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骚》是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最重要作品,它本身不仅是一篇光辉的政治抒情长诗,而且对了解屈原的斗爭经历和思想性格,以至于楚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也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确定《离骚》的创作年代历来是《楚辞》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古今研究者对此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结论,本文也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研究《楚辞》的同志参考。一《史记·屈原传》最早说到屈原创作《离骚》的时间。传中在记述上官大夫夺稿、进谗,楚怀王怒而疏屈原之后,紧接着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相似文献   

2.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起怀王左徒。博闻志,明于治乱,邢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通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庸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俊屈平为今,众莫不知。每一个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通解]《屈原列传》:《史记》列传第二十四为屈原和贸谊的合传。本篇以宋庆元黄善夫刻本为底本,对其中讹误之处则参其他本子改正。楚之同姓: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他》说:“…  相似文献   

3.
屈原北行考     
屈原北行,是指屈原被楚怀王疏绌后的汉北之行。屈原北行的事迹,史籍并没有记载,是后代学者发觉的。 《史记·届原列传》说:“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既绌。”屈原被疏绌后他在何处,本传就没有说了。《新序·节士篇》说:“屈原遂放于外。”屈原放逐到哪里去了,《节士篇》也没有下文。厢原被怀王疏绌(或初放)后的踪迹是一个问题。 经过古代学者的探索、研究,终于发觉了屈原被疏绌后的去向。  相似文献   

4.
一屈原南行的事迹《屈原列传》说: 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连张仪不及。其后,……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按《楚世家》,屈原谏何不杀张仪在怀王十八年,屈原谏会武关在怀王三十年。中间相隔十二年,不见屈原言行。这在屈传前段是个大空白。那么长的时间没有一言一行,可见屈原已不在朝,屈原哪里去了呢?从屈原赋中探索,我们发觉,屈原在这段时间有一次南行。所谓南行,就是江南之行,这里特指湖南之行。屈原与湖南的关系特别密切。屈原一生中先后有两次南行入湘。初次南行与再次南行迥然不同。今简略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5.
楚辞新证     
顷读《楚辞》,于旧注每有所疑,辄翻阅古籍、字书与有关史料,以求确诂。偶有所得,则记之书端行间。今集其数则,稍事梳理,不敢信其必是,愿献诸大方,以求正焉。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壮”字,王逸《楚辞章句》释为“年德盛日壮”。朱熹《楚辞集注》本《礼记·檀弓》之说,释为“三十日壮”。按王、朱之注似失之泥。此为屈原怨责、劝说怀王之言。屈原以为怀王之失在于斥远忠正贤良,而亲信谗贼奸邪。《离骚》诸诗多寓此意。王逸知“秽”为“行之恶也,以喻谗邪”,却不知“壮”与“秽”相对为文,当指忠正贤良者而言。“壮”训忠正贤良,乃借“壮”为“庄”。《庄子·天下篇》“不可与庄语”,《释文》曰:“庄,一本作壮”。是其证。又《逸周书·祭公解》:  相似文献   

6.
楚辞派初探     
楚辞派,又可称“屈骚派”。最先注意这个文学流派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列传》里指出,楚大夫屈原创作了以《离骚》为首的一批作品,倾诉自己为国事而生发的“忧愁幽思”,嗣后便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国文人,“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写出了类似风格的作品,见称于世。继司马迁之后,刘向编辑《楚辞》和班固序《离骚》时,把这一流派的成员扩展到了西汉,认为贾谊、枚乘、淮南小山、司马相如、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扬雄等,皆宗法屈原,“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他们的意见,获得了后人的认可,如王逸的《楚辞章句叙》说,不仅楚人以屈原作品相教传,到汉武帝时刘安作《离骚经章  相似文献   

7.
屈原西行考     
屈原任楚国的左徒,由于上官大夫的谗谤,被怀王疏绌,退居汉北。不久,楚“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楚军,遂取汉中之郡。这时,屈原不可能再呆在汉北了。同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①所谓“复用”,只是利用屈原与齐国的关系,派他使齐而巳,并未恢复他的官职。他已“不复在位。”(本传)使齐回来,他劝谏了怀王一次。从此就销声匿迹十多年,可见他成了一个投闲置散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论顷襄曾与屈原谋返怀王──读《抽思》、《思美人》发隐张叶芦清末民初王运《楚辞释》(凡引用第一次皆出书名,后引用同者不再出)在《〈离骚经〉序》和屈原、宋玉作品的注释中揭示顷襄王即位之初与屈原之间的一件秘事,即怀王被骗入秦不归,二人曾密谋迎返怀王,惜未为...  相似文献   

9.
楚辞招魂篇发端诠释 太史公为屈原传有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是以招魂为原作。洎王逸为《楚辞章句》谓为宋玉招屈之文。自后遂滋异说。朱晦庵《楚辞集注》亦以为宋玉所作。王船山《楚辞通释》大意同于叔师,惟以为作于顷襄之世,不以讽谏怀王之说为然。或以为屈原招怀王之辞。以其叙宫庭居室之美,饮食服御之奢,乐舞游艺之盛,非国君不足以当之。此论发自桐城吴汝纶,而张裕钊、  相似文献   

10.
现当代楚辞学界对《离骚》的创作时地仍然有许多不同看法。根据对汉代学者的有关记载和对《离骚》及其它可靠屈原作品的仔细、全面的解读与分析,《离骚》最有可能是在约楚怀王(公元前313年)至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间被绌或待放于汉北时所作,是屈原流传下来的最重要和最早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屈原之《离骚》素以引喻众多、巧妙而著称。这一特点,东汉学者早已指明,如王逸《离骚》章句说: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侫;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文皎而朗。  相似文献   

