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维贵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2,(4)
要熟练地掌握工具书,必须学会几种查检方法.工具书排检法有数十种之多,归纳起来有两大体系:一是类序法,按照知识门类、事物性质、时间地域等编排的方法.二是字序法,按照汉字一定的排检顺序编排的方法.为了方便工作和学习,应该掌握几种常见常用的排检法. 常用的类序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求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1)
1.释“乾坤” 乾坤二字,《周易·系辞》及《说卦》均谓指天,地。(《周易·说卦》:乾,健也,天也。坤,顺也,地也。) 然乾何以称天,坤何以称地,旧说多未确。兹分论之如次。乾字古音读幹。闻一多说:乾为干、湿之于的本字,繁文作斡。卦名之乾,其正字当为斡,(见《闻一多全集》第二卷第四五页)其说甚确。唯斡字古音与今音亦不同,当读“管”。(屈原《天问》:斡维何系一句,斡字古本作管。)则乾一斡一斡盖以形音相近致讹。 相似文献
3.
陈明富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20-123
《老残游记》为我国著名的古典白话小说,其语言基础主要是晚清口语,这些语言成分有不少是清代甚至晚清才出现的新词或新义,它们在近代汉语词汇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玩意儿”、“这么些”、表乞讨义的“要饭”、表女儿义的“姑娘”等。 相似文献
4.
作家的笔名,不仅存留着时代的折光,时代的侧影,而且也往往成为作家思想的窗户。人们常常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作家的笔名里感受作家的喜怒哀乐,揣测作家的愿望、企求,窥见作家的品格理想。因此,对作家特别是对伟大作家笔名的研究,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了。就鲁迅笔名的研究情况看来,虽然还未开拓更广阔的领域,但也有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文章。本文准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溶进自己一得之见,对鲁迅较重要的笔名作一些考释,以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鲁迅的创作和思想。 相似文献
5.
蒋礼鸿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我的学生方一新、王云路写成了《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一书,要我在简端写上几句话.以前说的“古汉语”,并没有人给分过期,而一新在他的一篇关于《世说新评》语汇的论文里提出了把“古汉语”分成上古和中古两期.这个设想很好,现在他俩这部书就是这个设想的具体实践.所谓“中古汉语”,和前汉以上的“上古汉语”有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的语汇的口语化.这个口语化的现象表现在汉译佛经、小说、书简等方面.因为书简(如二王的“杂帖”)称心而谈,不借藻饰;佛经译语和小说则要适应一般市民的领受能力,需要采用通俗的语言:这都是很自然的.即使如此,有些高文典册如“正史”当中,也渗透一些通俗的成份,足资印证,所以作者也没有放松眼光而加以撷取.所谓“中古汉语”,其语汇来源大致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新蔡竹简选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何琳仪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3):1-11
河南省新蔡县葛陵楚墓所出 1 50 0枚竹简 ,2 0 0 3年 1 0月正式发表 ,这是近年楚简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本文选择其中若干问题予以讨论。例如 :楚人最初居于丹淅流域的均州 ,而后向西向南开拓疆土 ;通过若干地名的系联 ,反映楚、赵联盟与齐、魏、卫联盟的一次战争 ;以及若干卜筮和遣册的专用术语等等。凡此种种 ,或印证典籍记载 ,或补典籍之阙 ,对楚文化乃至先秦史的研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林之棠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3)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太原人,徒下邦。贞元中进士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初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后对殿中论执强鲠,罢拜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司马,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转中书舍人,出刺杭州,复刺苏州。文宗立,拜河南尹,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自号醉吟先生,又号香山居士。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相似文献
8.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8-72
宋代笔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研究宋代语言的重要资料。文章选取《汉语大词典》未收的词条豢安烨奕冢穴友狎荡游叙谢劾牍嘿自荡柝曲避讥薄悖骂兢惕色缴等进行考释,以有助于宋代笔记的词汇研究和相关辞书的编纂修订。 相似文献
9.
陈路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6,35(3):68-72
宋代笔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研究宋代语言的重要资料。文章选取《汉语大词典》未收的词条“豢安”“烨奕”“冢穴”“友狎”“荡游”“叙谢”“劾牍”“嘿自”“荡柝”“曲避”“讥薄”“悖骂”“兢惕”“色缴”等进行考释,以有助于宋代笔记的词汇研究和相关辞书的编纂修订。 相似文献
10.
东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夏首之南有人焉,日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荀子·解蔽》) 注释:①夏首,夏水口。夏,夏水,在湖北②宵,晚上。③比,等到。 译文: 夏水口南边有一个叫涓蜀梁的人,这个人既愚蠢,而且胆子又小,一天,他在有月光的夜晚行走,一低头,看见自己的影子,以为是鬼伏在地上;再一抬头,又看见自己的头发,以为是有个站着的妖怪在跟着他,他吓得转过身来就跑,到了家中,上气不接下气被吓死了。 相似文献
11.
