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冰心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创作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学精神,其不朽的文化价值在于:冰心不仅为人们刻录了20世纪中华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的百年生态史和精神史,而且为人类找寻到健全合理的存在方式;她对于人的类本质的深度发现与把握,丰富了中国文学人性史和中华民族精神史;她对于爱的元语言的揭示和对于爱的本体论的演绎,为人类建构相互沟通的爱的一元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她将五四现代理性精神灌注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中,建立起20世纪人类新的人文理性精神。她的文学精神体现了与进步人类永远相伴同行的和谐的东方文化精神的崇高理性与深邃智慧,尤其是她对人类生存方式的选择,更是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大趋势。对于曾经被极端化的对抗欲念遮蔽了理性的中华民族,对于21世纪全球化浪潮下的人类,冰心的人文理性都不啻一部精神文化启示录。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历史正处在世纪的交叉点上。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未来发展更为人们所关注。在本刊召开的理论研讨会上,许多学者对此发表了见解。这里刊登的是其中几位学者的发言摘要。我们期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种分立的人类精神 从19世纪以来,我们似乎走进了科学与人文对峙的时代,其中一方高举着科学主义的大旗,高度褒扬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方法的独特性,否认人文学科的科学性并宣布其在认识上无意义;另一方是人文主义者的队伍,他们指责科学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不仅造成诸多的自然灾害,还使我们生活在人性的荒漠之中,人的主体地位丧失了,在机器的压迫下,人变成了单面人。作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中提升出来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也表现为两种分立的人类精神。 科学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奥…  相似文献   

4.
王云龙 《北方论丛》2001,3(1):40-42
从历史主体——人在三大经济形态递进嬗演过程,可以揭示人生形态的历时性建构。在20世纪向21世纪挺进的最后一段历程,知识经济象征新世纪将从混沌迷离中,廓清未来之路。这一进程将是质的意义上的新世纪,在旧时代失谐的人类精神家因重塑人的主体性生命境界。知识经济使人类第一次具有全面占有人类本质的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的学人谈人文,焦点似在经济、科技和人文的关系上,所要解决的,依然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和人文价值等问题。确切地说,20世纪是人类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个世纪,同时也是最糟糕的一个世纪。一方面,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电脑、激光、核能、航天飞机……,无一不在显示人类控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了空前的大发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已不是梦想。古人所谓“与天地参”,其意境也不过如此。而另一方面,人类自身的对抗在本世纪也空前惨烈。人类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部发生在20世纪,人对人的杀戮无论在…  相似文献   

6.
周来祥 《文史哲》2006,(2):87-93
“和”、“中和”、“中”等词语、概念的历史发展清楚地表明,和谐观念、中和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我国古代哲学是主客体结合的关系本体论,我国古代文化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知识论与价值论、认识与践行、自然与人文素朴统一的文化,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文化。从中和、和谐这一本质的规定看,中国的哲学是一种美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7.
试论文化哲学研究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哲学是近年来国内外人文学者特别关注的问题,这也许是因为在当今时代人类对其自身的发展与命运的思考更为重视。如何在增进人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增进人的精神文明,即把优化人的创造世界与优化人类自身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关涉到人类的未来。尽管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发展层次有诸多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也千差万别,但上述文化哲学的主题却涵盖了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核心精神。人类同处于一个生存空间,现代文化的横向信息传播与交流,使各民族的文化越来越趋于开放性和世界性,每一种文化的创造与再生都将不能回避这种现实而封闭自身。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体现了这种文化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她具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在远古时期就充分表现出多民族性,一方面是各自独成谱系且分布广素;一方面又多维交叉,或“同源异流”,或“异源同流”。在五千余年的文明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积累了广博的智慧,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学技术成就和震撼世界的文化成果,并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这是中华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愈加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富含了浓厚的人文底蕴。历史终于跨越时光的隧道即将迎来21世纪的曙光。人类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卓越成就为中华民族再…  相似文献   

9.
所谓理想人格,是人们追求的完美的、理想化的人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及行为特征的总和。理想人格是人的最高行为标准的体现。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也不断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发展自己。马克思说:“整个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①人类本身正是在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趋于完善的。达到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理想的人是人们长期以来探索和追求的目标,人们对理想人格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直到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才真正描绘了…  相似文献   

10.
(一)和谐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应该处于健康积极、追求真善美、丰富多彩、宽松自由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我们认为的充满人文的环境。我赞成这样说法,人文精神是指“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世界”。它包括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优良的  相似文献   

