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豫章丛书》有两部:一部是清陶福履(江西新建人)辑,专收清代江西作者的作品,共收书26种,47卷;第二部是近代胡思敬辑,共收书103种,674卷。本文介绍的是胡辑《豫章丛书》,线装,前有总目,后附《四库著录江西先哲遗书抄目》各1册。收唐、宋、元、明、、清5朝江西籍人士所撰的书,由南昌退庐图书馆(后称豫章丛书编刻局)于1915年1920年陆续刊印出版。胡思敬字漱唐,号瘦篁,晚号退庐居士,江  相似文献   

2.
民国年间,掌故笔记甚多,尤以清亡之初,著作如林,群言庞杂,秽闻秘记,累牍连篇,有目不暇接之势。其中也不乏佳作,如李岳瑞之《春冰室野乘》、许指严之《南巡秘记》、况周颐之《眉庐丛话》、袁克文之《辛丙秘苑》、林纾之《畏庐琐记》等,允称名著。又徐珂编《清稗类...  相似文献   

3.
林纾论     
一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幼年贫苦,曾寄食于外祖母家。但极好学,十八岁婚于刘氏,岳父刘有棻,即以传统的程朱理学来教导他,让他读《呻吟语》,《五种遗规》,并同他讲道学源流,及立身安命之道。这是他接触程朱派理学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有读者举报,由黑龙江省卫生厅主管的《中国医院管理》2010年12期(2010年12月5号出版)发表了署名王启辉的论文"电子病历的三个法律问题探讨",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  相似文献   

5.
一林纾(1852—1924)福建闽县南台人,原名群玉,字徽,又字琴南。筑室于龙潭浩然堂侧,额曰:“畏庐”,自称畏庐居士。因所居多枫树,取“枫叶吴江冷”诗意,自号冷红生。林纾卒后,门人私谥“贞文先生”。笔名有餐英居士、射九、践卓翁、蠡叟等。甲子(1924)秋,殁于京师,享年七十有三,次年归葬闽县北五十里白鸽龛。林纾终生未入仕途,毕生从  相似文献   

6.
林纾的笔记集《畏庐琐记》,反映了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社会百态。文章以《畏庐琐记》所载之旗人东岳崇拜和士子祈神等民间信仰现象为例,利用方志、笔记等地方文献,分析民间信仰的世俗化特点,指出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特定人群有自身的崇拜对象和信仰行为;另一方面,当面临人生的不确定因素时,民众会“随俗”走进祠庙,焚香祈祷。与向什么神祗祈祷相比,此时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顺利实现心中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说明】一、这份“系年”主要依据《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王国华、赵万里编,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王国维全集·书信》(吴泽主编,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王国维《人间词甲稿》1906年原刊影印件、《人间词乙稿》1907年原刊复印件、王国维《人间词》1909年手抄稿、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复印件、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王静安先生著述目录》(载1928年4月清华学校研究院编辑的《国学论丛》第一卷第三号,即《王静安先生纪念号》)、王乃誉《日记》手稿、王高明等编《王忠悫公哀挽录》(1927年7月出版),并参稽王德毅《王国维年谱》、甘孺《永丰乡人行年录》  相似文献   

8.
16至18世纪蒙古地区喇嘛教盛行时期,出现了许多有文化、有知识的高僧,他们对丰富和发展蒙古文化起了重要作用。西蒙古的松巴堪布·益希班觉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在松巴堪布·益希班觉的《佛教史》(即《佛法源流如意宝树史》)出版之际,笔者作为第一读者和责任编辑,就松巴堪布及其《佛教史》概略作一介绍,以飨读者。松巴堪布,名益希班觉,是青海佑宁寺(今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建于1604年)的五大活佛之一松巴活佛的第三世。  相似文献   

9.
王铎(公元1592年——公元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又号十樵、痴庵、痴仙道人、嵩淙道人、烟潭钓叟等,卒谥文安。河南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人。明末清初之际著名书法家。他于书法,诸体皆工,尤以行草为精。《图绘宝鉴续纂》云:“(王铎)书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为最,种种法帖鸣世。”清代著名书画鉴赏家段春  相似文献   

10.
元代入滇的畏兀儿人,属于西州回鹘,即高昌畏兀儿人。据《元史》记载,自公元1209年开始,高昌畏兀儿人归附蒙古王朝,从征花刺子模及西域回回诸国,并随蒙古军队进入中原征灭南宋,最后留戍吐蕃及襄阳等地。高昌畏兀儿人进入云南,主要是从忽必烈及其统帅兀良合台,于宪宗三年(1253年)平大理后开始的,至元十一年(1274年)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时又进来很多。畏兀儿人在世祖至元初曾参与征伐交趾、占城和缅国的战役,据《元史·世祖本纪》及《元史·外夷二》安南条说:当时交趾及占城叛服不常,曾  相似文献   

