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山水甲天下”,从古至今的美誉盛传看桂林的秀美,桂林是世界旅游的瑰宝。身为桂林市委书记的姜兴和徜祥於桂林的山山水水时,却不会轻轻松松的赏析,而是去深思去构书:世纪之交的桂林应该如何发展,F个世纪的桂林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瞄准桂林旅游名城的发展优势,把重彩浓墨泼的在旅游这个主导产业上桂林最大的优势是旅游业,最有发展前途行业也是旅游业。姜兴和一上任,就瞄准了桂林旅游名城的发展优势。他并不满足於桂林旅游业每年接待1000万中外旅客的初步规模,还“要把桂林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安定、行居方便…  相似文献   

2.
二十年代初,在中国的思想界,爆发了一场“科学与人生观”论战。许多有名望的学者、文人、思想家,无论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或者中间派都亲自参加或密切关注着这场论战。中国传统的东方文化和近代输入的西洋文化,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令人眼花缭乱地在论战中发生了一场总撞击。人生观论战,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并使参战者久战不疲,在众多的战线上摆开了战场?它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着怎样的位置,对现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转变起了怎样的作用?这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民族,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它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历史。有辉煌也有落寞,有屈辱也有荣耀。从来没有一个民族,能够经受如此之多的磨难却依然挺立;从来没有一个民族,会有如此之多的悲痛却依旧坚忍。这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从秦到汉,从明到清,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数不清的伤痕,曾一度消褪了这个民族的  相似文献   

4.
一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同志称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为什么列宁如此高度评价这本书,说它“非常及时”呢?为什么列宁没有从这本书的其他方面来评价(尽管它无论从人物塑造、结构情节以至艺术语言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而单单强调它是“非常及时”的,那末,它又“及时”在哪些方面呢?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了解高尔基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写作与出版这部作品时所处的历史条件以及作家又是怎样处理、描写和对待这些历史事件并“非常及时”地正确理解和完成了第一次俄国革命前后所提出的历史使命的。  相似文献   

5.
什么叫“抽条”?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什么叫‘抽条’?我查过好几本词典,也查出了‘抽条’这个词,但是解释中却不包含我看到的那句话中的那个义项。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我问他是在怎样的一个语言环境中见到这个词的,看看能否结合上下文推断一下它的含义。他说:“那句话  相似文献   

6.
在世纪嬗递的文化语境中,摄影文学异军突起,以跃然的姿态生长勃发着,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作为摄影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缘何具有如此魅力?在它的潜隐层面具有怎样的文体特征和逻辑理路?这引起了许多学人的思考、言说与阐释.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诗具有意境。但为什么不少具有意境的诗没有象陶诗那样打动人们的心灵呢?陶诗的意境有些什么特点,使它表现出如此的魅力呢? 明人胡应麟指出:“元亮得步兵之淡,而以趣为宗。”是否得阮籍之“淡”,姑置不论,但“以趣为宗”却点出了关键所在。清人温汝能也说:“陶诗多有真趣。”“趣”——这就是陶诗给予人们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它标志着陶诗意境的重要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人权根源于人性,即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人权的本原,这就是李步云先生在人权本原上的“人性”论。“人性”论的成因在于三个方面:对天赋人权理论合理成分的吸收,对各种人权本原理论的批判以及李步云先生的法哲学思想。追根溯源,“人性”论发端于四个方面:怎样从国家政治中证成人权?怎样从市场经济中证成人权?怎样从文化传统中证成人权?怎样从人性中证成人权?“人性”论充分表达了李步云先生平等、对抗、和谐与宽恕的人权精神。  相似文献   

9.
一“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是汉字由象形文字体系进入表意文字体系的转折点,是汉字进一步走向记号化的标志。这是一致公认的事实。但是,“求书”,究竟产生于何时?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与小篆的关系怎样?对这些重要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直到目前为止还未曾有较为统一的意见。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索並且在目前条件下能够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 前不久才结束的中国朝鲜族文化研讨会,是一次广泛地研讨我国朝鲜族文化的性质、现况和远景的饶有意义的学术会议。在此之前,我国朝鲜族学术界对于我们朝鲜族的文学、艺术、新闻、教育和民俗等的现况与展望的分门别类的研讨已经进行过多次,而广泛地探讨我国朝鲜族的文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其现况与远景又是如何等问题并加宏观考察的学术会议却举行得很少。这一来,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对于朝鲜族文化的具体部分和具体问题,我们倒是知之颇详。至于从宏观着眼,我们的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它形成于何时?它与母体文化亦即朝鲜文化具有怎样的关系?与主体民族汉族的文化的关系又是如何?我们对于这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这个说法在我国的使用是相当普遍的。但它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概念和术语,却长期未得到认真的研究和论证,因此人们对它的理解还有许多模糊之处。例如,“中华民族”算不算一个民族?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关系?“中华民族”所说的民族与“非洲民族”、“斯拉夫民族”所说的民族是不是一个含义?对“中华民族”的概念怎样解释才是科学、合理的?……这些问题确实是值得探讨的。何叔涛同志在《民族概念的含义与民族研究》(载《民族研究》1988年第5期)一文中谈到了中华民族和“复合民族”问题。本文试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向何同志和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话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普通话,六十年前在词典上是查不到这个词儿,现在却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成了全国人民天天必说,人人要学的共同语。就是海外各地的华人以及全世界要学中国话的人们,都在使用或者学习普通话。那么,到底经过了怎样的一个过程。它才取得如此普及的势力和国家提倡的地位呢?请听我慢慢道来。半个世纪以前,1930年,在江苏常州出生、北京求学读书的革命家和青年语言学者瞿秋白,来到五方杂处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中心”上海。他听到来自各地的工人  相似文献   

