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金融危机的反思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在使得主要国家金融体系遭受重创的同时,也揭示出发达国家金融体制中的某些缺陷和弊端.因此,从货币供应量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金融经营制度的分业化与综合化、金融机构所有权的国有化与私有化、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基础建设、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边界、融资模式选择与资本市场发展和外汇储备管理与投资结构安排等七个方面深刻分析本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使价格机制取代计划机制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货币、银行成为经济的核心,矛盾和问题集中通过金融体现,这一现实给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建立和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金融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印度是与我国具有相似国情的邻国、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印度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其中,积极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是其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全局相比,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却严重滞后。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中印两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条件,基本目标和主要步骤却很相似,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一、印度金融改革的做法和经验1、进行自由化改革,促进银行的经营活力。放松对银行存贷利率及货币对外汇率的限制。印度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归政府所有,银行利…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也必然是以市场取向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通货紧缩现象与宏观经济中货币的供应与需求紧密相关 ,当前我国经济中的通货紧缩 ,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增长不足 ,而货币供应量增长不足的原因包括 :1)我国的金融体制存在弊端 ,导致货币传导机制出问题 ,致使货币供应无法扩大 ;2 )由于经济中总供应大于总需求 ,以及需求结构调整不及时 ,导致了货币需求的下降 ,制约了货币供应的扩大。政府应针对上述原因 ,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 ,同时调整产业结构 ,推行积极财政政策 ,刺激货币需求 ,有效扩大货币供给 ,治理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金融调控型经济。因此我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改革思路是国家经济职能三权分立,而非简单的政府简政、放权、转换职能;需要管住货币,放开金融,放开一切。为此,我提出建立三元双轨四级递阶宏观调控体系和货币金融Ⅰ—3.5体系,作为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7.
开发西部 ,是实现中国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 ,金融要先行。西部现有金融体制由于在金融政策、金融组织体系设置上与东部高度一致 ,并不适合西部的经济发展。解决西部经济与金融的分离问题 ,必须着手完善西部的金融体系。为此 ,应采取如下措施 :1.实行与西部地区经济特征相适应的区域货币、信贷政策 ;2 .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服务西部的经济发展 ;3 .培育西部资本市场 ,盘活西部存量资产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金融体制改革却进展缓慢,金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都需要金融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我国金融改革必须加快步伐,解决结构中的深层次矛盾,才能促进金融发展与经济改革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金融学会邀请了部分教学、科研和经济综合部门的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座谈了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现将座谈会上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 大家认为,金融体制是经济体制的独立组成部分,它是为整个经济体制服务的。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模式,也就要  相似文献   

10.
1979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建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信用经济。它客观上要求金融调控从原来财政调控的从属地位中解脱出来,在商品经济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适应这种客观要求,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首先从扩大银行贷款范围入手,逐步恢复和健全银行机构,确立中央银行制度,开拓金融市场,发挥资金、利率、汇率、结算等金融杠杆作用,并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的,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部分货币政策工具和金融手段初步运用的金融体制。这一金融体制符合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曾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起过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一金融体制中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了。  相似文献   

11.
广西金融体制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的。邓小平同志1978年10月提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必须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遵照这一指示,广西金融体制改革,在总行统一布署下,从扩大银行贷款范围入手,恢复健全银行体系、确立中央银行制度、发展多种金融机构、开拓金融市场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同1979年以前相比,现在广西的金融体制、金融事业,  相似文献   

12.
货币与金融地理理论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货币与金融运行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地域性.忽视货币与金融运行中的空间作用将无法对真实经济现象做出很好的解释.进入20世纪90年代,货币与金融地理学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与80年代后期在西方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开始出现的两大转变有关.货币与金融地理学经历了一个短暂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在理论发展和演化进程中,货币与金融地理学形成了三种相互联系而又有着明显区别的理论学派.  相似文献   

13.
论现代中国银行家葛兆强,许燕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管理是以银行家为核心的,伴随计划金融体制向市场金融体制的转变,银行家将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十六年金融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金融的纵深发展,但由于这种外延式渐进型的改革,由于在制度结构上未有实质...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金融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共识.金融体制要改革,金融体制必须改革,这个目标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从长远来说,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必须打破现存的由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状况.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极其可喜的成绩,但从改革要深化、要完善,从市场金融的目标来看,差距还是很大的。本文仅就深化改革的几个问题,提出以下意见供讨论。一、要以“市场金融”为目标,实现金融现代化建国以来,我国金融体制基本上是属于财政型,即资金供给制型。它是服从于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的。自从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来,这种传统的金融体制已经不适应了,并着手进行了改革。但是金融改革最终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则尚未完全解决。因此,  相似文献   

16.
纸币具有与其它种类货币不同的特殊流通规律。当前 ,控制币值稳定的主要手段  是运用纸币流通规律来实现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币制沿革的历史说明 ,愈是实行开放的市场性货币体制 ,就愈是能够规避金融风险、实现币值的长期稳定。推进货币体制改革 ,实现人民币与多币种的自由兑换和汇率的随行就市自由浮动 ,不仅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 ,而且也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一、三角形金融体系框架中国的金融交易关系是在一个三角形的金融体系框架下进行的。这样一个三角形金融体系是通过已经进行的一系列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形成的。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始于八十年代初期,呈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在整个变革过程的前期,基于强化金融体制功能、促进...  相似文献   

18.
当前,经济金融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实力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均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发展中国家易于产生金融波动与金融危机.产生金融波动的客观原因是外部有感染源,内部金融制度有缺陷,特别是有缺陷的汇率制度直接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所以,汇率制度的设计是在金融开放中能否保持金融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在由计划经济的金融体制向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转换,我们应在金融开放的进程中逐步增强金融实力,选择科学的汇率制度,以降低金融风险,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经济金融体制向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过程中 ,潜伏在我国金融体制深处的各种矛盾与摩擦逐渐显现 ,金融风险开始逐步为人们所关注。19 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在世界范围的迅速蔓延 ,让我们对金融风险的危害有了较直接的体验 ,对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过程中的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王江博士新著《转轨经济中商业银行制度变革与风险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为我们透过制度变迁过程 ,解读与考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及其控制提供了蓝本。金融风险的最主要表现就是银行风险。与市场经济国家中的银行风险相比 ,我国…  相似文献   

20.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 ,实现利率市场化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国有企业现状、地区经济及金融体制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