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居住格局是研究民族关系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且是衡量民族关系好坏的一个变量。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各民族在城市的流动和居住越来越普遍,城市民族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对成都市的调查显示,成都市少数民族的居住状况是杂(混)居格局。杂(混)居格局的重要标志是不同民族在城市中均有分布,且大量少数民族人口与汉族居民互为邻里。其居住格局呈大杂居、小聚居状态。成都市民族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对民族关系的调适上。  相似文献   

2.
“世居民族”与“居住民族”称谓指向已不仅仅是民族学意义上的话题,还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文本简要梳理了“世居民族”与“原住民族”、“世居民族”与“土著”、“世居民族”与“居住民族”的边界及其关系,指出“世居”不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倘若一味强调民族世居,容易滋生地方民族中心主义和地方本位主义思想;在民族杂居聚居已日益成为一个显著的事实和趋势的前提下,为了避免一个民族在此地为“世居民族”,到彼地又为“外来民族”的尴尬,真正体现各民族平等,必须淡化新、老地域人的界限,淡化民族世居身份和族群意识,慎用“世居民族”概念,启用“居住民族”称谓。  相似文献   

3.
民族居住格局是族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多民族混居有利于族际交往,促进相互了解,减少偏见与歧视,使族际关系趋于和谐。同时混居带来的近邻关系会使族际冲突增加,单一民族聚居现象普遍存在也有其客观原因。南疆维吾尔族聚居的乡村居住着少数的汉族农民,文章通过这些汉族农民居住状况的形成、演变及当地维汉居民对此的态度,探讨居住格局对族际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谈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陈列艺术韦荣慧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标记,也是一种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除汉民族外,还居住着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  相似文献   

5.
引言在人类居住的地球共同体里,聚集着二千个大小不同的民族。每一民族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由于所处的时空条件不同,发展过程的遭际也不一样,因而每个民族的历史也就迥异。“要给没有历史的民族找一个范例是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除非在乌托邦中寻找),因为所有的民族都是有历史的民族”。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虽然仅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六,但居住的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六十。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多居住在祖国的边疆。我国各民族都是勤劳勇敢,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的相处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相似文献   

7.
民族居住格局是研究民族关系十分重要的场景和变量。国内外学者对于民族居住格局进行了很多研究,国外学者多集中在量化分析上、原因分析;国内学者则多倾向于历史溯源、民族交往等定性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活中不同民族成员的居住格局历来都是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一种利于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居住方式而备受各个城市的关注。56种民族成分齐全的成都市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相关建设方面既凸显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多重意义,还为实现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文中简称"三交")创造了真实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文章认为当前成都市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还处于浅层次的水平,其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模式及其变迁过程,认为各民族的居住模式与其婚姻、家庭形态的关系密不可分,各民族的居住习俗和住宅布局,是对其婚姻、家庭关系最形象的诠释,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反映.  相似文献   

10.
山地文化的一种景观:中国苗族的居住和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其居住和建筑自然相应地体现出浓郁的山地文化特征。这就是整体认同和相似前提下的群落断裂与差别。山地的自然阻隔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苗族居住和建筑文化的表层特征,其相互间的众多居住差异和心理上的自我封闭,皆可视为对山地文化这种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无意识认同产物。这是我们研究认识苗族的居住和建筑文化时必须注意的一个参照系统。  相似文献   

11.
俐侎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至今集中居住在云南临沧三县,其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是俐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俐侎人节日文化的研究,分析其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并探索其民族心理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武陵民族地区的族际居住格局演进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区域共居式、社区共居式、社区互嵌式三种样式和阶段的演进。历史上的移民,特别是汉族移民在族际居住格局演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形塑了族际居住格局,还形塑了区域空间。他们首先将一个边缘空间形塑为具有三个层次的区隔空间,然后形塑为整体的互嵌空间。区域内部的族际居住格局与区域空间结构具有同构关系。推动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是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抓手,应该把握历史规律,充分吸收历史经验教训,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3.
生活环境的改善 ,是体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凉山彝族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位 ,居住环境对妇女的健康带来较大的危害 ,对民族地区的扶贫效果和持续发展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重视妇女的健康 ,多视角多层次地探讨制约妇女健康原因 ,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改革旧的居住环境 ,促进妇女的身体健康 ,是当前彝族农村扶贫攻坚和西部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引以重视的一个问题。居住环境的改革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 ,必将大大促进妇女的健康与发展 ,促进家庭和社区的发展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丧葬,一般来讲,就是办理丧事,埋葬死人。它是风俗习惯的一部分,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宗教信仰等不同,每个民族在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上都有自己一整套独特习俗。另  相似文献   

15.
“散居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学和人类学上的一个概念,既可以从民族的概念范畴去定义,也可以从族群的概念范畴去定义。然而,由于我国民族问题与政治法律的一体性,基于现有的政治设计和制度安排去解析散居少数民族更具有合理性。因此,散居少数民族具有民族、族群和政策制度3个方面的特征,据此可以将散居少数民族定义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选择以散居方式生产生活、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族群,它既包括那些居住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以外的族群,也包括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内但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族群。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把握一个说明居住在韩国的婚姻移民女性的社会活动和适应类型的重要因素——邻里效应。尤其是针对居住在同一个市、郡、区的外国妻子以及同民族人口比重对婚姻移民女性的社会活动和适应类型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住地区的外国人妻子比重越高,越能促进婚姻移民女性的社会活动、并且属于孤立类型的可能性也越高。这样的边缘化效果在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比在大城市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并且,居住地区同民族人口越多,和他们的接触和互动就越多,但是比起同化于韩国社会,属于孤立类型的婚姻移民女性较多。  相似文献   

17.
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赋予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进而围绕着它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居住文化。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民居,总是包含着该民族该群体的风习、信仰、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对外交流等诸多内容。可以说,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民居,就是一幅该民族该群体文化概貌的图示。白族是我国最注重民居建筑的民族之一,白族民居具有鲜明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会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文规定:“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也曾明确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事业,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设想,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会有全国的四个现代化。所以,毛泽东同志说:“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中国有几十种民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比汉族居住的地方面积要宽,那里蕴藏着的各种物质财富多得很。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的经济是不行的。”具体地说,我们国家,除汉族外,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很大部分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人口  相似文献   

19.
亚述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民族直接的不断冲突和融合成为亚述文明发展的一条主线.阿卡德人、苏美尔人,阿摩利人、胡里安人及阿拉米亚人等众多民族纷纷侵入亚述地区,亚述人在与入侵民族的冲突中也不断地吸收这些民族的先进文化,不断地与这些入侵民族进行各方面的融合,亚述人与这些入侵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亚述文明.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描述了乌鲁木齐市居民跨民族文化交流状况。通过对居住和邻里交往情况、语言使用和交友情况、民族交往与认同等几方面的分析,认为混合居住模式有助于建构和谐的跨民族交流,从总体上看乌鲁木齐市居民对跨民族交流的态度是积极的正面的。研究在如何有效进行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