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语言学中的"零度与偏离"理论探讨现代汉语规范化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包括规范标准、规范策略以及规范维持等,提出在规范工作中应区分开理论零度与操作零度,区分开操作零度中不同的偏离,并要正确时待零度与偏离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
零度偏离理论作为修辞学中的重要理论,已上升为认知世界的方法论,即通过偏离表征来探求零度规律。口译作为一种言语实践,其零度表现为最大化地实现交际效果,其偏离表现为受个人意志、文化背景、认知视角、语境等因素影响的具体的言语实现。本文从口译的初始零度、口译是如何偏离的、口译的最终零度探讨了口译操作是如何表现为零度与偏离的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方法论原则的零度和偏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零度偏离不是修辞学中特有的方法论原则。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实是古已有之的,中外共同的。重要的是把它变成自觉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4.
偏离与翻译     
偏离也叫前景化,是文体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它偏离了常规语言,因此和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翻译活动某种程度说就是围绕偏离进行的。文章使用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对偏离的总结和归类,探讨了各类偏离与翻译的关系,进而提出一些翻译的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寻找格林先生》是美国小说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著名短篇小说.采用修辞学作为方法论意义的零度与偏离二元关系,解读小说中作为善的零度以及人物对于作为善的零度的追求和在追求中表现出的偏离形象;格林先生是善的化身,是以零度空位的形式隐含地贯穿于整个小说的始终,通过不同人物对善的追求体现出来.通过对格林先生及其偏离形象的刻画,贝娄表达了对善的追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近来现代汉语"被字句出现了诸如"被就业"等超越语法规则的搭配,而且异常活跃。这种超常搭配是对"被"字句零度形式的偏离,在"语言世界"里它违反了语法规则,但在"物理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里它却拥有存在的充分条件,它的谓语对"被"字句谓语的零度形式做了最大限度的偏离,是极富语用价值的正偏离。这种新"被"字句的零度与偏离、显性与潜性互为条件并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的语言偏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王希杰教授的零度偏离理论,本文结合实例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语言偏离现象进行了分类并进行了功能的探讨。分析发现,在网络语言中,语言世界的偏离主要是导向文化世界的零度和心理世界的零度。当网络语言的语言偏离导向文化世界的零度时,就会产生审美或含蓄的功能;而当它导向心理世界的零度时,就会产生幽默或调侃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试论共时平面下的零度和偏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度和偏离作为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具有普遍性。在历时平面下,操作的零度与偏离形式不能共现;在共时平面下,操作的零度与偏离形式是共现的。历时平面下的"零度"和"偏离"分别对应着"潜性"和"显性";共时平面下的"零度"和"偏离"既可以是"潜性"的,也可以是"显性"的。  相似文献   

9.
“案本而传冶“义理明析、文字允正冶的零度翻译是科技文献术语汉译的基本准则.以颇具代表性的农机具日源术语为例,通过分析其汉译适应化发展过程、特点及理据,提出“译者与文本对话冶的解释学对等翻译观、注重“整体性冶与“共时性冶规范之美的结构论对等翻译原则,尊重源语文化特征的“文化再现冶翻译观等零度翻译理据,阐明了农科术语汉译必须遵循零度翻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源于后殖民批评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传播。本文将介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被引进、译介、研究和接纳的全过程,分析其对中国翻译的影响,提出对待该理论应当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佛经翻译始于东汉,于唐朝达到鼎盛。东汉至三国时期为早期的佛经翻译实践;两晋时期逐渐开始对以往译作的翻译批评;隋唐时期初步形成佛经翻译的理论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又指导译场的翻译实践,造就了一批不朽的经典译作。因此,佛经翻译时期的译论发展模式呈现出"由翻译实践到翻译批评,再由翻译批评到翻译理论,最终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环形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方法和理论,一直以来都被列入相对的位置进行讨论其优劣,成为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从关联理论出发,探讨直译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的关系。直译意译翻译方法的选用取决于翻译过程中原作者意图与译文读者意图,两者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动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翻译的重要性以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翻译教学模式的转变,即以过程为取向的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以译品为取向的教学模式。进一步讨论了以过程为取向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并强调了翻译理论在指导翻译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以潘文国教授相关论著为主线,对其近年来关于诗歌翻译、汉籍英译、美文翻译、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西方翻译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与评论.  相似文献   

15.
为了真正揭示翻译活动中客观的内在规律,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必要对翻译进行研究,建立起翻译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系统的翻译学,以便对翻译进行多视觉、多方位的探讨.而要建立系统的翻译学,关键在于:认识翻译学中的系统--翻译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  相似文献   

16.
《上海科技翻译》2003年曾主持过关于翻译教学问题的大讨论;《中国翻译》2004年第五期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翻译教学的文章。论者多论及翻译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及二者之关系。事实上,建立翻译教学自身的理论模式才是改革翻译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红山文化以玉器而闻名,红山玉器名称的翻译统一和规范问题也日益成为红山文化对外推介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70多件红山文化玉器及其名称的翻译分类研究,发现红山玉器名称的翻译有规律可循。本文引用费米尔的“目的论”为理论指导,根据红山玉器的造型特点和文化内涵选用三种翻译方法,搭建出八种翻译结构,以期为红山文化玉器外译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认知图式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模式,在此基础上,人们理解并对新信息做出适当的反应。本文通过介绍图式的起源、定义和分类。讨论两者的关系,探讨了图式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并得出结论:译者应不断扩充自己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19.
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文章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通过佛教文化意象的维译这一独特视角,审视文学翻译中语境顺应的具体策略,进而探讨翻译活动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论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语境和语言结构客体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原语和目的语作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翻译目标。因此,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