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世代代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的民族。全年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渔猎生产。解放前,赫哲人将捕获的鱼加工晒成干鱼,大量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食用。鱼不仅是赫哲人的主要食物,而且鱼皮也是衣著的主要来源。赫哲人早年穿过的衣服和鞋是鲑鱼、哲罗、鲟鱼、怀头等鱼皮制做的。历史上赫哲族曾因食鱼肉、穿鱼皮衣而被称为“鱼皮部”。省博物馆现存的一条鱼皮裤是赫哲人早年穿过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鱼皮服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鱼皮服是人类较原始的服饰之一.是赫哲人及其先民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化.即渔猎文化中最为独具特色的鱼皮文化之核心。它展示了赫哲人及其先民在征服大自然的实践中的勤劳和智慧,是我国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今天.国皮服失去穿用价值虽已近百年.但其工艺过程大部仍能传承下来.从未间断的民族民俗调查、研究与博物馆的文物征集、收藏展示,是其重要原因.甚至是唯一的原因。笔者今天所谈的近些年对赫哲鱼皮服研究之所得.意在期冀对赫哲族鱼皮文化乃至其他领域的研究引起更多的关注与参与。一、鱼皮服的源流鱼皮服装…  相似文献   

3.
伊玛堪是赫哲族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瑰宝,它以叙事史诗为主线,以古代传说为背景,艺术地再现或复制了赫哲族的历史记忆,并从鱼皮服饰、以犬为伴以及独具特色的食鱼习俗等多个层面,对其民族发展中的个性特征进行了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世代以捕鱼为业,食肉衣皮.赫哲人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用鱼皮作载体的剪纸是其中的典型之作;鱼皮剪纸材料独特,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内容表现了赫哲人的审美追求与信仰崇尚,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鱼皮剪纸是赫哲人宝贵的遗存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早年的服饰主要以鱼皮为主,其次是狍皮、鹿皮,故有鱼皮部之称。由于居住地不同,赫哲族的服饰有所区别。勤得利以上的赫哲族的衣料是鱼皮、狍皮、鹿皮,兼用些布匹、绸缎等。勤得利以下、乌苏里江的赫哲族的衣料主要以鱼皮为主。赫哲族的服饰各种各样,有鱼皮上衣,狍皮大衣、裤子、套裤、鱼皮靰鞡、狍皮袜子、鱼皮手套、狍皮手闷子、  相似文献   

6.
以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为标本,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和分析其鱼皮服饰特点,探索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及原始做作工艺结合现代设计及工艺进行改良创新的方法路子,寻找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的结合点,为包括鱼皮服饰在内的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重新振兴,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赫哲族鱼皮服饰及其制作工艺的传承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巨变,赫哲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处于弱势地位的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受到巨大冲击,濒危态势日益加剧,鱼皮服饰及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备受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敏杰女士新著,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于2008年12月出版的<渔家天锦--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内容新颖,方法独到,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从内容看,展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鱼皮服饰、纹饰、器物、建材、制作技艺等,并对其历史沿革、民俗内涵、审美意义、艺术价值等作了充分的论证.从研究方法看,采用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考察参与,并利用阿伊努、那乃人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提出了"鱼皮包绣"、"鱼皮传统猎装"等新见.本书配发了408幅珍贵图片,多数为首次问世,图文并茂,是我国第一部研究鱼皮文化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9.
以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为标本,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和分析其鱼皮服饰特点,探索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及原始做作工艺结合现代设计及工艺进行改良创新的方法路子,寻找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的结合点,为包括鱼皮服饰在内的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重新振兴,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赫哲人对亲友和客人常以请吃杀生鱼为敬,这已成为他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了。比如,当客人来时,为考察该人是否是朋友,赫哲人常从刚捕来的活蹦乱跳的鱼身上用刀割下一块肉用刀挑起,请他吃。如果他很愉快地从刀上咬下鱼肉吃了,那他就会受到赫哲人的热情招待,并被当作朋友;如果他不吃,那就别想再登这家的门。当然,这只是最为简单的杀生鱼。而当赫哲人招待亲朋好友或自己家里想要改善生活时,吃的杀生鱼就要讲究多了。它一般要用最新鲜的四季鲤、鲟鱼为原料,冬天可用狗鱼和牙不斯哈鱼等,夏天则是鲤子鱼。制作时,先将鱼肉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切成连接的鱼条,再把鱼皮片下来,切成鱼丝,然后,装入一个大盘子,拌上用开水烫过的土豆丝、绿豆芽、粉皮或粉丝、韭菜,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草鱼、鳙鱼、鳜鱼和青鱼、鲤鱼、团头鲂、鳜鱼上进行了细胞核移植试验。获得了远缘的不同属间的草青移核鱼幼鱼,和不同亚科间的鳙团移核鱼和草鲤移核鱼胚胎,以及不同目间的鳜鲤移核鱼胚胎。草鳜移核卵在卵裂期停止发育。前四者得率顺次为0.9%、1.8%、1.6%和0.9%。研究表明移核鱼的核质杂交优势不十分明显;其胚胎发育特征与受核体鱼相类似;形态特征多与供核体鱼相似,有些与受核体鱼相似,并出现了中间性状、新性状和与两条本都类似的性状。细胞、生化遗传学特征类似于供核体鱼。表明其性状发育有些受细胞核的影响,有的受细胞质的影响,有的是核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了核、质作用模型。细胞核移植作为鱼类及其它动物育种的一项高技术,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行生物工程应于鱼类遗传改良和培育新品种的研究,为了研究鱼类个体生长中核与质的相互作用。作者在草鱼、鳙鱼和青鱼、鲤鱼、团头鲂上进行了细胞核移植试验.获得了远缘的不同属间的草青核质杂种鱼幼鱼,以及不同亚科间的草鲤核质杂种鱼胚胎和鳙团核质杂种鱼.得率顺次为0.9%,1.6%和1.8%.研究结果表明,核质杂种鱼具有中等水平的核质杂交优势.其形态性状多与供核体鱼相似,有些与受核体鱼相似;还出现了中间类型和两条本都近似的性状.表明其性状有的受细胞质的影响,有的是核与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核移植方法是鱼类及其它动物育种的一项高技术.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宏大历史跨度和浓厚地域风物为背景。大水井、鱼木寨、腾龙洞……在鄂西的巴山蜀水,这些物象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构成了独到的人文景象,散发出的韵味,有历史感的浑厚,有民族性的鲜亮,有人性化的美丑。《这方凉水长青苔》一书从解放前着笔,沿着时间老人的屐痕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际,以湖北利川大水井这一古建筑群的坎坷命运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14.
<正>“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伴随着一曲婉转悠扬的《乌苏里船歌》,我们来到黑龙江抚远市,近距离感受赫哲族鱼文化系统。抚远,在赫哲语中意为“金色的鱼滩”。因地处中国陆地最东端,抚远是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素有“华夏东极”之美誉。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两大水系交汇于此,丰富的水域资源使这里成为鲟鳇鱼、大马哈鱼的家园,也哺育了以渔猎为生的当地各族群众。  相似文献   