13.
狡猾的妈妈     
“妈妈,小孩子是怎样来的?”(她又一次提出了这个可能每个小孩子都提过的问题。)“怎么,你们的生理卫生课没讲到这个吗?”(先推给学校再说。)“我知道是精子遇到了卵子,可我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遇到、在哪里遇到的?”“哦,这个嘛,是在一个容器里遇到的。”(大约……也算是如此吧……)  相似文献   

14.
《陌上桑》是五言诗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成于何时?罗敷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如何评价“使君”这一人物?诗的基调怎样?文章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汉末建安转型期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佛祖问弟子:“人生究竟有多长?”“五十年。”“不对!”“四十年?”“三十年?”“不对,不对!”“那么人生究竟有多长?”“人生只在呼吸间。”每次读到《禅说》中的这一段,总会不由自主地深呼吸一下,以证明我呼吸间鲜活的人生。尤其是经历了那样的非常时期。从前的每个清晨,我们总是在摆脱数不清的昨日的束缚中醒来,又忙着思量明日的生计。对我们而言,人生是茫茫然的漫漫旅程,是周而复始的轮回。殊不知生命其实如此脆弱,人生其实如此短暂。相对于浩瀚的宇宙,人的一生真的就如同流星划过天际那短短的一瞬。在这一瞬之间,人却不得不用尽整个生…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郭沫若早期思想和诗歌时,“泛神论”的影响是必然涉及到的一个问题。但是,泛神论在诗人早期思想中究竟占什么地位?它怎样具体影响诗人的诗歌创作?影响有多大?看法却颇不一致。有的同志曾经夸大它在诗人思想中的地位和创作上的影响,说泛神论是当时诗人世界观的“核心”,是诗人“培植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温床”,甚至  相似文献   

17.
“文化”已成了一个几乎无法使用的词汇。虽然它还不象“情境”(situation)一词那样无用(不必附加到任何一个名词上去),但也成为一个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明确含义的不适当的词汇。人们在使用这一词时,可能知道它是指什么(尽管有时我怀疑是否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但却无法保证听的人会按照说的人同样的意思去理解。在我们讨论种族问题时(这早已是一个难以论述清楚的问题),“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威  相似文献   

18.
日本学者柳田圣山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仔细想来,这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禅在佛教各派中,恐怕最难通俗化,但它却最能产生通俗的魅力。”禅宗确是中国佛教的特胜法门,香火最盛,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天下名山僧占多,而禅又在佛门净地中占据了大多数席位。如此特殊的佛教宗派,却在中国佛教史上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柳田氏的回答很简单:“禅只是一种被选中的宗教而已。”①这个回答有道理,不过却不能就此打住,因为我们又会产生新的疑问,比如:禅被谁“选中”?它为什么会被“选中”?等等。实际上,禅随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形态发生了三次蜕变:一变而凝结为禅宗教义;再变而扩散为文化素质和艺术精神;三变则发展为精神拯救和心理分析方法。要弄清“选中”之秘,必须对禅的足迹进行跟踪扫描。  相似文献   

19.
“我们受到世界集体意志的支持,”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在2001年10月发动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战争时这样宣布。对许多人来说,所谓集体意志有一个名称,叫做“国际社会”。这个使人感觉良好的词语叫人想起一个无所不知又乐善好施的组织,它做出决定,采取行动,都是为了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利益。但言必称国际社会非常容易,要为它下个定义却殊非易事。《外交政策》杂志邀请了意识形态领域的9位知名人士,其中有思想家,活动家,记者和决策者,请他们对“国际社会”作一番审察,并亮出他们的看法。这样一个社会是否的确存在?如果存在,谁是它的成员?谁又不是?这个社会反映哪一方的价值观念?也许最重要的是:它目前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它应该怎样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家庭革命     
长江 《社区》2003,(21)
一位独生子女的父亲,在儿子长到20岁的时候,非要逼迫儿子签一份协议。这份协议条款不过76个字,概括它的精神就是“四不管”。这“四不管”规定了“协议”一旦生效,父母从此可以在四个方面不管儿子;儿子也可以不管父母。这位近乎发疯的父亲到底怎么了?那份不可思议的协议到底搅起了怎样的波澜?它给读者、尤其是今天的家长们带来的是怎样的一种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