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熊军红 《决策探索》2006,(12):19-20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和农业大省,劳务输出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全省经济的发展,势必会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然而,河南省的劳动力转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阻碍了劳动力的快速合理转移.因此有必要对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据此来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河北农村形成并累积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2009年河北省农村劳动力2944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700万人左右,剩余率约为24%。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山东省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对于山东省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来说,推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山东省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莉山东省城市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规模。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促进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依赖于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河北省是个农业人口大省,2007年末总人口已达6943万,其中农村人口达5550万,农村劳动力资源近3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很大.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素质低下,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比重分别为1.5%、23.7%、58.7%,三者之和高达83.9%;而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农村劳动力比重分别为13.3%、19%、0.9%,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是加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整个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要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必须又好又块地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笔者根据各方资料,总结了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培训的高度、广度、深度、力度及速度上的不断提高和加强的发展态势,并提出用转移培训的系统性、程序性、动态性和研究性促成我省转移培训新态势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我省有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的途径与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培育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及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迈向新台阶的强大动力.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加快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塑造新型农民,是确保河南农业不断发展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本文就河南农村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和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分析,并就进一步推进河南农村信息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一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点关注,本文以大庆农村为例,分析大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与影响因子,积极探讨针对大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从而通过大庆农村这一个案实现对全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映射,以此展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策略转变和百姓收入分配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农村实际剩余劳动力约2.1亿。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关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问题,是关系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问题。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导致城市用工量急剧减少,这使得农民进城打工的机会减少,大量农民工滞留农村形成剩余劳动力;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外,鉴于当前我国农民就业又表现出了新特征,并且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本文分析了现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式和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然后提出了一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 江苏、浙江两省的经验表明,乡镇企业的充分发展是解决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实现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途径。湖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都非常艰巨。因此,借鉴江苏、浙江经验,实现湖北省乡镇企业跨越式发展是我省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周辉 《领导科学》2007,(20):13-14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以及现代农业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大做强农村劳务输出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既是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14,(3):18-19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落得住、转得出 《指导意见》强调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以城镇集聚产业的规模和提供的就业岗位决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和进程,加快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产业支撑,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营造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使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  相似文献   

12.
陈晖 《决策探索》2007,(5):31-32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全省9700多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70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2.1%,其中富余劳动力达2700万人.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是河南省面临的跨世纪难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天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农村经济改革进程,通过研究改革开放20年天津市农村人口变迁的具体情况,分析影响天津市农村人口变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天津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夏仕应 《决策》2001,(9):18-19
随着缓慢增长的农产品需求以及快速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农业就业人口必然下降,那么,如果农村人口在未来数十年内能充分共享经济增长,每年就必须要有约1500万个新的非农工作机会创造出来.位于乡村的企业难以承受如此之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也只能提供很小一部分工作岗位,因此未来非农工作的选择是在中小城市和城镇中鼓励发展工商企业,这样许多农村的工人可以继续住在乡村,乘车往返.这将大大地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迁居到城市所需要的巨大投资.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时期,全省人口将呈现很多新情况,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大背景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加深、经济结构调整加速、产业转移加快;另一方面,人口发展呈现新趋势,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迁移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深化。应坚持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占有不小的比重。这一群体逐渐脱离农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对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工业化的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问题的思考,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效应,并且对加快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搜寻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并采用2003-2006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出从业收入与费用、农业产出与投入、转移者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因素。要应对"民工荒",关键是要满足农民工的物质需求,给予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5月1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向社会公布,这是今年3月27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发布后,全国首个出台相关对接意见的省份。作为惟一享有全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之称的中部大省,河南也是农业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最多、最需要转移的省份,如何在“十一五”期间破解农民工“难题”,完成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使命,河南省开始了一揽子措施先行先试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新型工业化的历史任务与特征 我国为工业化已奋斗了近半个世纪,虽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我国仍处在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变过程中.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向我们表明一个严峻的现实,即占全国劳动力总额一半的农民,仅创造15.23%的商品性财富,却要供养着占全国人口63.9%的农村人口.这就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出路何在?还要从工业化和与之相联系的城市化中找出路,就是靠发展制造、基础产业、服务业以及其它非农产业,把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农村中转移出来. 所以,我国二重经济结构的现实,决定了推行工业化乃是我国通往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刘善璧 《决策》2001,(5):36-37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这种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对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越来越难以适应.近年来各地的探索表明,实现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变股民,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化、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现代农业顺利对接的有效途径,是今后农村改革的方向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