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诸多现象说明必须高度重视偏好显示制度缺位的问题。在现有社会保障体制下,政府对经济主体的偏好进行人为抑制(或者压制)是完全可能的,这种抑制会导致经济主体偏好显示的障碍。社会保障公共选择机制包含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政策执行市场。社会保障公共选择机制是指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广义公共选择主体(包括居民、企业、中介组织、政府等)的权责分配结构和围绕社会保障政策的提出(投票规则)、审议、制定、执行、监督、评价等所涉及的程序、规则的总和。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听证制度建设,使社会保障听证制度法规化和规范化,使社会保障听证制度成为沟通政府与居民、企业的偏好信息、沟通中央政府①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的偏好信息的有效路径,将极大地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公共选择制度建设,提高中国社会保障公共选择机制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的决策机制存在多主体决策和各主体间权责划分模糊;决策前的偏好显示机制缺失,决策难以有效反映农村居民的意愿;决策普遍采取自上而下的程序和决策方法单一陈旧;信息系统低效和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缺失;监督主体单一,缺乏外部监督,监督机制难以起有效的监督、反馈、控制和协调作用等问题。改革目前的决策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权责分工,规范政府决策行为;建立有效的偏好显示机制和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信息披露机制;形成立体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3.
从公共产品最优供给一般性分析入手 ,并以此为参照指出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 ,进而分析其原因 ,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利用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变迁作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农村居民集体行动的社会因素与财政因素两个维度,对农村公共产品自主供给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证实:“一事一议”制度有利于农村公共产品的结构优化,其显著提升了村级公共服务的供给绩效。农村传统的“宗族”社会结构有利于克服集体行动中的“自利行为”和“搭便车”倾向,促进了“一事一议”的开展,而当前逐步扩大的收入差距形成了公共产品的偏好差异,提高了“一事一议”的交易成本,但是有效率的村级治理体制对村庄开展“一事一议”具有促进作用。“一事一议”挂钩的财政补助,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实证研究结论对于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培育内生性的公共产品自主供给机制,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区域公共管理视角下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下区域主义和区域竞争的崛起,经济市场化下区域竞争的加剧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兴起,使得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日益凸显。而区域公共产品是区域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是解决区域公共问题的有效手段,恰当的区域公共产品提供机制有利于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水平,对于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安全和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公共产品是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一个涉及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然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极不完善,这极大的牵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从分析农村公共产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要性出发,总结当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区涉及农民公共利益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和管理缺乏监督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社会结构中,仍处于明显弱势地位,文化生活极度贫乏。传统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未能很好解决农民工群体的文化需求问题,产生了明显的供需矛盾。农民工城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内容设计,必须要兼顾目标消费群体的特点及公共文化物品的特性。供给模式则必须充分考虑供给链上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三者构建的制度关系和良好的互动过程。改变传统公共行政体系为主要特征的供给方式,寻求新的治理机制并依此完善制度设计,是解决有效供给问题的关键。在公共文化产品提供者与生产者之间建立激励及约束机制,确定契约安排的界限与条件、服务质量及绩效评估的标准;在消费者与公共文化产品生产者之间建立公共选择机制及需求反应机制,使生产者对变化的公共文化需求及其特定群体的消费偏好有及时反应;供给过程建立PDCA质量监督系统,确保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背景下分析游客需求有利于制定适当的恢复战略。文章基于效用理论和行为经济相关理论应用Stata 27.0软件联合陈述性偏好和显示性偏好分析浙江省自然保护地游客生态旅游偏好。文章发现陈述性偏好和显示性偏好的Kendall结果一致性检验W>0.6且显著性P<0.05,两者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陈述性偏好显示旅游者选择的生态旅游产品偏好与出行时长呈负相关关系,旅游者“愿意花费出行时间”为:生态度假(2.3h)>生态观光(2h)>户外运动(1.4h)>自然教育(1h)>生态康养(0.9h)。同时,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的基础上分析,发现陈述性和显示性偏好存在差异,体现了市场开发潜力。文章建议不同地区针对生态旅游中的教育类和康养产品,应当丰富其趣味性。  相似文献   

10.
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与乡镇政府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离不开乡镇政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但受财力不足和体制不顺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乡镇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既影响了其自身存在的义理性,也制约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明确乡镇政府事权,落实乡镇政府财权,健全需求表达机制,拓展公开产品融资渠道,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以促进乡镇政府改革。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它的供给主要有城市政府直接提供、间接提供和市场提供三种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 ,市场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针对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是惠农政策供给有效的关键问题。从供给需求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惠农政策的分类,分别从惠农政策受益程度和惠农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两个方面对关中7个(区)县惠农政策进行分析,发现:从政策供给层面来看,当前我国惠农政策供给契合了农民的政策需求,实施效果得到了农民的肯定,政策供给有效性较高。同时,基层政府对惠农政策的落实状况是影响其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从政策需求层面来看,农民对社会保障类和教育培训类惠农政策的期待,构成了惠农政策进一步调整与完善的方向。上述结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效启示,即乡村振兴战略中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契合农民的真实需求。一方面,国家政策出台需要充分适应农民需求的变化以强化供给的契合程度;另一方面,基层政府需要切实转变职能和作风,积极高效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各项政策,以提高政策供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呈现出整体上的从东到西梯次性失衡以及区域间的同一地域失衡和结构性失衡并存的犬牙交错的格局,这也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有关。本文通过对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描述以及这种不均衡状态危害的阐述,得出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的对策。通过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强化公共部门的支出管理,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合理把握公共财政提供公共产品的次序和寻求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等方式,实现公共产品的合理均衡供给。  相似文献   

14.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国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中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有关条款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主体供给是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建设的发展趋势。基于五省市626份社区样本实地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主体协同供给现状及影响主体间有效协同的制约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主体协同供给总体满意度较高,但是多元主体在供需匹配性、效率性、合作性等方面问题凸显。回归分析显示,业务流程关系、信息沟通反馈、主体间的互信程度对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主体协同供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自身利益关注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攻坚阶段,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不仅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也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关于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问题,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从农村公共品的内涵及外延、需求及供给的现状、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以及改革路径等方面对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早日实现和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品供给方式与基层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村不同公共品供给方式实践的考察,发现了两种不同的供给理念。作为一种典型的“输入”式供给方式的项目制,因为忽视地方政府和基层社会的自主性,导致资源浪费和治理失效的问题;成都市推行的公共服务资金政策,通过将决策权下沉到议事会的方式,实现了公共品供给方式从“输入”到“嵌入”的转变。研究发现,普惠性的资金分配和弹性化的使用规则、需求表达和组织回应的制度化、村庄治理资源和治理手段的组织吸纳、群众参与和基层监督机制这四个层面的实践机制保证了公共服务资金具备公共性、权责性、合法性和透明性四个基本特征,从而体现了基层善治的基本要求,是善治理论在基层治理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8.
物品的特性决定了物品的供给模式。文章运用公共物品理论探寻了港口整体的技术经济特征,并对港口物品特征进行归类分析。在总结了公共物品供给理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于各类港口物品供给的理论模式,最后分析了港口物品供给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城乡间失衡等几个主要问题。取消农业税后,由于乡镇财政缺口加大、现行的“一事一议”制度缺陷甚多、免税引发的“要地热”激起村民矛盾,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更趋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就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制度和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我国对公共产品、公共财政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既是实践问题,也面临许多理论问题。只有以科学的符合我国实际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对各类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分别提出科学、正确的具体思路以及对策,加快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