 ,山东省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但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直接影响我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今后调整的重点和方向是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 ,扶植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培植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 ,扶植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培植主导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4.
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旅游产业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王兆峰教授新著《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将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竞争力评价与旅游产业集群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新途径,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挑战。产业结构升级可分为服务化和技术化两个维度,基于2000—2019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从理论机理和实证分析两方面,探讨人口老龄化通过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域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1)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显著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和技术化,且通过劳动力规模、劳动力质量、居民消费水平及政府支出结构四个传导变量影响产业结构升级。(2)分区域来看,影响效应和影响路径在不同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性。(3)伴随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方向和强度会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6.
结合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特点 ,阐述了湖北省荆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新化 ;分析了其调整的重点及其主导产业的选择路径 ;实现传统优势工业企业的改造与升级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推动第三产业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剖析发达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机制和措施,探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给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中国产业升级战略应处理好扩大就业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关系,以促进产业间的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升级.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过渡阶段,但是资源相对匮乏、环境负荷过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江苏省应抓住经济发展机遇,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际直接投资是产业升级的垫脚石还是绊脚石学术界存在异议。文章借助面板数据变截距模型考察了国际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结果表明: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积极效应,但也拉大了产业结构偏差。为强化产业结构积极效应,抑制其消极影响,今后在深化外资利用时应充分重视引资政策、产业投向和区域流向等问题。扶持与引导并重,更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与高效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整理我国31个省2005至2011年的三大产业结构占比数据,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的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升级过程中.确定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量化指标和金融集聚度的代表性指标,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对相关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豪斯曼检验和F统计量检验,发现所选序列适合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同时对金融集聚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了总体分析和区域对比分析,发现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作用效果在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保险业和银行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