11.
书刊简讯     
《探讨》杂志发表维特根斯坦专号《一元论者》杂志发表“黑格尔在今天”专号在挪威奥斯陆出版的《探讨》(Inquiry)杂志1964年冬季号发表关于论述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专辑,内容如下:论文方面,有魏恩帕尔(P.D.Wienpahl)的“维特根斯坦和命名关系”,沃尔加斯脱(E.H.Wol-gast)的“维特根斯坦和准则”,勒维森(A.B.Levison)的“维特根斯坦和逻辑必然性”;讨论方面,有波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编的《博士文萃》(1998—1999年)最近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8年至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摘要228篇,分为上下两编。全书按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六大学科门类划分,内容涉及50多个专业《博士文萃》(1998—1999年)出版@雷艺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最擅长的是诗和散文创作。不过他也写了十几个短篇小说。四则童话小说甚为幼稚,我不拟置评。其他小说,除收入小说集《轮盘》者外,尚有《珰女士》(未完稿)。徐氏的这些小说,最早的一篇《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后改题为《春痕》收入小说集)写于一九二三年初春,发表于同年二月十一日出版的《努力周报》第四十一期上。最后一篇《珰女士》写于一九三○年年底,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出版的《新月月刊》第三卷第十一期  相似文献   

14.
1934年(民国廿三年) 三十九岁一月,《新年试笔》(署名蒲牢)、《个人计划》,分别发表于《文学》二卷一号、《东方杂志》卅一卷一号。《冬天》刊于《申报月刊》三卷一期。署名形天。《〈清华周刊〉文艺创作专号》刊于《文学》二卷一号。署名惕若。二月,短篇《赛会》,一月作,发表于《文学》二卷二号。署名吉卜西。《话匣子》,由良友图书公司出版。  相似文献   

15.
英《中国季刊》举办学术会议讨论我国当代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英国出版的《中国季刊》报道1962年8月间,该刊在牛津附近的“英美会议中心”主办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文学”。据该刊称;这类讨论在西方还是第一次。参加讨论的有“中国和西方学者”。会上宣读了十篇论文,对这些论文进行了充分的讨论。1963年1~3月号的《中国季刊》为此出了专号,除刊载这些论文外,还发表了社论。这些文章的题目如下(其中第1、第4和第13篇未在会上宣读):  相似文献   

16.
苏金伞1906年出生于河南睢县董村一小地主家庭。从《出狱》于1934年在《现代》(6月号)发表算起,在诗坛耕耘的岁月已五十余年了。五十多年来,诗作可查者约300首,出版的诗集有《地层下》(1949年上海星群出版社)、《鹁鸪鸟》(1949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入伍》(1951年上海华东出版社)、《苏金伞诗选》(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四本。  相似文献   

17.
△本刊主编任健雄撰写的论文《精神文明·市场经济·人的价值》(发表于本刊 1 997年第 1期 ) ,被中央党校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团结出版社1 999年 6月出版 )全文收录。  该同志撰写的论文《三讲教育与干部道德建设》发表在《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1 999年第 9期。  △社科部黄元生副教授的论文《依靠科学指导农网改造》发表在 1 999年第 7期《农电管理》杂志上。  △社科部武鸿雁副教授的论文《关于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发表于 1 999年第 8期《辞赋新探》杂志。  △社科部李兰英副教授的论文《高校需强化社会…  相似文献   

18.
深大学人     
王晓华教授1962年8月生,吉林吉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博士,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先后在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哲学家刘放桐教授和著名戏剧学家董健教授。从事文学、文化、哲学研究,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15篇,其中4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和摘编。已出版专著《个体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7月出版)、《压抑与憧憬——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黑龙江…  相似文献   

19.
上海书店印行的《现代》文学刊物影印本已于1984年9月公开出版。《现代》1932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施蛰存主编,3卷1期起改由施蛰存、杜衡、苏汶主编,自6卷2期“革新号”起由汪馥泉接编,改为综合性刊物,出至1635年5月6卷4期,即告停刊。上海现代书局发行,发行人洪雪帆、张静庐。撰稿人有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老舍、巴金、叶圣陶、沈从文、周作人、冯雪峰、钱杏邨、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厦门通信》最初发表于《波艇》月刊创刊号。由于该期刊物未注出版年月,这篇通信的发表时间也就成为悬案。一九五六年七月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三卷作过注释:“本篇最初发表于《波艇》月刊第一号(原刊未注明出版年月,应为一九二六年末)。”一九五六年十月,俞荻在《文艺月报》上发表的《回忆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一文中说:“十一月间,草绿色封面的、精致可爱的《波艇》月刊创刊号,终于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出版了。”一九五八年八月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九卷对此又作注释:“《波艇》……一九二六年冬出版两期后即因鲁迅和负责撰稿的学生陆续离开厦门而停刊。”(《两地书·七三》的《波艇》注)此后,这问题似乎就没有人再探讨了。一九七六年九月,内部印行的《鲁迅在厦门资料汇编》(第一集)中的《培育两株文艺幼苗——<鼓浪><波艇>》(以下简称《幼苗》)一文,重新考证出《波艇》的出版日期:“创刊号出版是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五日左右。”以后,内部印行的《两地书》(征求意见本),《鲁迅手册》(试编本)中的《鲁迅著译系年》,丁言昭同志的《鲁迅和<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