王骧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2,(3)
讽武、韦、太平、安乐谣(7则) 当有女武王者。 红绿复裙长,千里万里闻香。 桑条韦也,女时韦也,乐! 天子嫁女,皇后娶妇。 黄(牛孛)犊子挽紖断,两足踏地蹊(麻需)断,城南黄(牛孛)犊子韦。 姚宋为相,邪不如正;太平用事,正不如邪。 相似文献
12.
清代翡翠玉文化形成探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长达8千多年的中国玉文化史中,和田玉(软玉)文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从清代中晚期开始,翡翠(硬玉)以后起之秀的姿态逐渐分享了和田玉的主导地位,并且在中国近代玉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文章讨论了导致翡翠玉文化在我国清代中晚期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满族民俗的影响,皇室权力结构改变及宫廷文化的推动;西方文化传入导致的价值观念转变;清代商业经济发展等要素是导致翡翠玉文化能在较短时间内得以与和田玉文化并驾齐驱的主要原因。翡翠玉文化的崛起和市场上翡翠玉石的供应之间在时间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翡翠玉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市场需求而不是供应驱动的。清代开始的翡翠玉文化的核心是“商玉”文化,它和之前和田玉的“礼玉”文化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西方学术传入以后,对中国学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最重要的表现有三:一是造就了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文艺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学科,二是引进了较富逻辑思辨性的文本分析方法和较规范的田野工作方法,三是通过比较产生了许多新的学术问题.另一方面,中国本土的学术传统通过调整、充实、提高,也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不过,在来自不同传统的学术之间,尚缺少交流,缺少对话.本文作者拟弥合这一缺陷,通过一系列讨论以实现中学和西学的相互审视、相互补充.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史传统. 相似文献
14.
李维信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
四、政治 [石牌制]广西大瑶山的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形式。这种制度产生于明代前期,最后结束于一九四○年,长达数百年之久。“石牌”一辞有着政权的含意,但却不是国家政权。石牌组织有大有小,最大的是《三十六瑶七十二村大石牌》,它包括整个大瑶山的茶山瑶、坳瑶和花蓝瑶三个族系的所有村庄在内,最小的是一个村的石牌。每一个石牌 相似文献
15.
李维信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1)
一、族称 [三苗]古族名,该族活动于长江中游的鄂、湘、赣等省。据《吕氏春秋·召类》、《山海经注》、《墨子》、《史记·五帝本纪》等典籍载,在我国父系氏族公社的末期,三苗曾与以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发生长期战争,终因力量悬殊而 相似文献
16.
贺严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1):56-62
“御选”是清代独有的诗文选现象,御选唐诗与清廷的文治思想以及尊唐思潮密切相关。它以清真雅正的诗风、温柔敦厚的诗教引导社会文化的方向,以唐诗的盛世之音渲染清代治世的清明景象,逐渐消解了文人对清朝统治的不满,较好地实现了文治。上有所倡,下必从之,御选唐诗所倡导的诗风也就成为诗坛普遍的崇尚。 相似文献
17.
18.
吕幼夫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祖堂集》二十卷,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所编语录汇集,长期失传,八十年代初才由日本传网国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禅宗史资料之一。《祖堂集》比较接近五代时期口语,是研究唐五代语言的宝贵资料。日本学者太田辰夫的《中国语历史文法》和志村良治的《中国中世语法研究》都引用了《祖堂集》中的大量例证。①国内学者也作了一些研究,蒋绍愚先生就诠释过其中的一部分词语。②本文也对《祖堂集》中的“了”、“造”、“若子”、“取”、“好”等几个词语试加解释。了王力先生认为,“了”字最初是动词,是终了、了结的意思,这种“了”字东汉时代出现。到了南唐以后,逐步发展为形尾“了”。发展为形尾的标志是,“了”紧贴着动词而且放在宾语的前面,五代大概是形尾“了”开始出现的时期。③ 相似文献
19.
龚延明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官衔、官署名目繁杂多变,是读古书、治文史之学的一大障碍.而繁杂多变的官名、官司,又孳生出难以尽计的简称、别名,颇为费解.无论是欣赏古典文学、浏览古史,抑或是专攻古汉语、中国古代史,只要一打开书册,一接触铭文、竹简、碑刻、印篆,就会碰到职官简称、别名.想要绕过它、回避它.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一个历史现象,它是由官私之书及人们口语习于省便,士大夫在诗词文章及简牍中追求用语典雅,以及科举考试作文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