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这一世人皆知的重大消息,却在巴西日侨社会内部引发了水火不容的辩论和争斗,由此形成了"战胜派"和"战败派"两大派系。"战胜派"编造和散播"日本战胜论",并骗取了绝大多数日本侨民的信任,"臣道联盟"是"战胜派"中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组织。而巴西日侨中少数清醒理性的有识之士形成了"战败派",致力于推动"时局认识运动",以正视听。对此,"臣道联盟"予以疯狂的反扑,并暗杀"战败派"领袖,致使双方的争论升级为流血冲突。对于日侨社会的分裂和骚乱,巴西社会的总体反应是不解、震惊和厌恶。巴西日侨社会的孤立性和封闭性、《终战诏书》含糊其词的内容、巴西社会对德国和日本两国战败的不同反应以及二战期间巴西日本移民社会权威的缺失,是导致乱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一乱象既反映出日本移民社会内部的阶层分化,也体现出日本移民社会的认同分化。在本质上,它是日本"皇国臣民"的愚民教育以及巴西政府强制同化政策和战时管制政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根源是在巴西激进民族主义的高压下形成的日侨极端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
张作霖深知,欲在东北立足,须求得日本的支持,因此,大力争取日本的支持。日本方面意见分两派:一派认为张作霖可以作傀儡,另一派认为他不够驯服,一再要处死他,终于还是把他炸死了。张学良子承父业,日本认为他更不驯服,公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激起全中国人民的愤怒,奋起抗战,抵抗侵略,取得了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3.
"一战"的爆发为日本侵华的势力提供了良机,不过在对华问题上日本国内朝野的意见并不一致,尤其是在对待袁世凯的问题上矛盾更为尖锐。"倒袁"派一度占到上风,致使北洋政府被迫接受"二十一条",然而出乎日本军国主义者意料的是中国人民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日本政府被迫采取温和的对华政策,即从"迫袁附日"到"亲善提携"。  相似文献   

4.
关于国民党改组派的性质,史学界存在着各种不同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一种意见认为,改组派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改良派,另一种意见认为,改组派是代表在野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同在朝的蒋介石集团争权夺利的反革命派。我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根据,但都未免偏颇。改组派是一个组织成员复杂、政治纲领并不统一、前后期活动的性质又有很大变化的政治集团。对此,不能简单地以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或在野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革命派这样的模式去套,而应该对改组派的政治纲领、实践活动以及组织成员作一全面具体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符合事物本来面貌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述酒》新解袁达陶渊明的《述酒》是一首难解而又重要的诗。对《述酒》内涵的认识,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可解派,这派人一方面认为《述酒》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却尝试以史解诗。一种是不可解派,认为《述酒》深奥玄秘,难以索解。两派意见虽然不无道理,但他们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日本国内出现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论,并逐渐形成了"屠杀派"、"虚构派"和"中间派"。2000年以来,虚构派不仅在日本国内出版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著作,而且将它们翻译成英文,努力向英语世界推介其"成果"。这些主张包括:屠杀俘虏是捏造的、大屠杀事件不存在、掠夺行为被误解、强奸事件极少发生、民间慈善机构掩埋尸体数量不可信等等。虽然虚构派的英文文献远远超过其他两派,但其在英语世界的学术影响力却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彼此雷同的观点和不顾客观史实的荒唐逻辑。随着张宪文教授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全史》英译本的出版,虚构派在英语世界的"主导"局面将被改变,这将有助于消除对中国相关研究的误解。  相似文献   

7.
日本镰仓时代后期即早期"五山文化时代"是以被称为"五山派"的禅宗僧侣为中心倡导的汉文化兴盛的时代。所谓的"五山汉文学"就是由"五山派"的僧侣创作及欣赏的汉文学的总称。中国南宋时期的禅宗界中,临济宗杨岐派中的大慧宗杲一系(在日本被称为"大慧派")以及虎丘绍隆一系(在日本被称为"虎丘派")这两大系统十分昌盛。对中国"禅文化"的东渐进行梳理时,将其传播途径分为宋朝系统和元朝系统进行考察。从宋朝系统的文化内容中可以看出,其特点是以中国古典主义为基础的纯文学性格很强,比较有特色的作品大多是篇幅较长的古诗和赋等。元朝系统则更倾向于体味当时流行的文学本身。虽然其采取偈颂的形式,但在表现手法上却相当接近于世俗文学。  相似文献   

