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自然界生命共生进化、人类社会的共生发展、个人理性实践知识的共生增长以及依靠理性共生推动社会前进等基础理论的借鉴提出了共生社会进化观,认为和谐社会应当坚持多元共生、互动发展的价值原则,坚持知识论的社会发展观,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人的理性实践知识的作用,正确处理个体理性与群体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促进理性实践的个人之间的互动共生,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类发展的资源观演进入手,分析了资源转换的演进过程与演变规律,认为产业是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载体,可持续发展资源观本质上体现的就是资源集成和资源共生的逻辑与机理。产业创新的过程恰恰体现出了资源转换的效率与效果,本质上体现为资源的共生。  相似文献   

3.
双重性——巴赫金狂欢诗学的基本哲学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狂欢诗学理念下,双重性既是同一事物相反两极属性的对照共生,又是具有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的正反对照共存。它与德国古典哲学中对立统一思想的区别在于:对立统一观是一种预设的抽象的观念形态,双重性思想则是对西方实存的鲜活的文化形态的具体体验和把握。巴赫金对狂欢节的非官方色彩的甄别,对民间诙谐文化的价值判断,对狂欢节的世界感受的阐释,对广场语言的辨识,对狂欢化文艺作品诸要素的分析,无不闪耀着双重性思想的光辉。双重性在巴赫金狂欢诗学中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共生是一种生态机制,存在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是构筑整体的内在机理。景颇族神话史诗"目瑙斋瓦"是景颇族传统文化与艺术共生整合的结晶,其通过人神鬼的传说与故事进行讲述。人神鬼同生、共存与共长是人神鬼共生生态的呈现,表达了景颇人对人类、自然与社会三者整体和谐共生的理想世界的追求。"目瑙斋瓦"人神鬼共生是人们的一种愿景。  相似文献   

5.
凉山彝族传统生态道德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彝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宗教中,蕴含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环境相适应、节制欲望、适度消费等生态保护观。这些生态保护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所进行的讲求方法的活动。实践本质观和实践人本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质问题理解上的历史变革和历史创新的精神实质。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必须运用实践本质观与实践人本现相结合的方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内在地结合起来,以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从客体、客观性方面理解事物的本质和从主体、社会性方面理解人的本质,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相分离的失误。  相似文献   

7.
互利共生理念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利共生事念 ,是在反思人类生存危机、批判西方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过程中产生的 ,但它不是向中国“天人合一”哲学的复归。通过探讨这一理念的内涵、实质及意义之后认为 ,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再到互利共生 ,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互利共生是在马克思主义主客统一观基础上对前两个阶段的扬弃。互利共生的实质不是“融合” ,而是协同进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法律制度。传统儒、道、墨等诸子百家以及古代文人的思想主张中均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内核,体现为天人合一、物吾共生的整体观,天地有节、取用有度的节用观,兼爱万物、生生不息的博爱观。在生态法律制度建设层面,西周以降的历朝历代大多注重通过专设环境保护机构、拓宽环境保护要素、实施严刑峻法等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当下,中国古代生态治理文化精髓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即坚持整体性治理思维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落实节用爱物观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贯彻最严法治观以筑牢生态治理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9.
不同方言日常基本词汇存在两种差异现象,一种是不同地区对事物的细分程度不同所产生的词汇差异,一种是相同事物不同地区会有不同命名(即一物多词现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凸显观以及注意观可以对此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审视现有自我观,不难发现,经济人自我观异化了人的存在,在对和谐社会呼吁越来越强烈的当下,超越经济人自我观以建构和谐自我观成为必然。和谐自我观关注和自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自我及他者的关系性存在,探讨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地球及宇宙间的和谐共生。和谐自我观的教育建构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建设关系性教材、借助教师的力量以及个体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