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从意大利南北部的社会差异看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大利南北地区的经济成就、地方政府所执行的效率、市民生活的特点都有明显的差异。北部地区社会和政治效率发挥得非常好,市民之间的信任和参与网络也非常发达;而南部地区则不是这样。南部与北部之间如此明显的差距主要根源于中世纪以来传承下来的两种体制:北部具有共同体性质的共和国传统,而南部则具有君主制传统。正是这两种传统导致了市民参与和人际纽带方面的重大差异。如今,在经济上取得优异成就而且保持良好的集体生活的地区都是在市民参与、合作团体、相互帮助等方面拥有优良传统,这就意味着,社会资本是决定经济发展和政府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巴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1-62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一下简称《金翼》)作为社会学的经典读本,包含着许多社会学的思想。《金翼》中涉及到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若用社会学的“人际关系网”对其进行分析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其内涵。文中所提到的“人际关系网”是一种“平面人际关系网”。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并不仅仅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如果用“平面人际关系网”来定义之前人们对人际关系的分析,那么就可以用“立体人际关系网”来对其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吴理财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1,(5):58-60
小城镇的发展既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又要符合自身发展逻辑.随着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可能成为我国"市民社会"的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68-80
随着互联网力量的不断介入,公民参与的内涵和形式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本文以大学生网民为例,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定量分析了社会信任对网络公民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有助于扩展大学生的公民参与。在网络空间,大学生的公民参与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参与程度最高的是网络信息获取行为,其次是网络信息表达与讨论行为,而网络行动的参与程度最低。研究还发现,社会信任对网络公民参与有显著影响,其中网络人际信任和政治信任对网络公民参与的影响是正向的,但现实人际信任对网络公民行动的影响则为负向。 相似文献
5.
6.
熊美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7-87
本文以2010年对澳门居民的一项民意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社会资本和政治信任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澳门,社会信任和政治信任之间存在很强的正向关系,但这种关系可能需要一定的条件为基础,而政府绩效可能是解释政治信任更为有力的因素。据此,更为有效促进公民政治信任的方法显然是改进政府绩效,因为社会资本这种长期力量很难产生立即的政治结果。但是,社会资本存量确实是能否短期内重建政治资本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区社会资本的构成受到了文化传统和伦理本位的关系网络结构的直接影响。繁荣的社会资本不仅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支持条件,也是社区治理的最终目标指向。社会资本存量是衡量单位体制解体后社区公共空间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在社区管理体制行政化惯习的约束下,普遍呈现出缺失与脆弱之特点,需要通过组织行动和制度建构的途径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8.
张国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3):125-130
民族地区儿童辍学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给予多方关注和努力解决的诸多难题之一。在以往相关论题研究中,学者们虽从多领域根据需要曾作过多方面探讨,但从社会学角度作研究者尚不多见。因此,从社会学视角,即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角度就东乡族儿童辍学问题的缘由进行探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秦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0):12-16
营销模式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文中试图运用理性选择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理论对营销模式中的互惠营销进行经济社会学分析,以揭示互惠营销模式得以运行的社会基础,并辅之以实证研究,以期从理论上拓展互惠营销模式的研究范围,为其提供新的视角、新的思路,为企业成功推行这一营销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顾航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5-88
关系网的核心内涵就是利用关系循私枉法,其运行的基本原则是无原则的利益交换原则,其发生与生存的社会基础是人治,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关系网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所以,我们必须走出关系网,而走出关系网的关键是实现人治向法治的彻底转换. 相似文献
11.
毕霞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2):11-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定内涵是特指我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既包括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为实现和谐社会增加了社会学意义的解析与实现途径,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规范体系,建构多维度的社会成员联系网络,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信任,减少摩擦与冲突,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陈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2):139-142
本文从界定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入手,论述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政治超越思想。本文作者认为,马克思正是在揭示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对立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社会解放是市民社会的政治超越的唯一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崇维祥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36
以网络冲突事件为例说明了虚拟社会中的事件是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和展开。现实社会中社会地位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矛盾和由此形成的不同社会特点的行为支配模式的冲突是网络社会冲突的现实来源,网络冲突的影响和解决也是要在现实社会中完成的。虚拟社会并非是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而本质上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5.
庞金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36-43
20世纪中叶,当代民主化浪潮在全球受阻。在民主化的反思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了公民社会对民主化的推动作用。笔者试图从结构-功能、政治文化与全球化三个维度分析公民社会对民主化的推动作用是如何可能的:公民社会的内在结构有利于划定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疆界,构建公民民主参与的渠道,提供一种“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机制;公民文化与民主文化和谐一致,加强公民文化建设对培育民主精神与民主文化有很大助益;从民族国家层面走向全球层面的公民社会,仍有可能成为推动世界性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普遍信任的缺失与培育: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存在的信任危机,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借助国外有关社会资本与信任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科尔曼、普特南和福山等人理论观点,从社会关系网络、民众参与、社会规范等方面来分析普遍信任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社会转型期培育普遍信任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往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均指出"信任"关系具有外部效应,但对这种效应是怎样取得的并无共识.我们尝试建立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说明"信任"关系如何产生正的外部性,亦即产生超出个体理性计算之外的利益.我们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个多人互动的环境中,能否达到彼此信任,虽然会受到欺骗者所遭到的惩罚与欺骗利益多少的影响,但主要受到所处环境中具有信任者人数比例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信任"关系具有正的外部性,信任者人数越多,信任者所享受到的利益越大.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经济社会学信任研究的新视野——科尔曼关于信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才生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6):15-17
当代西方新经济社会学家科尔曼独辟蹊径,对“信任”问题展开一种“综合研究”。他认为,交易中的信任行为虽是一种风险行为,但却是一种有目的的理性行为,其目的是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应“给予信任”。信任还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资本形式,它基本上是无形的,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它具有不可让渡性、互惠性、可再生性和公共产品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转型是社会秩序趋向动态稳定与公民权益普遍发展的统一,公民普遍化政治参与和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是现代政治体系的合理化的重要特征。在社会转型过程凸显的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体系趋向合理化的伴随产物。公民社会的生成与社会政治体系的合理化是同一实践过程,亦是治理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逻辑向度。公民社会依存的社会中间力量生成有助于理顺国家政府与社会领域的依存维度,以及公民社会内含的公民主体意识和公民文化有助于培育理性的政治参与主体。考量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进度,不能仅仅看在政府主导构建下的可量化的相关民间组织的数量及增长态势,而应侧重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以历史的视界动态地考察公民社会组织在促进中国"社会-政治体系"合理化方面的实际功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