8.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事变发生后,日本陆军省内部出现了两派,一派主张立即扩大侵华战争,一派则主张采取"不扩大"方针,将事变作为地方事件加以解决,以达到蚕食中国领土的目的.但在极短的时间里,日本政府就将"不扩大"方针改变为全面侵华方针,本文拟就日本这一方针的变化做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感觉派是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出现在日本文坛上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一出世,便在文坛上掀起一股轩然大波,冲击了以私小说为代表的旧传统,引进了欧洲现代派的新潮流,从而揭开了日本现代文学史的序幕.历史上,日本新感觉派曾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过两次重大影响.近来,随着中国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的作品逐渐被重新出版发行,有必要对日本新感觉派文学予以评析,重新认识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篆刻艺术从中国起源后,目前已遍及世界各地。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方向是以现代中国(大陆)篆刻为代表的强调"书卷气"和内在气质的"表意派";另一个方向是以现代日本篆刻为代表的强调"金石气"和视觉印象的"表象派"。这两个方向泾渭分明,且有渐行渐远之势。  相似文献   

11.
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老人院里,陪伴了吴清源多年的那辆轻便轮椅孤单地停在房间的角落里,他的主人已驾鹤西去.2014年11月30日凌晨1时许,围棋界泰斗吴清源在日本神奈川去世,享年100岁. “老人在夜里很平静地走了,走完了自己的一生……”2014年8月曾亲赴日本为吴清源祝寿的中国围棋协会主席王汝南得知了老人去世的消息.在王汝南等众多中国围棋从业者心中,吴清源无异于围棋界的泰山北斗,大师的离去让众人心痛不已.“他对于围棋的执著,是这个时代少有的.”王汝南说.  相似文献   

12.
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一股文学思潮,是日本战后最早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本文从日本无赖派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入手,分析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想的特征,并探讨了日本无赖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是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圜悟克勤禅师书写的一幅墨宝,后经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禅师传给其弟子日本明庵荣西禅师;荣西又传给其第47世一休宗纯及其弟子村田朱光禅师。这幅墨宝现在还保存在日本大德寺酬恩庵。他们体悟到了"茶禅一味"的理趣,并充分发挥了它的茶道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扼要评介了日本现代派文学中的若干流派,然后从日本现代派具体作家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关系上,以安部公房和川端康成为例,分析了“全盘西化”与“东西结合”两种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类型模式。  相似文献   

15.
侦探小说经历两个世纪的发展,从未停止过小说内部与外部的各种探索与创新。美国冷硬派代表人物劳伦斯。布洛克和日本新本格派中坚力量东野圭吾的作品呈现出一个共同点,在其前期个人化风格浓重的作品分别奠定了他们冷硬派与本格派大师地位后,后期的作品又呈现出作者新的文学尝试,其中《图书馆里的贼》和《超杀人事件》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这两部小说皆在侦探小说内部探讨侦探小说,因此有了"侦探元小说"性。  相似文献   

16.
日本无赖派文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重要文学派别,而太宰治是无赖派文学派别中的最为著名作家之一。太宰治文学思想意识是在其生活阅历和文学创作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思想意识主要有"颓废堕落"意识,"自杀"意识,"罪"意识,"孤独"意识,"基督"意识等,被日本学界称为"昭和文学不灭的金字塔"。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化保守主义"学衡派"的灵魂人物吴宓,在文学与爱情观上呈现出保守和浪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本文将从这一矛盾出发,重新认识吴宓,进而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五四时期"新""旧"两派的文化价值取向,澄清大多数人对于"新""旧"两派、对于"五四"时期的误会,正确认识"新""旧"两派在"五四"时期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天义》是辛亥革命前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中的主要派别之一"天义派"的机关报刊,"天义派"是早期经由日本传播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渠道.《天义》记录了辛亥革命前经由日本传播到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全貌,它倡导"人类平等""废除政府""妇女解放""暗杀异己"等主张.通过剖析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想内核,厘清《天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探究中国无政府主义与日本无政府主义之间的理论和实践联系,拟在尝试论证日本路径对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日本推理小说带动世界推理小说进入第三个黄金时代,以《恶意》《白夜行》两部作品为出发点,从推理结构、叙述视角、推理空间和推理结果等方面总结东野圭吾作品的推理特点,进而研究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脉络、东野圭吾独特的“写实本格派”的风格和推理艺术。研究认为,东野圭吾在“本格派”“社会派”基础上,将推理和写实结合形成独特的"写实本格派"创作风格; 其独特的推理艺术特点是多线模式的推理结构、注重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关注推理社会空间的立体性; 其作品呈现出严谨的高智商性推理模式,通过多层次悬念的设置,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将作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作品兼具艺术性和真实感。  相似文献   

20.
"五四"作家在线性时间观和世界主义视角的支配下,将西方作为象征权利嵌入中国文化想象中。新感觉派在认同"五四"一代的基础上,将西方等同于现代,开始了对现代性的追求。他们采取分叉性的策略将都市西方与殖民西方作了区分,通过对上海的世界主义想象将自己放在与西方和日本都市文化对话的全球语境中,因此掩盖住了西方和日本帝国主义半殖民统治的现实。新感觉派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模糊,导致了某种意义上的文化殖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