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增长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多项重要条件的确立。作者经过论证指出,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增长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而要确保资源优化配置,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必须着力解决新技术工艺在企业间有效扩散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形成以先进技术工艺为后盾从事经营的企业和以落后技术工艺为基础进行生产的企业并存的二元格局,从而直接妨碍集约增长的实现。为此,作者提出建立新型的政府机构为主的技术开发与推广主体的设想,并对其运营发表了见解中国二元经济形成机理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即有相同之处,如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工业化起步晚等等,也有其特殊成因,计划经济造成的城乡分隔。正是这种特殊性,导致中国二元经济有一种自我强化的超稳态特征,这种超稳态的二元格局,使得通过工业向农业反哺的方式来发展农业受到阻滞。然而,改革以来,中国的二元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异,虽然这种变异中包含了我们料所未及的新问题、新现象,但却给我们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些可取的思想。为此,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应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与众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经济发展与二元经济的改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单追述了二元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线索之后,本文重点评述了早期发展经济学中有重要影响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A。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指出了其理论意义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出发,论证了经济发展中“二元或多元结构”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了经济发展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经济结构由原始的一元农业社会向初级二元或多元经济转变、继而向高级的二元或多元经济转变的过程,在经济发展的极限点上,经济结构才会超于高级的一元化。以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结构进化这一理论概括为基础,作者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目前情况下,应通过加速农业──乡镇企业──城市现代工业这种三元结构的高级化转变,来推动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工业的蓬勃发展,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很显然,农村工业的异军突起,已构成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单元结构,这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二元结构经济格局已被打破,标志着三足鼎立的传统农业、农村工业和城市现代工业的三...  相似文献   

4.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艳 《社会》2002,(11):19-23
19世纪以来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大量转移。这种转移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 ,这种趋势在中国出现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成为沿海地区繁荣的重要原因。实践证明 ,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农业劳动力转移方面 ,国外有许多先进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但中国的国情毕竟不同于他国 ,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其特殊性。因此 ,研究这种特殊性对进一步促进和引导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行“休克疗法”的经济转型,农业改革是整个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农业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改变农村土地的所有制性质。但是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之后俄罗斯农业并没有出现快速地增长,反而陷入了空前的危机,这种状况一直到1999年才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开始出现增长局面。  相似文献   

6.
刘-费-拉二元经济理论一度是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在该理论的导向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工业产能过剩与农业剩余不足并存、高资本积累率与城乡失业并存、投资过度与消费需求不足并存的困境,国家利益因之受损,经济发展高度对外依赖,缺乏自主性和可持续性,主导产业低端化.只有客观认识二元经济理论的局限,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工业是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经济僵局的重要力量,是沟通传统农业和现代城市工业的纽带和桥梁。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充分说明,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人口城市化等,都与农村工业及其发展密切相关,依靠农村工业自身经济成长的力量也可以实现二元结构经济的转换目标。因此,农村工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通过农村工业这条沟通传统农业与城市工业的纽带的作用,必然带动中国现代化的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轨迹、特征与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帆 《学习与探索》2007,(6):123-130
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反差指数和二元对比系数等指标进行测度,可以将1952年以来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划分为1952—1970年、1970—1984年、1984—1993年、1993—1997年、1997—2001年、2001—2004年共六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化存在多次反复波动和迂回,其特点主要有纵向上的演进性,横向上的滞后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性三个方面。特别是,这种转化正处在"倒U型曲线"的跨越拐点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具有相对迟缓性,以致在资源配置、农业发展和收入分配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中国应制定更有效的公共政策,以降低交易费、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分工演进,从而推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获取经济继续发展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一发展过程中的变异现象,是指这样一种情形:一些本应归于现代化内容的事物失去了或者是部分失去了本来的应有之义,并且,增加了一些与现代化属性不相吻合的内涵。中国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变异现象,大致的说,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二元经济结构。这是产生变异现象的最基本的原因。一个回避不了的客观事实是,在我国现阶段,落后的旧式经济与先进的现代经济同时并存,而且,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并存。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与心理观念也势必相应地呈多样化状态。于是,整个社会机体实际上也就具有了一种非同一、非真正一体化的重要属性。这种非同一的客观现实增大了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随机性和不  相似文献   