11.
人类又一次站在新旧世纪之交,人们习惯于也有理由回首或前瞻本世纪乃至下世纪从物质到精神在一切方面所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重大现象。的确,人们有数不胜数的佳绩可以无愧于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也有许多充满信心的努力足以表明人类在下一个世纪必将会有更大的作为。但一个世纪的沧桑毕竟使人类向成熟又迈进了一步,我们在世纪之交更多地听到了一种真正成熟的声音:这就是人类对其自身的不断反省。无论是最前沿的科学研究,还是最古老的宗教文化,都在这一方面表现出了高度敏锐而深刻的思考。在近年来的国学文化研究热潮中,有一种把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理念基于人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价值,人文关怀源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潜能及其需要,人们享受人文关怀与创造人文关怀是同一个过程。人文关怀至少可分为六个层次:生命关怀、生存关怀、权利关怀、道德关怀、终极关怀、自然环境关怀。人文关怀思想发源于西方,中国传统文化也饱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性维度,马克思主义把人类思想史上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应吸取先发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教训,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基本精神,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文关怀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民族精神与欧洲语言人文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世纪以来,在欧洲的学术思潮中,语言人文主义是源远流长的一支。它之所以吸引众多学者的研究和参与,同当时民族自觉意识的增长有深刻的联系。在中世纪的语言学科中,拉丁语具有无可争辩的主导地位。它是唯一被研究的语言。即使在中世纪后期,出现一些用欧洲各民族语言写成的语法著作,它们或是学习拉丁语的工具书,或附在拉丁语法之后的本族语法说明,并没有自觉的民族语言意识。14世纪以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打破了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欧洲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文化的发展自觉性与民族语言的文化认同齐头并进,语言识别成为各国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标志。当时的人文科学研究普遍关注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语言与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关系、语言与人民的历史、生活的关系。人类语言的丰富的多样性得到人文科学研究的热情肯定。尤其到!8世纪末* 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弥漫欧洲大陆,人们用热情奔放的语言来抒发感情,表现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语言的人文性.民族性受到研究者的空前重视,由此形成了欧洲语言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一、民法是文化的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和方式,是“人”化、“文”化、“伦理”化、“本质”化的人类历史运动,是以人的生存价值体系为核心,包括心理意识、行为方式、知识、艺术、制度、习俗等要素构成的文明建树,是“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或意义之网。”(吉尔兹语)因此,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要以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及其对生存意义的追求作为文化本质,同时把人在交往关系中的普遍心理态势与行为模式,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把人及其世界的优化,作为整体…  相似文献   

15.
当代人学研究的人文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注现实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建构,通过反思现实人类的文化实践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便构成了当代人学研究的主题。在这样一种人学研究思路中,确立和弘扬当代人文精神是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核心,质言之,人文视角应成为当代人学研究的主导视角。这种人文视角,在其具体展开过程中应体现为:(1)自觉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从而为人的现实存在寻找一个精神家园;(2)自觉反思检讨当代人的文化实践方式,从而在弘扬人的超越创造意识的基础上培育一种全新的人类实践精神;(3)面向未来,应自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人文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乌托邦精神:人与哲学的根本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提出的三个概念(乌托邦精神、人、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没有相互关联的.但本文将表明,它们是紧密相关的,三者间贯穿着共同的本质或基本精神.乌托邦精神的人学价值意蕴“乌托邦”一词的历史由来与历史含义,可以说众所周知,它所指向的是“任何理想而臻于完美境界的地方和国家”,“它既指个人自身的和谐,又指持久和平,需求的充分满足,愉快的劳动……等等,而乌托邦思想家则是面对一片荒野却看到了乐园的人.”翻开人类文化史,人类对“乌托邦”的追求与设计源远流长.但是,对于“乌托邦”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人们的态度却是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概括而言,人们的态度不外乎以下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本质上体现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核心表现是对人自身尊严的维护,是对人共同价值的追求,也是对人类历史遗存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总之,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大庆精神是大庆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集体创造的一种优秀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人文精神所包含的历史性、文化性、理性及实践性与科学性,是大庆石油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在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艺术?""艺术在社会人生中居于何种地位?""艺术何以成为人类精神的栖息地?"如何科学地解决这些艺术的形而上问题,在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领域中向来是一个既古老而又非常重要的理论课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们,都曾经给出了种种不同的答案,有些经典性的论著还做出了全面系统的研讨、甚至还曾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普遍的认同,并且载入了思想史册.在艺术美学即将走向新世纪的当前阶段,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艺术在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代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而引起的人类文明的危机,以及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忽视人文教养而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都在昭示人们:高扬艺术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重要性.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塑造,如果人们继续用实用的态度对待科学和艺术,片面地搞"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享有,轻人文教养",忽视科学和艺术的人文涵蕴与价值取向,这必然会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衰退与社会时尚的庸俗化.于是,人们对艺术的形而上追问自然转向了寻求艺术、科技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力求实现科技发展(物质文化)和人文追求(精神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据我理解,这就是于茀同志新著<艺术的位置>出版的现实依据和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19.
张松泉 《北方论丛》2002,(3):127-128
"什么是艺术?""艺术在社会人生中居于何种地位?""艺术何以成为人类精神的栖息地?"如何科学地解决这些艺术的形而上问题,在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领域中向来是一个既古老而又非常重要的理论课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们,都曾经给出了种种不同的答案,有些经典性的论著还做出了全面系统的研讨、甚至还曾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普遍的认同,并且载入了思想史册.在艺术美学即将走向新世纪的当前阶段,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艺术在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代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而引起的人类文明的危机,以及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忽视人文教养而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都在昭示人们:高扬艺术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重要性.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塑造,如果人们继续用实用的态度对待科学和艺术,片面地搞"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享有,轻人文教养",忽视科学和艺术的人文涵蕴与价值取向,这必然会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衰退与社会时尚的庸俗化.于是,人们对艺术的形而上追问自然转向了寻求艺术、科技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力求实现科技发展(物质文化)和人文追求(精神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据我理解,这就是于茀同志新著<艺术的位置>出版的现实依据和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20.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透过文化,人类在不同层面和视角中确证着自己的本质。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意识理论,从古至今,有一个不断向人自身回归的发展逻辑。当代文化哲学建构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回答和解决当代人类文化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面向21世纪人类发展所日益关注的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进步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而在一种自觉的意义上反映和表达人与文化世界关系的理性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与人”的关系折射着文化哲学的最基本内涵。哲学立足于人的现实存在与发展而对文化的能动思考,为文化的现实发展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