15.
刘少君 《民族学刊》2022,13(4):115-124, 143
本文主要是透过侗族的腌鱼文化来验证人类的饮食并非随机发生,而是有原因的,像是地缘性。侗族的祖先嗜食草鱼、鲤鱼的直接原因是鱼类的蛋白质比畜类的蛋白质更优,草鱼的营养价值地高过猪肉。侗族嗜鱼的间接原因是与侗族的民居建筑相关;因为杉木建筑易于失火,所以挖了大量池塘储水以备不时之需,也因为池塘容易孳生蚊蚋,因此必须大量养鱼以解决虫害的问题。侗族嗜鱼的另一个原因也和生态相关;亦即侗族早自明清时期就开始进行“稻鱼共生”的生产方式,农民将 “稻”和 “鱼”放在同一个环境中,让植物与动物迅速地建立起自然而互利的生态循环系统。侗族腌酸菜始于宋代,但是到了明朝腌鱼、腌肉的制作才开始流传。侗族的腌鱼是在咸的味觉之外,更增加了酸的口感与香味,侗族嗜食腌鱼,对腌制的态度极其慎重;何时腌制、如何腌制、有一定的禁忌,甚至有“酸神”的出现。“腌鱼”对侗族而言,早已从单纯的食物保存进入到美食欣赏的境界,更甚而进入了精神与社会文化的层次。  相似文献   

16.
据乾隆年间官书《皇清职贡图》介绍,其时赫哲人“男以桦皮为帽,冬则貂帽狐裘。妇女帽如兜鍪。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亦与铠甲相似。”  相似文献   

17.
布依族传统及化中有明显的鱼图腾崇拜遗迹,表明布依族原始先民曾奉鱼为图腾崇拜物。布依族源于古越人,古越人也有鱼图腾崇拜。而古越人先祖"无余"乃"禹之苗裔",禹之祖考颛项和鲧也都以鱼为图腾。因此本文认为,布依族的鱼图腾崇拜遗迹,是古越人鱼图腾崇拜的延续,其源可溯至曾以鱼为图腾的夏族原始先民。这是布依族深层文化具有夏文化因子的又一例证。探讨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布依族的又化来源和古代夏越民族的关系,以及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整体性特征的研究,都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东方之珠──赫哲族妇女今昔杨欣然“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曲古朴悠扬的《乌苏里船歌》将人们带到林海茫茫、烟波浩淼的祖国东北,带到那片人们传诵中的“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的神奇之地──就是在...  相似文献   

19.
2006年,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虽然几近失传,但赫哲族造物文化作为人类在特定生态环境与历史进程中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极具艺术价值,赏析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利川鱼木寨丧葬仪式既是既往之人肉身毁灭的告别仪式,也是鱼木寨土家族民族特点的一面旗帜。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孝道与丧葬文化的联系、鱼木寨丧葬仪式流程的阐述,来分析鱼木寨地区丧葬仪式中亲人团聚、守灵哭丧、做家祭、丧戏孝歌、宣讲孝义、烧七祭祀等环节,所体现出的宗族孝道、对亡者的哀思、为逝者祈福、追念亲情、报答亲恩、教化后代等土家族孝文化中的特点。进一步力证了鱼木寨地区丧葬习俗与中国孝道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