12.
前人在论及文学源流、《楚辞》地位之时,尝以为屈子骚赋为继往开来之一代文学。刘勰云:“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己轩翥《诗》人(《诗经》的作者们)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1)王国维称:“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2)鲁迅说:“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子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然则《骚》者,固亦受三百篇之泽”,“《离骚》之出,其沾溉文林,既极广远”。(3)  相似文献   

13.
<正> 作为千古奇文,《报任安书》是当之无愧的。鲁迅评《史记》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以为《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都是绝高的。而清代学者吴楚材评《报任安书》云:“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②又以为《报任安书》取得了与《离骚》同样高的艺术成就。清人  相似文献   

14.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碰到一些“说文解字”方面的难题,比如:(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庸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史记·屈原列传》)有人望文生义,“夺”解释为“抢夺”;“与”解释成“给’.意思虽然能够连贯,但是和实际却大相径庭.我们查找资料,旁征博引,还其本来面目,释“夺”为“改变”,”与”为“同意”,这样符合原意义了,可是学生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好勉强记下来.而遇到同类问题,则又不知所措了.如:(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篇》)(3)于是会从…  相似文献   

15.
从屈赋的文本及其表露的情绪脉络来看,《橘颂》、《九歌》的欢快明朗显示着青年屈原的春风得意、英姿勃发;《惜诵》、《离骚》的感伤悲悒昭示着壮年前期屈原的忧愁幽思,但并没有沉郁激愤,而是上下求索;《远游》则透露出人生的悬浮感与恐惧感,是其壮年后期检讨半生的“自叙”,在悲凉意绪中仍显入世的执著。文章采取文本叙事与人格分析相观照的研究路径,通过屈原青壮年时期的三组作品,探讨其人生际遇与人格特质的内在关联,认为青壮年时期的屈原虽然在政治上经历了巨大落差,但其求索的意志是贯穿始终的。  相似文献   

16.
《离骚》是屈原在因谗遭谤,被排挤打击后,眼看楚国前途江河日下、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唱出的悲愤之歌。①自古及今,关于《离骚》题义,很多人作了诠释。司马迁解作“离忧”,班固解作“遭忧”,王逸解作“离别之愁思”,扬雄解作“牢骚”。现在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楚国有一种“劳商”的歌曲,“劳商”与“离骚”声音很相近,大约是同一种曲子的不同名称。《离骚》这个曲名的含义则是牢骚的意思,就是要发泄一种抑郁不平的情感。②还有人通过对屈原故乡的考释,肯定“骚”就是诗人的故乡“蒲骚”的省称,《离骚》的正确题义是:告别了,蒲骚!③  相似文献   

17.
前曾写《论<招魂>为屈原自招》一稿,有些问题谈得不透,有些尚未谈到。本文拟就以下八个问题继续进行讨论: 一、《招魂》的创作时间,定于何时较合情理? 二、开头六句怎么讲比较通顺? 三、《招魂》和《大招》的对象,能不能同是怀王? 四、“西方之害”一段,是不是影射怀王客死于秦的史实? 五、能否肯定屈原时代无招生魂的风俗? 六、“工祝招君”一节所描写的,是不是招死者之魂的仪式? 七、“故居”生活究竟跟谁的身分不相称? 八、招魂回郢是否只适用于怀王而不适用于屈原?  相似文献   

18.
屈原《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这女媭是谁?汉代以来,一般以为女媭是屈原之姊。清代汪瑗始立异说,以为“媭者贱妾之称”,其后许多研究者相继否定王逸旧说。但我们比较研究的结果,深感王逸之说难以否定,女媭确是屈原之姊。王逸说:“女媭,屈原姊也。”①宋洪兴祖说:“《说文》云:‘媭,女字也,音贾侍中说:楚人谓女曰媭。’②……《水经》引袁崧云.‘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须,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县北有原故宅,宅之东北有女媭庙,(?)衣石犹存。’秭与姊同。”③朱熹亦以为“女媭,屈原姊也。”④可见以女媭为屈原姊,自汉以来无异说。唯郑玄注《周易》。说屈原之妹名女须。⑤但近人朱季海先生考订:“郑氏《易注》亦当作姊,今《诗疏》引《易注》及《郑志》并作妹者,缘  相似文献   

19.
何天行的《楚辞新考》,为了否定屈原曾作《离骚》,在引用了刘勰《文心雕龙》的《辨骚》、《神思》等篇之后,紧接着说: 他在另外一部著作《新论·正赏》篇中却说,“郢人为赋,託以灵均,举世而诵之,后知其 非,皆缄口而捐之,此为未知文也。”他所谓“郢人为赋,託以灵均”者,明指《离骚》赋而言。还说:“可惜刘勰没有说明原委,但从这一段话,可知《离骚》的作者虽系楚人,而必不是‘灵均’无疑。”  相似文献   

20.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年。其时正是诸侯兼并加剧的年代。刘向在《战国策序》中说:“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出身贵族又与楚王同姓的屈原,眼看楚国逐渐由强到弱,由盛及衰,怎能不忧心如焚。他决心辅助怀王振兴楚国。但腐朽的保守努力却使他遭谗见疏。他身虽被逐,心仍系于楚王,他全然不顾个人的安危,谠言直谏,期望楚王能效法前贤,遵道得路。他虽屡遭失败,可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上下求索,为实现理想不懈地奋斗,又始终不愿离开楚国。在那楚才晋用的年代,什么力量牵系着屈原如此眷恋楚国?我认为爱国主义是屈原的精神支柱。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