10.
韦良  张文安  唐红祥 《创新》2009,3(1):61-64
在分析建立广西农业保险巨灾损失分摊机制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从建立起实质上的“二元化”的农业保险体系、构建同业分层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巨灾再保险体系和设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等角度探讨了广西农业保险巨灾损失分摊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分工演进与中国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工演进是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农业分工抑制是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立的根本原因.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应该是促进物质资本迂回、人力资本迂回、专业组织推进、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劳动流转等五种类型的分工演进.利用中国31个省区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分工演进综合指数可以有效地解释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基于此,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要害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完善来促进分工演进,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推导出国家整体和不同省区的农业发展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2.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增长拉动了农业生产值的增长;农业生产值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基本建设支出将以一定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增长对农业生产的增长表现为负冲击,也就是说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在减少,这是符合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业生产的短期效果没有长期效果明显稳定,即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业生产总值有稳定的推动作用,这一研究结论与相关文献研究的结论相一致。当前,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改革公共产品二元供给制度,利用法律手段与创新方式,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农业基础设施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邓子恢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他的农业思想内容丰富,并且在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当代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它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农业思想的理论宝库.主要体现在参与毛泽东一些重要农业思想的提出;一些见解成为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有机内容;补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许多观点,在某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二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改革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他提出了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思想;提出了可以实行分散经营或统分经营的生产责任制观点;提出了农工商综合发展的初步思想.  相似文献   

14.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演进的必经阶段.中国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快速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的同时,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府充分认识到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意义,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增长导向导致二元结构出现了削弱--强化的多次反复.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必须破除二元经济结构,为此要建构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经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入世”十年:中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入世"为标志的中国农业全球化导致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量大增,促进了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入世"后的实践显示,中国的密集型农产品并未如想象获得国际市场中的更多机会,中国农产品的贸易逆差格局将长期存在,中国的农产品供给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国,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任务丝毫不能放松。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主要政策选择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全国来讲,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行。在鼓励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的同时,要防止一些工商企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圈占农民土地,损害农民利益。中国农业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必须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的中国农业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纪之交的中国农业改革陈吉元解决农业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克服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都要求深化农业改革。本文认为,继续坚持改革之路,必须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通过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国...  相似文献   

17.
总体上看,履行WTO的农业协议承诺与中国农业调整在方向上是一致的。相比之下,国内农业调整的实际影响远大于所带来的效应。虽然加入WTO对国内农业生产、市场和价格、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农业政策与体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是,最大的冲击是对农业政策和体制提出的挑战。为了消除农业开放中的负面影响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就迫切需要改革现行的农业宏观体制,采用一体化方式指导和管理未来中国农业向发样自身比较优势的方向转变,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不断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和城乡格局,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8.
推行农场制到底是排斥还是吸收劳力? 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入考察和对乡村劳力过剩特点的分析。本文建立了一个有别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旨在实现中国农业工业化及剩余劳力转移的“非刘易斯模型”,试图依靠制度变革以改造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消除二元经济,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这一模型的具体应用便是建立中国式的现代农场制度。它具有迅速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并有效地吸纳乡村剩余劳力的巨大功能。  相似文献   

19.
《日本学刊》2021,(2):101-124
日本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产生于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部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同时,老年劳动力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经济增速放缓后,高龄劳动力大规模向农业回流,又进一步加深了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从而对农业的产业竞争力提升和村落共同体功能维系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形成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综合效益和收入水平偏低,而阻碍农业收入水平提升的深层原因是大部分农户长期以来经营规模过小。为充分利用大批老年农业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的契机,加快构建以农业核心经营者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日本近年来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和产业融合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日本为摆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困境而进行一系列农业改革的经验,或可为中国农业农村治理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斯:以工业为主体的乡村经济格局替代了单一的传统的农业经济,同质同构的村落社会逐渐解体,一个多元化的、城乡一体的新型农村社会正在形成。考察中国农村社会的这一变迁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促进传统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机制的分析,为加快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思路。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通过对浙江农村社会在过去几十几年中的变化过程的考察,分析了浙江农村社会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其态势,以其为研究探索传统农村社会的变迁过程提供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